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疾病

肝血管疾病

肝血管疾病是指發生於肝臟內和肝臟周圍動靜脈的血栓性、閉塞性和炎症性疾病,包括肝動脈、肝靜脈及門靜脈系統疾病。肝血管疾病中最常見的是門靜脈血栓形成,其他還有肝竇擴張、先天血管畸形、缺血性肝炎、肝動脈閉塞、淤血性肝病、布-加綜合征、肝靜脈閉塞、肝竇阻塞綜合征、肝內動-靜脈瘺、肝內動脈-門脈分流等。不同的肝血管疾病,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者可無癥狀,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肝衰竭。大多數肝血管疾病可由肝硬化、肝癌、脾切除手術等誘發。肝血管疾病是一類肝臟及周圍血管病變的統稱,因此治療方法與疾病類型有關。不同肝臟疾病其預后差異很大。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內科、

病因


● 肝血管疾病是一類疾病的統稱,其病因非常複雜,與多種因素有關。任何影響肝臟及其周圍血液循環系統的因素,都可能導致肝血管疾病形成。肝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如下:
● 先天性動、靜脈位置、結構異常或畸形。
● 化學性藥物是造成繼發性肝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某些藥物對肝臟有很強的損害,繼而導致肝血管疾病;過量黃麴黴毒素也可引發肝血管疾病。
● 過量的酒精攝入可導致酒精性肝病,從而繼發肝血管疾病。
● 腹部感染可引起門靜脈炎,進一步導致感染性血栓。
● 動脈感染造成動脈炎可導致動脈閉塞。
● 誘發因素,腫瘤、肝硬化、手術、外傷、血液高凝狀態、放化療等。

癥狀


● 各種肝血管疾病的臨床表現差異較大,輕者可無癥狀,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肝衰竭。下面是幾種比較常見的肝血管疾病。
● 肝海綿狀血管瘤
● ● 最常見的一種肝臟良性腫瘤,瘤體內充滿血管腔,外觀呈紫紅色或藍紫色,質軟。大多數患者無癥狀,當腫瘤直徑大於4cm時出現腹部包塊或胃腸道癥狀,也可出現脾大和腹水。
● 門靜脈血栓形成
● ● 驟然起病者,出現劇烈腹痛、腹脹和嘔吐;如血栓形成發生在腸系膜靜脈,可出現腹瀉、血便、腹膜炎或麻痹型腸梗阻癥狀。
● 肝動脈瘤
● ● 較少見,主要表現為嘔血或黑便,還可出現黃疸、腹痛、發熱等癥狀。
● 化膿性門靜脈炎
● ● 可有發熱、寒戰、腹痛、肝大等表現;腹瀉嚴重者可出現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等。

檢查


● 確診肝血管疾病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血管造影,組織病理學等。
● 影像學檢查
● ● 超聲、CT、磁共振等影像學檢查診斷的正確率高,不同疾病可有不同的表現。
● 血管造影
● ● 肝血管造影不僅可以確診疾病,還可以確定病變的範圍和程度,但屬於有創檢查,危重患者應慎用。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肝靜脈疾病可通過活組織檢查確診。
● 其他
● ● 血液檢查等可以了解肝臟的功能狀態,在鑒別診斷中有一定的作用。

診斷


● 醫生診斷肝血管疾病,主要依據既往病史,臨床表現以及實驗室檢查顯示肝功能異常,結合影像學檢查及血管造影的特徵性表現即可診斷。
● 不同類型的肝血管疾病有不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痛、腹部包塊、發熱、黃疸等。
● 影像學檢查及血管造影可以有效地確定肝血管疾病的類型,以及確定治療方案。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腹痛、腹部包塊、發熱、黃疸等癥狀,容易與肝血管疾病混淆,這些疾病有原發性肝細胞癌、繼發性肝癌、肝囊腫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醫生主要通過影像學檢查和血管造影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肝血管疾病種類繁多,總的來說應該及早明確病因,針對不用病因進行對症治療。
● 一般治療
● ● 去除病因,停止服用引起本病的藥物。病情嚴重需及時補充有效循環血量,糾正酸鹼失衡,防止水、電解質紊亂。
● 藥物治療
● ● 根據病因針對性應用藥物。對潛在血栓形成者一般不推薦使用抗凝治療;對已知的血栓前狀態或腸系膜上靜脈血栓形成者,在無胃腸道出血的情況下,可考慮抗凝治療。
● 手術治療
● ● 根據不同類型選擇相應手術方式,如門靜脈系統疾病患者可應用內鏡下止血,肝血管瘤患者可採用外科手術切除的方式治療。

危害


● 嚴重的肝血管疾病可發生急性肝衰竭。
● 肝血管疾病會合併或繼發併發症,如門靜脈血栓常伴胃腸道出血、腹水或肝性腦病。
● 少數病程較長者,可能會誘發肝癌。

預后


● 預后與疾病的種類、患者的身體狀況、有無適當的治療措施及措施採取是否及時有關,不同的肝血管疾病預后差異很大。

預防


● 注意休息,戒除不良生活習慣(如戒煙、戒酒等)
●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宜清淡,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如肥肉、油炸食品等。
● 避免一些對肝臟損害較大的藥物的使用。
● 積極治療高脂血症、肝硬化、肝癌、肝臟周圍病變、其他消化系統病變等與肝血管疾病相關的疾病。
● 每年進行一次體檢,以便於及早發現肝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