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騎士精神的結果 展開
騎士精神
詞語解析
騎士精神是一種信仰。它是以個人的榮耀感為崇敬對象,積澱著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代表了騎士的高尚品格。
騎士精神
騎士精神,信奉於一種信仰。站在孤高的峰頂,任由風左右著已破損的衣衫,拍一拍滿是土灰的鎧甲,抬起沾滿血漬的臉,微笑,凝望遠方。名譽、禮儀、謙卑、堅毅、忠誠、驕傲、虔誠……
於男人精神層面的騎士精神,是貫穿在人類發展整個過程的。無論古往今來,東西南北,皆不出其外。日本有武士精神,他們效忠的是天皇。中國有俠道,他們效忠的是天,以及天定的道德準則,有所謂的替天行道。而西洋的騎士精神最為浪漫,他效忠的如果是一個女人,也絕不會成為別人的笑柄。
他們的身體已經流了太多的血,但是,他們對帝國的忠貞不渝的精神卻像一副堅實的鎧甲,保護在祖國的胸前。有了騎士的矢志不渝,才有了帝國無與倫比的驕傲與矜持。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戰士、騎士的精神家園,都有一個可以為之付出一切的帝國,那就是我們的信念。
帝國是高傲的、聖潔的,即便是落難的帝國。為什麼?因為他還有騎士忠貞的保護,這個騎士用他的生命捍衛了驕傲的帝國,沒想過得到什麼,有的也許僅僅是帝國對他會保護自己的那份自信。
為了帝國的那份與生俱來的高傲與自信,騎士找到了自己的使命。對他來說,為了達到自己保護帝國的使命,生命,是可以拿去的。
后冷兵器時代,騎士精神轉化成了紳士風度。這種由騎士精神轉變而來的紳士風度,已經成了現代文明生活中男人的基本人格準則,並推而廣之蔓延到了全世界。
紳士風度,一種富有浪漫色彩的俠義精神。在我們這個社會,某種意義上成了男人素質的象徵。
我們不能讓自私、貪婪、誘惑、自暴自棄等邪惡的力量侵犯到我們內心深處的公主。也就是說,無論我們身處怎樣的環境,都不能失去我們的正義感,都不能違背自己的良心。作為一個男人,我們需要這樣騎士精神。
在這個世界里並不缺乏騎士精神。所以,我們每天都被一些真實的故事所感動著。
是啊,騎士精神就是一種信仰,是人們戰勝一切醜惡的利劍,也是男人的一種風度。
最初所謂的騎士道,就是為了達成守護主君義務的事情以今天的標準,無外乎以下三種:
一、作為封建制度的組成部分;
二、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階層;
三、一種個人的行為方式、榮譽觀和道德準則。
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的查理大帝一統西歐,被教皇加冕為“偉大的羅馬皇帝”,12名跟隨查理大帝南征北戰的勇士就當然成了“皇帝的侍衛”,他們被人們稱為“帕拉丁(Paladin)”,即聖騎士,統帥著當時加洛林王朝的法蘭克騎士們。
“騎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層社會的貴族文化精神,它是以個人身份的優越感為基礎的道德與人格精神,但它也積澱著西歐民族遠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積極因素。如別淋司基指出的”對個人的人格的愛護和尊重;為被壓迫者和被迫者犧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上的代表及作為和諧,和平與安慰的光輝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學者指出:從選擇品德的傾向來說,傳統在歐洲佔上風。在西方的文化傳統中,中世紀的騎士精神對現代歐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著極其重大的作用。它構成了西歐民族中所謂的“紳士精神”形成了現代歐洲人對於個人身份和榮譽的注重,對於風度。禮節和外表舉止的講究;對於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婦女的浪漫氣質的嚮往;以及恪守公開競賽,公平競爭的費而賴精神品質。總之,它使現代歐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優雅的貴族氣質成分,又兼具信守諾言,樂於助人,為理想和榮譽犧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這些都是當時的身份象徵。
謙卑(Humility)、榮譽(Honor)、犧牲(Sacrifice)、英勇(Valor)、憐憫(Compassion)、誠實(Honest)、公正(Justice)、靈魂(Spirituality)
彬彬有禮,尊敬他人,謙虛謹慎,這就是騎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騎士有其驕傲的一面,因其榮耀與地位,但騎士不等同於其他貴族的地方之一就是他同時還有謙卑的一面。謙遜的態度不僅僅是面對年輕貌美的女士和身份顯赫的貴族,在對待平民時,騎士也絕不會惡言相向。騎士尊敬所有善意的人,他的禮貌幾乎是與生俱來。我們曾無數次看到影視文學中描繪的那些場面:一個穿著精緻軟甲、擁有金色捲髮的年輕男子,單膝跪在一名心儀的女子裙下,表白著他的愛意;一名儀錶堂堂高大威嚴的男子,半鞠躬地拉開馬車的門,面帶微笑地目送一位老態龍鐘的平民上車。這便是騎士謙卑的寫照。
如果你是一個騎士,你就要在面對所有未懷惡意的人時,都謙和有禮。
榮譽從何而來?榮譽對騎士來說意味著什麼呢?
