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梳

精梳

把棉、毛、絲纖維加工成織物前,用精梳機將纖維中的的雜質和粗短纖維排除的工藝叫做精梳。經此過程出來的織物在質感、耐洗與耐用度上都較普梳織物有很大的提高。

方法作用


用表面植有梳針的機件對纖維叢的兩端交替分梳,除去不合要求的短纖維的工藝過程。在精梳過程中,纖維長度整齊度提高,扭結的纖維被分離成單根狀態,夾雜在原料中的雜質和纖維結粒(棉結、毛粒、麻粒、繭皮等)被除掉,原料的可紡性能大大改善。因此在紡細支、高質量紗生產中廣泛採取精梳工序。經過精梳的紗線條幹均勻、光潔、強力明顯提高,織制的織物紋路清晰、條影少、表面勻凈。
古代在麻、毛等長纖維的手工紡紗過程中,曾利用手持梳櫛或用固定針板梳理麻束或毛叢。有時,用手握持纖維叢(束)的一端,分梳另一端;然後再倒向分梳,這樣的操作可以視為精梳過程的原始形式。在精梳過程中,要求交替改變對纖維叢的握持,並把梳好的纖維叢再接合成連續和均勻的精梳條。精梳機械的結構雖比較複雜,但工藝原理仍和手工精梳相似。如絹紡圓梳機和亞麻櫛梳機都是先分梳棉片、麻片的一端,再改變握持方向,分梳另一端。毛紡中的圓型精梳機則是連續作用的精梳機(見精梳機)。棉紡、毛紡的直型精梳機都是周期作用式精梳機,輸出的產品是連續的精梳條。直型精梳機的基本工藝過程如圖1 所示。小棉卷或毛條由喂入羅拉周期地喂入,被上下鉗板(鉗刀)握持,鉗板連同握持的纖維叢一起運動,靠近錫林時,須叢前端受到錫林梳針弧面的分梳;隨後,須叢前端越來越靠近由分離羅拉和皮輥(或皮板)組成的彈性拑口。當須叢前端被彈性拑口握持時,長纖維即被高速拔取(分離),並以分離部件的線速度向外輸送。輸出的是被拉長的平行纖維薄層。在拔取的同時,由頂梳梳理被拔取纖維的後端,完成精梳作用。精梳的基本工藝過程包括錫林和頂梳對纖維須叢頭尾端分梳、按纖維長度分類、拔取和接合形成平行纖維薄層。

錫林分梳


鉗板對小棉卷或毛條的握持和錫林梳針弧面對纖維的分梳與一般的握持分梳相似。分梳時,鉗唇與錫林分梳針齒間的距離很小。錫林上梳針弧面只佔圓周的四分之一左右。錫林每一轉只有一段時間屬於分梳階段,更多時間是完成其他動作的。錫林弧面梳針由14~20橫列細密針排或弧形據齒板組成。梳針採用圓針或扁針,前排梳針較粗,排列較稀,向後逐漸變細變密。梳針工作長度前排較長,依次逐排減短,針排都帶傾斜角度,有利於分梳作用。被握持的纖維先受到前排梳針的作用,開始以束狀嵌入針間,后隨針的密度增加,纖維束被逐漸劈細。梳針對纖維產生充分的摩擦擠壓作用,把纖維理直平行,而短纖維結粒和雜質遂被錫林梳針帶走並被毛刷清除。纖維長度的整齊度因而得到提高。

頂梳分梳


頂梳只有1~2列梳針,難以承擔太大的分梳力。只有逐步拔取時才能發揮頂梳的分梳作用。當被拔取纖維占頂梳針間纖維總量的5~12%時,梳針本身和針隙間的多數纖維都對被拔取纖維起分梳、理直作用,把被拔取纖維上附著的短纖維、結粒、雜質阻留下來。頂梳梳針可以相當細密,以產生較大的分梳效果,起分梳須叢後端的作用。

拔取接合


分離(拔取)部件逐步拔取纖維須叢前端的纖維,所形成的平行纖維薄層,需要同前一工作循環的纖維薄層連接起來以形成連續的纖維網,再匯合成條。平行纖維薄層長度增加,使兩層間的搭接長度也隨之顯著增加,纖維網的均勻度和強度因之得到改善。拔取部件的運動比較複雜,一般要求有順轉→靜止→倒轉的工作循環。順轉時,高速牽引拔取已梳好的纖維,拔取結束后使纖維網靜止在拔取部件中。在開始接合時,拔取部件倒轉把靜止在其中的纖維網倒向機內,使新老薄層有較大長度的搭接(圖2 )。順轉量與倒轉量的差值即是機器的有效輸出長度。順轉速度、倒轉的時間和速度直接影響產品的條幹均勻度。此外,纖維薄層的搭接長度(接合長度)與纖維網的均勻度也有密切關係。在毛精梳機上可以根據原料性能選擇適當的接合長度以改善條幹,在棉精梳機上接合長度不作調節,但在有的機器上可以壓縮有效輸出長度來增加接合長度以提高精梳棉條的條幹均勻度。

長度分類


精梳條和落物的纖維長度分類主要決定因素是鉗板和分離部件間的最小隔距。即(圖3 )中 B,當鉗板與分離部件分開時,留在鉗板拑口外的纖維須叢長度是 B,錫林分梳這部分須叢時,被梳下的最大纖維長度,即落物中的最大纖維長度也是 B。在分離接合階段,由於喂入長度為 A,拑口外須叢長度增加為 B+ A,當鉗板又處於最前位置時,拑口外已梳過的須叢的後方分界線離拔取拑口的距離為 B- A。在錫林分梳時,後端被鉗板握持,在拔取時前端又被拑口握持,所以長度為 B- A的纖維都有可能進入平行纖維薄層,即能進入精梳條的最小纖維長度為 B- A。由此可知,短於 B- A的纖維肯定被梳落,長於 B的纖維則肯定進入精梳條。 B與 B- A之間為未定區域,其中纖維既有可能進入落物,也有可能進入精梳條。因此 B值的大小對落物數量和精梳條質量影響最大。 B值增大, B與 B- A界限均向右移動,進入精梳條的最短纖維長度增加,但落物數量也增加;反之, B值減小,精梳纖維條質量下降,落物量也減少。
在棉精梳機實際工作過程中,在頂梳插入須叢前通常只喂入部分長度 αA( α為餵給係數),而讓(1- α)A的餵給長度留在頂梳梳針後面。因此精梳條和落物的纖維長度分界線應為 B+(1- α) A和 B- αA。當 α=1時與上述相同;當 α=0時落物量增加,精梳條質量改善。一般0≤ 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