反跌

反跌

反跌(對比)手法原本是文學創作中被頻繁採用的一種情節技巧。當它在微型小說的短小篇幅里被限定使用時,這種對比技巧便產生了它在一般小說中並不具有的光彩和魅力。

作用


在一般小說文體中,對比技法使用的目的是為了讓人物與人物之間,事件與事件之間,或者一個人物的前期與後期之間,一個事件的開端與結局之間能夠以更鮮明的色彩,更強烈的表達效果,突出展現作品的藝術變化與反差。由於一般長中短篇小說有較為寬闊和充裕的藝術時空間,它往往可以把由對比而產生的藝術反差量揭示得十分充分,把由對比而產生的內涵、氛圍渲染得琳漓盡致。在微型小說中使用對比的情節技巧,它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在作品中製造藝術的變化與反差。然而,對比手法在小篇幅里怎樣實現大變化和大反差呢?這就形成了微型小說對比法的特有規律。

具體實例


我們先來考察一些微型小說實例。
鞋匠岳跛子身體孱弱,木匠憨二身體剽悍,可是當岳跛子的妻子遭到日本小隊長的強姦時,身體剽悍的憨二卻丟掉斧頭溜走了,而身體孱弱的岳跛子卻操起鞋錐把日本小隊長的頭紮成了馬蜂窩。這是時大春《岳跛子》里的兩個人物圍繞一件事而顯示了不同行為的對比。(見《小說界》1988年第5期,全國第二屆微型小說大獎賽獲獎作品)。
某縣召開文學創作報告會,邀請著名作家陳村來作報告。開始來的作家是一個冒充陳村的騙子,5天以後來的才是真正的作家陳村。可是,假陳村作報告時,侃侃而談,生動詼諧,整個會場的氣氛十分熱烈;而真陳村作報告時,卻語言乾澀,講得像要"睡過去一樣",整個會場聽眾的反應十分冷淡。這是陳村的作品《陳村報台會》里的兩個人物在同一行為方式下出現的結局交錯的對比。(見《小說報》1989年第19期)。
當方副縣長身體健康,耳聰目明,精力十分充沛時,全縣工業改革的幾件大事一件都辦不好;可是當方副縣長生了一場病,耳朵失聰,不能正常工作時、全縣工業改革的四件大事一天之內全辦成了。這是孫學明《耳朵》(見《小小說百家代表作》第207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里的同一人物的前後經歷與不同事件的結局發生的交叉對接。
還有,肉食水產門市部的朱副經理,想把本單位分給自己照顧關係戶的10個豬頭讓給排隊的群眾,可是排隊的群眾卻認為他是個騙子。這是馬鳳超《寒心的失信》(見《世界華文微型小說大成》第 l頁,上海文藝出版社,1992年)里同一人物的同一行為動機與事件的實際結局構成的錯位。一位鄉村女教師背學生過河,被評為先進;可是當她帶領學生勤工儉學造了一座橋,不用再背學生過河時,卻反而因材料不過硬評不上先進。這是俞鳳斌《橋之過》(見《寫作》1989年第9期)里的同一人物的不同行為方式與人物自身的結局構成的反跌。

一般規律


仔細賞析、品味上述微型小說佳作,我們發現了一個這樣的規律:這些作品一般都設置有二重對比。

人物對比

首先是人物的對比--或是一個人物的前期行為、遭遇和後期行為、遭遇的對比(如《耳朵》里的方副縣長,《寒心的失信》里的朱副經理,《橋之過》里的女教師);或是兩個人物不同行為、遭遇的對比(如《岳跛子》里的鞋匠與木匠,《陳村報告會》里的真假陳村)。

前後變化對比

其次是圍繞作品人物而生髮的單一事件的前後變化對比。像真陳村作報告失敗,而假陳村作報告卻大獲成功;女教師背學生過河和女教師領學生造橋方便學生過河,就是這樣的單一事件的開端與結局的變化。
然後,作品的構思格局是把這二重對比互相交錯扭結到一起,而且這種交錯扭結規律正好是這樣一種構思模式--"應該的卻出現不應該;不應該的卻出現了應該"。身體剽悍的木匠憨二應該去打日本小隊長,然而卻是身體孱弱的鞋匠岳跛子挺身而出;真陳村的文學報告應該名實相副,然而假陳村的文學報告卻大獲成功;方副縣長在身體健康時辦不成一件大事,可是,等他的耳朵失聰時,全縣的工業改革才邁出一大步了;女教師帶學生勤工儉學,造了一座方便學生的橋,她更應該評為先進,可是她卻以材料不過硬評不上先進;朱副經理把開後門的豬頭讓給大家,可是大家卻反而懷疑朱副經理的來路……這種人物動機、人物行為方式與人物的命運、事件的最終結果正好形成錯位的連接,由這種錯位的連接構成的對比手法就叫反跌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