為榮譽而戰!甚至不惜犧牲一切!這是騎士恪守的信條。騎士團光亮耀眼的徽章在太陽下醒目地提醒著它的佩帶者:這就是你的驕傲。“騎士”這一稱號本身就是一個榮譽,獲得這樣的稱號並不容易。一名候補騎士想要成為正式的騎士,需要經過很多嚴格的考驗,那不僅僅是需要高明的騎術,還需要有傑出的統率力、豐富的戰鬥經驗,和一個顯眼的標誌性成績。
榮譽來自神祗和人們的認可。神祗賜予合格者以騎士的榮耀稱號,但日後的言行舉止能否不辱沒騎士團的榮光,還需要看是否堅持信仰,一如既往地為神為人民而戰。騎士稱號不是具有堅定信仰者的終點,而是他們的起點。
人們關注你,神亦如此。騎士,你不可有絲毫懈怠。珍惜並且捍衛你的榮譽吧。
騎士,你是否具有這樣的勇氣,在需要你付出代價來成全大多數人利益時,你敢於犧牲么?也許是犧牲物質利益,也許是犧牲生命。你必須具備這樣的勇氣和魄力,才是一名稱職的騎士。
有時候,那些忠誠於教會和騎士團的騎士們未免有些可憐。他們信仰的神祉無疑在享受著他們的犧牲。如果是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那麼從全局來說,犧牲當然是值得的。但錯綜複雜交織在一起的政治利益有時候會造成個人和歷史的遺恨。在著名的電影《鐵面人》里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菲力普親王被他的弟弟——國王路易關押在巴士底獄里,忠於菲力普親王的騎士團冒險將他救出后,結果遭到了路易國王火槍隊的伏擊。這個時候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發生了:路易下令開火,但火槍隊並沒有扣動扳機,相反,他們丟掉槍支,莊嚴肅穆地向菲力普親王騎士團僅存的4名血跡斑斑的騎士行禮致敬,至高無上的國王在此刻也失去了尊嚴。騎士,才明白騎士。
讓我們向那些勇士們致敬吧。向那種犧牲自我的精神表達必須的禮儀和尊敬。
毫無疑問,怯懦者不配冠以騎士的榮耀頭銜。沒有勇氣的人根本就無法通過騎士的測試。騎士必備的品德之一就是勇敢,無所畏懼地向邪惡宣戰,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保護弱小,你決不能退縮。
奇幻文學和遊戲里常說的屠龍,是對一名騎士最奢侈的考驗。和龍對抗,這是生和死演繹的華麗舞蹈,你很可能要葬身龍穴。但如果你擊敗了強大的龍,你便能獲得“屠龍英雄”這種無上榮耀的稱號。
英勇當然也體現在戰場上,揮舞長矛向敵人發動勇猛的攻勢,去獲得最後的勝利,這是每一名騎兵天賦的使命。在傳統的回合戰棋遊戲中,騎士往往是最勇猛的作戰主力。
同情弱者,騎士要有一顆博大包容的心。騎士肩負著除惡鋤奸伸張正義的使命,騎士雖然是效忠於領主或王室,但正義才應該是他們行為的準則。
對於勇於犧牲的對手,騎士內心裡充滿了尊敬之情,這導致他們敢於違抗王令。中國也有英雄惜英雄的說法,在迫於局勢不得已成為對手的兩人當中,可能友誼大於仇恨。
無論在何處,誠實都是值得稱讚的美德。作為騎士,誠實也是一種必須的品質。因為騎士在歐洲貴族階級里,是最低的一級,一名騎士要想有不錯的人際關係,就要有很好的信譽,這必然要求他誠實不欺詐。大部分的騎士團規章里在顯眼的位置上也註明了一條:騎士必須忠於自我的靈魂。
著名的圓桌騎士——蘭斯洛特也正是堅守承諾的代表人物。當他被亞瑟王待為上賓時,其餘的圓桌騎士表示出了他們的不滿。於是蘭斯洛特和他們定下了一年零一天的期限,用這段時間去證明他的勇氣和仁慈,接著他出發去除掉了邪惡的加隆爵士和兇狠的巨龍、打敗了50個盜賊、殺死了2個巨人,最終在一年零一天的時候返回了城堡。他的誠實令他成為了亞瑟王最偉大的圓桌騎士。
騎士,要想得到別人的信任,就得誠實。坦然面對自己的靈魂,要經得起神的審問。
公正無私,嚴守法律,按章辦事。
在歷史上,因為騎士的階級本質,他們不可能完全執行公正。中世紀的歐洲,畢竟是君權神授的年代,君王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是不可違抗的,騎士只不過是君王的附屬罷了。
當然,所有年代都有些“叛逆者”存在。據說中世紀有一名日爾曼騎士不滿於國家法律的不公正判決——一名無辜者被判決死刑,冒天下之大不韙,在行刑日劫走了死刑犯。我們很容易想像到這名勇敢的騎士為恪守公正最後付出了何種代價。今天在德國一個博物館里,還保留著這名騎士的雕像,以供後人瞻仰。嗯,我們看到了,對於不公正的事情,歷史總會還以顏色,予以糾正。今天,這名騎士得到了應有的褒獎。對於公正者,歷史遲早要給予他公正的評價。
