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咬熱

鼠咬熱

鼠咬熱系由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后所致的一種急性自然疫源性疾病。由小螺菌或念珠狀鏈桿菌感染所引起。鼠咬熱的傳染源是受感染的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臨床表現:毒血癥狀、間歇性發熱、皮疹、硬結性潰瘍、關節癥狀、原發病灶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等典型癥狀。咬傷部位予以對症處理,藥物治療首選青霉素G。本病經積極治療預后良好,病情遷延不愈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嚴重可危及生命。

就診科室


● 感染科

病因


● 人類主要是病鼠啃咬而感染,病原菌從皮膚破損處進入人體,還可通過消化道傳播,亦可因進食被念珠狀鏈桿菌污染的牛乳或者乳製品而傳染。

癥狀


● 有鼠咬傷史、毒血癥狀。
● 間歇性發熱、皮疹、硬結性潰瘍、關節癥狀、原發病灶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等典型癥狀。

檢查


血常規

● 血白細胞總數正常或升高,中性粒細胞增多,且有核左移,明確是否有感染情況。多次複發可能有貧血。
● 血沉增快。

尿常規

● 尿中可出現蛋白、 紅細胞和白細胞。

病原體檢查

● 發熱期取血、淋巴結抽取液或用傷口邊緣的漿液,可發現短小而活動的病原菌。
● 用傷口滲出液塗片可查見染紅的病原菌。
● 血清免疫學實驗也有助於診斷,病後2~3周血中可檢出特異性凝集素,但梅毒血清學試驗極少陽性,酶聯免疫實驗可檢測念珠狀鏈桿菌特異性抗體。

診斷


● 醫生主要根據患者流行病學資料結合輔助檢查及臨床表現,診斷該病。
● 鼠咬傷史、毒血癥狀。
● 典型癥狀:間歇性發熱、皮疹、硬結性潰瘍、關節癥狀,原發病灶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等。
● 實驗室檢查:血液中或原發病灶中的病原菌檢出或者特異性抗體升高,可確診。

鑒別診斷


● 鼠咬熱如果無明顯鼠咬史和局部病灶,易與丹毒、蜂窩織炎、布魯氏菌病、回歸熱、瘧疾、立克次體病、鉤端螺旋體病及腦膜炎球菌敗血症等相混淆,應予以鑒別。

治療


● 咬傷部位予以對症處理,雖然局部治療不能防止本病發生,但對防治繼發感染甚為重要。一旦被鼠咬傷,應迅速用硝酸銀燒灼咬傷處,或者採用濃苯酚塗皮膚傷口,繼之以75%乙醇洗凈中和並包紮。
● 治療上首選青霉素G。

危害


● 遷延不愈常伴有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腎炎、貧血、局部化膿性感染和繼發性敗血症等併發症。

預后


● 本病經積極治療預后良好,病情遷延不愈可導致多種併發症,嚴重可致死亡。

預防


● 滅鼠並避免被鼠類或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是主要的預防措施。
● 在多鼠環境下注意保護嬰幼兒及體弱者。
● 野外露宿或者在實驗室工作,注意個人防護,避免鼠及其他嚙齒類動物咬傷。
● 一旦被鼠咬傷,及時處理傷口,並可預防性注射青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