以亞瑟王組建圓桌騎士時發下的誓言來結束這一段吧!“我尊貴的武士們,讓我們在此一起立誓。我們只為正義與公理而戰,絕不為財富,也絕不為自私的理由而戰。我們要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我們也要互相支援。我們要以溫柔對待軟弱的人,但要嚴懲邪惡之徒。”
Spirituality也可以翻譯理解為精神和靈性這種美德,含有對神旨的領會能力在內,騎士必須敬仰神,要熱衷於為神作出奉獻。在中世紀的年代,愛基督愛教義,是一種必須具備的高尚素質。
The Knights Code of Chivalry and the vows of Knighthood
To fear God and maintain His Church
敬畏上帝,維護主的教會
To serve the liege lord in valour and faith
為主獻上勇氣與信仰
To protect the weak and defenceless
保護弱小和無助的人
To give succour to widows and orphans
給寡婦與孤兒幫助
To refrain from the wanton giving of offence
不可無禮的冒犯他人
To live by honour and for glory
活得尊嚴以及榮譽
To despise pecuniary reward
不看重金錢的獎賞
To fight for the welfare of all
為所有人的幸福而戰鬥
To obey those placed in authority
遵從當權者的指令
To guard the honour of fellow knights
維護其他騎士們的尊嚴
To eschew unfairness, meanness and deceit
迴避不公正,惡意以及欺騙。
To keep faith
持守信仰
At all times to speak the truth
只說實話
To persevere to the end in any enterprise begun
堅持到底
To respect the honour of white women
尊重純潔的女性
Never to refuse a challenge from an equal
絕不回拒同等之人的挑戰
Never to turn the back upon a foe
絕不背對敵人
這些是騎士在冊封典禮上要說的誓詞,前半段由領主,主教或者將被冊封者的父親來說,
Be without fear in the face of your enemies. Be brave and upright that God may thee. Speak the truth even if it leads to your death. Safeguard the helpless. That is your oath. And that so you remember it. Rise a knight!
強敵當前,無畏不懼!果敢忠義,無愧上帝!耿正直言,寧死不誑!保護弱者,無怪天理!這是你的誓詞,牢牢記住!冊封為騎士!
下面由受封者說:
I will be kind to the weak.
I will be brave and against the strong.
I will fight the all who do wrong.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
I will help those who call me for help.
I will harm no white woman.
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
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
I will be faithful in love.
翻譯:
我發誓善待弱者
我發誓勇敢地對抗強暴
我發誓抗擊一切錯誤
我發誓為手無寸鐵的人戰鬥
我發誓幫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
我發誓不傷害任何婦人
我發誓幫助我的兄弟騎士
我發誓真誠地對待我的朋友
我發誓將對所愛至死不渝
「騎士精神」最早的意思是指馬術。中古時代的精英戰士,與農民、教士和那些靠自己的技術當上騎手和戰士的人有所不同,其間差異在於他們擁有快而強壯的馬、美麗與有攻擊力的武器和製作精良的裝甲,這些都是當時的身份象徵。
到了十二世紀,騎士精神的意義轉變為人生的整體規範。騎士精神規範的基本守則如下︰
* 保護老弱婦孺。
* 為公義而戰以對抗不平與邪惡。
* 熱愛家園。
* 為防衛教會而冒死犯難。
事實上,騎士和貴族會為私利漠視騎士精神。貴族之間的仇恨和土地的爭奪,往往會擺在任何守則之上。例如,依日耳曼的部落習俗,酋長遺產由兒子均分,而非長子繼承,為了爭奪財產經常引發兄弟之間的戰爭。最好的例子就是查理曼的孫子之間的衝突。在中古時代,農民通常是瘟疫與內戰的最大受害者。
在中古時代,國王會設立騎士勛位組織,組織中的高階騎士必須發誓對國王與同伴效忠。成為騎士勛位一員可享有極大的名望,也因此成為國家裡的重要人物。1347年,在百年戰爭期間,英國的愛德華三世成立嘉德勛位,並一直留存至今。這個等級是由英國二十五個最高等級的騎士所組成,他們必須保證對國王的忠心並在戰爭中全力以赴以取得勝利。
金羊毛勛位是由勃艮地的好人菲力在1430年時設立,為歐洲最貴重和最具權威的勛位。法國的路易十一設立聖米迦勒勛位以掌控他最重要的貴族。卡拉托拉瓦、聖地亞哥和亞耳岡達拉等勛位設立的目的,是為了驅策騎士將來犯的摩爾人趕出西班牙,他們在西班牙第一個國王,亞拉岡的斐南的領導之下團結起來。
從墨洛溫王朝的末代宮相同時亦是加洛林王朝的開創者“鐵鎚”查理開始就產生了騎士,也就是查理曼的祖父那一代人。
1 從查理·馬特開始,歐洲開始正式用土地分封的采邑制來鼓勵軍事貴族階層的形成。在此請注意“馬特”(Martel)這個詞是查理綽號“鐵鎚”的意思,並不是查理本人的姓氏,他的姓氏就是加洛林王朝的“加洛林”一詞(Carolingian)。
2 此時自克洛維受洗開始已過去數百年,基督教思想已經滲透進法蘭克王國的軍事貴族階層之中,“騎士是上帝的戰士”其中世紀核心觀念已經產生稚型。
3 查理·馬特所鼓勵發展的軍事貴族階層不是以往墨洛溫王朝所慣用的下馬重步兵,而是在馬蹬傳入歐洲之後所發展出來的衝擊型重騎兵。
4 法蘭克人傳統習俗中的領主將武器授於武士的儀式已經日趨完善,查理·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大帝三代人對羅馬教廷的扶持和保護又使得基督教色彩日趨融入貴族生活之中,最終這種傳統的法蘭克武士授劍儀式形成了騎士授封儀式,也就是Knighting Ceremony。
————————————————————————
封建采邑
查理·馬特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還是卓越的政治家,為了改變法蘭克王國的面貌,他採取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他廢除了無條件分贈土地的制度,推行采邑制。過去,由於墨洛溫王朝諸王實行將土地無條件賞賜的作法,耗盡了王室的全部地產,從經濟上削弱了中央。那些“由於犧牲王室而創造出來的豪紳顯貴階級,千方百計地促進了王權的毀滅”。另一方面,由於封建化過程的發展,戰爭的連綿不斷,自由馬爾克成員紛紛破產,國家的兵源成為嚴重問題。所以,必須從根本上改變過去的土地佔有制度,使豪紳顯貴、軍政官員和王室中央密切聯繫起來。查理·馬特創立的采邑制就是針對上述問題而在土地佔有關係方面實行的一種變革。采邑制是一種有條件的土地佔有制,接受采邑的豪紳顯貴,必須提供自備馬匹武器的騎兵,上下之間結成封主與附庸的關係。領主有責任保護附庸,附庸要宣誓為封主效忠,隨時應召為封主作戰。如果附庸不履行臣屬職責(如拒服騎兵役、濫用權力、窩藏盜賊、不敬敕諭、拒納貢稅等)就要收回採邑。起初,采邑制的分封是及身而止,如果封主或受封者有一方死亡,封主和附庸關係即告中止。封主或其繼承人如果願意繼續從前的關係,或者受封者之子要繼承采邑,都必須重新履行受封儀式,結成新的主從關係。這些規定後來逐漸廢弛,到九世紀時,采邑變為世襲領地,但仍以服騎兵役為條件。這次改革,對法蘭克王國的發展和西歐歷史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它確立了以土地和服役為基本條件的臣屬關係,削弱了貴族勢力,加強了王權,有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統一;采邑制推行之後,中小封建主都要服兵役,他們自備馬匹,裝備精良,構成了新型的騎兵,奠定了西歐中世紀騎士制度的基礎;法蘭克王國以後正是依靠這支騎兵,建立起強大的查理曼帝國。更為重要的是這次改革對歐洲中世紀社會關係的形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歐洲中世紀那種國王、大封建主、中小封建主之間層層分封的模式,就是采邑制確定的。隨著改革的深入,法蘭克王國的實力大增,查理·馬特的權勢也增加了,他實際上已經超越國王,成為法蘭克王國的實際統治者。事實上,他也為正式接管法蘭克王國在作準備。
查理·馬特用來封賜臣屬的采邑,首先來自沒收謀叛者的土地,等到用完這些土地時,則開始徵用教會的土地。法蘭克人皈依羅馬天主教會以後,從國王到臣民,都大量地向教會捐獻土地、金錢和財寶,以求贖罪。教會也採用勒索、欺騙、詐騙、假造證據等各種勾當巧取豪奪。因此,教會獲得了大量地產,成為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直接威脅和損害王室的權益。查理·馬特除徵用部分教會的土地作為采邑封贈臣屬外,還任命了一批聽命於他的世俗人士擔任主教和修道院長。這些人從不穿著教士服裝,依舊束帶佩劍,實際上還是他的附庸。史料記載:查理·馬特曾把蘭斯和特里爾兩個大主教區封賜給一個名叫米樂爾的封臣;把巴黎、盧昂等地的大主教區和一些修道院封賜給他的侄子休。
由查理·馬特開始並由其子孫完成的土地關係的變革——采邑制的廣泛實行,對法蘭克王國正在發展的封建制度產生了重大影響。首先,它加速了封建化過程。采邑是連同土地上的居民一起封賜的,這就使大批的自由農民成為受封者的依附農民。其次,采邑制的實行鞏固了中小封建主階層,奠定了騎士制度的基礎。騎士制度的產生和擴大,加強了封建主對內鎮壓人民,對外侵略擴張的軍事力量。查理·馬特以及他的後代,正是依靠中小封建主的軍事力量,擴展了法蘭克國家的版圖,為後來的查理曼帝國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第三,采邑制的實行,形成了封建貴族的等級制度。後來,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們也把自己的土地作為采邑,逐次封賜給自己的下屬,形成了以國王為首的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級制度。采邑製成了查理·馬特加強政治和軍事力量的有效工具,然而,采邑制本身潛伏著一種和中央離心的力量。恩格斯在分析采邑制這一變革的特點時指出:“選擇這一手段,是為了統一帝國,將豪紳顯貴跟王室永久聯繫起來,從而加強王室,而結果卻導致王室的徹底削弱、豪紳顯貴的獨立和帝國的瓦解。”最後這一點,是查理·馬特始料不及的。
————————————————————————
騎士精神
在中世紀的西歐,基督教會以其獨有方式控制著整個社會,整個社會都圍繞且依託著宗教信仰而運轉。騎士貴族階級正是在基督教信仰控制下,逐漸發育出了自身特有的,同時也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特有的騎士精神。騎士精神不僅是一種階級意識,更是一種在特定環境下社會生活與自我認知的完美結合,它所承載的是整個中世紀西歐社會的信仰與價值。
“騎士”一詞在現代英語中為knight和cavalier。而chivalry則包含“騎士精神”和“騎士制度”的重要含義。“騎士”一詞法語為chevalier,德語為ritter,義大利語為cavaliere,西班牙語為caballero。
“早期的騎士是起源於日耳曼習俗的重騎兵,是中世紀歐洲戰場上的主力軍;11世紀以後在教會的影響下,騎士逐漸演變為‘基督的戰士’,並成為一種身份標誌;13世紀左右在教會和社會環境的約束下,形成一種紳士風度和騎士精神。”。
什麼是騎士精神呢?本文探討廣義的騎士精神,即chivalry。埃德加·普雷斯蒂奇(Edgar Prestag)認為,chivalry最初表示由重騎兵組成的軍事貴族階層,但在中世紀後期也表示整個騎士制度,包括騎士特有的宗教意識、道德觀念和社會行為標準。莫里斯·肯恩(Maurice Keen)認為,chivalry是一種時代精神,其中混合著尚武、高貴、基督教化的因素。奧爾多·斯卡格萊昂納(Aldo Scaglione)認為,chivalry是一個文化適應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騎士被改造成基督的戰士,為信仰而戰;第二個階段是騎士被改造成彬彬有禮的君子。
騎士精神是基督教思想內涵的特定表達與騎士自身在社會大環境下自我認知的結合,騎士精神不僅對於騎士階級本身是種強化,而且對於整個中世紀西歐社會的行為規範產生了深遠影響。騎士精神根源於日耳曼民族的尚武傳統和忠誠習俗,又受到基督教宣誓及獻身理念的培養,再經過宮廷文化的渲染,最終在中世紀形成。騎士精神具體體現為忠誠、英勇、慷慨、謙遜等等品質。教會對騎士精神的改造與培養貫穿於騎士生活的各個方面,對於騎士精神的最終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簡單地將騎士精神的形成歸因於基督教會的培養顯然是不全面的,應當從當時中世紀的社會存在進行整體分析。本文在論述過程中,力圖還原騎士在社會生活各個層面的表現,因為這種日常行為既有“給定性”又有“創造性”,騎士精神既表現出基督教理想的培養滲透,又表現出騎士內心的思想活動,既有內在的文化意義,又有外在的社會意義,正是這種“接點”才體現出文化與政治、經濟、社會的連接。所以應當說,騎士精神作為一種中世紀文化,乃是基督教思想內涵的特定表達與騎士自身在社會大環境下自我認知的完美結合。
那麼,基督教會為什麼要對騎士精神進行培養和改造呢?首先,是從教會自身出發,為了保護並擴大教會自身的利益而對騎士精神進行一系列改造及培養。雖然教會擁有眾多教士和廣闊領地,但卻手無寸鐵,極易成為暴戾的騎士劫掠的對象。因此,為了保護自身利益,教會不僅極力規勸騎士停止相互爭鬥,而且將騎士制度包裹上宗教的外衣,用對基督的信誓來馴服和約束其暴戾習氣。而當教會成為一個政治、精神力量皆具的強大實體時,它也需要通過戰爭來擴大自己的利益,並由此來為騎士們提供真實、刺激的冒險經歷,給這些尚武好鬥的職業武士提供充分展示和發泄其武力的機會,進一步將騎士與生俱來的暴戾習氣轉化為高尚的英勇品質以及為基督而戰的忠誠信仰,也由此而達到教會自身擴張勢力的目的。
其次,是從騎士階級出發,騎士本身也需要教會對他們的培養與改造。一方面,戰爭具有殘酷性,儘管騎士都是暴戾好鬥的職業武士,但也難免有內心膽怯之時,而基督教適時地出現,並以上帝保佑等強烈的信仰來安撫騎士,成為其精神寄託。“中世紀騎士對超自然的神上帝的感知——認定上帝決定了戰爭的勝負,並虔誠地以各種方式痴迷地祈求上帝的贊助,騎士的這種宗教情感並不是其所獨有的,而是每個時代的武士階層所共有的精神現象,只不過中世紀騎士的宗教情感更為強烈些而已。”另一方面,戰爭也具有征服性和掠奪性。對於騎士來說,他們對敵人的征服和對財富的掠奪需要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崇。而教會為戰爭披上宗教外衣,征服和掠奪都以“為了基督”的名義進行,無疑是獲得社會認可和尊崇的最佳方式。在封建時代的西歐,出於對基督教的熱忱信仰而認可暴力和劫掠,乃至頌揚戰爭,成為一種社會風尚。
最後,是從社會環境出發,對騎士進行改造和培養乃是教會對於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進行塑造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會作為中世紀西歐社會的精神領袖,統治著人們的精神世界,並為社會各階層制定相應的義務和準則。騎士作為“作戰的人”,承擔著用武力和戰爭幫助教會改造世界的責任,同時,騎士也承擔著對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進行引導的責任,通過騎士的行動,既滿足騎士自身的需要,又引導社會各階層人們的行為按照教會希望的方式來進行。正如《封建社會》一書中所說:“基督教的力量在於他給人們提供一種信仰,而非知識;是一種藝術,而非科學;是一種美感,而非真理。故中世紀大部分的人將自己臣服於信仰,相信上帝與教會,一如現代人相信科學與國家一樣。”
教會將騎士對首領的忠誠轉化為對上帝的忠誠。教會規定,只有成為基督徒的戰士才可以稱為騎士,經過聖水洗禮的騎士會得到凈化,而他們思想中的日耳曼傳統也會隨之凈化為基督教信仰。教會為騎士訂立了十條戒律,其中一條規定:“你要相信教會的教義,並遵從它的一切誡命。”12世紀的教會作家索爾茲伯里的約翰(John of Salisburg)指出:“軍事職業是上帝的安排,作為騎士應首先忠於上帝,其次是國王。”教會將強烈的宗教觀念植入騎士心靈,使騎士從此獻身於上帝,服從上帝的指引,這種對上帝的忠誠使騎士聽憑教會驅使。
教會在12世紀開始對騎士的授劍儀式進行祝福,並為其中的環節賦予宗教內涵。授劍前一夜的沐浴意味著靈魂凈化,洗浴后穿上白色外衣、紅色長袍和黑色緊身上衣,寓意聖潔、獻身和死亡;主教儀典中寫道,對騎士佩劍進行祈禱時說:“以聖父、聖子、聖靈的名義接受這把劍,用它來自我保護,並保護上帝的教會;為了消滅基督十字架的敵人而前進;同時切記:聖徒用信仰而不是武力去征服一個王國。”《為教會衛士或其他騎士配備武器之章程》(Ordnung mr die Waffnung enies Verteidigers derKirche oder enis anderen Ritters)是一部重要的教會文獻,其中記載了教會對武裝騎士的一系列規定:首先為戰旗、矛、劍和盾祈福,然後為騎士祈福,在這之後,主教為騎士佩劍並對他說:“接受這把劍吧,這是上帝的恩賜,現在把它授予你,就是為了讓你更加強大,能夠借聖靈之力抵抗並戰勝上帝的神聖教會和你的所有敵人。”
在12世紀初的文學作品《聖杯傳奇》(Conte du Graal)中,描寫了帕齊瓦爾在戈爾的戈涅芒宮廷舉行的行劍禮。清晨,帕齊瓦爾的領主為他安好馬刺並將劍系在他腰上,吻他,然後說:“授予你這把劍,就是受上帝之命授予你最高的勳章,這勳章是上帝所賜,不容玷污。”領主訓誡帕齊瓦爾,教導他要履行騎士義務,然後在他的頭上划十字並舉手說道:“親愛的兄弟,上帝賜福予你,請隨他而去!“,索爾茲伯里也在《論政治》中描述了“一種令人尊敬的習俗,即每個要佩上騎士綬帶的人都要隆重地走進教堂,把劍放在聖壇上,用莊嚴的宣誓證明自己聽命於聖壇”。由此可見,教會把日耳曼傳統中侍從對首領的絕對忠誠轉變為對上帝的忠誠,接受教會對佩劍的祝福即意味著這名騎士成為教會之子。
索爾慈伯里的約翰曾經說過:“為什麼建立騎士制度?為了保衛教會,為了與不信教的人進行鬥爭,為了尊敬教士,為了保護窮人免受不公正對待,為了生活得到安寧,為了獻出自己的鮮血,如果需要,願為兄弟獻出生命。”《騎士規則全書》(Ordene de Chevalerie)中寫道:“騎士的使命就是做窮人的保護者,這樣富人就不會傷害窮人;騎士的使命就是救濟弱者,這樣強者就不會欺壓他們。”史詩中強調,騎士無論何時都要理解和體諒弱者,“每一位紳士,每一位騎士,都有義務陪伴弱者,這樣就不會有人去騷擾他、攻擊他,他因騎士的庇護而擁有崇高的勇氣”。而史詩的宣揚對騎士行為產生了不可低估的影響。查理曼臨終前吩咐其子:“不要在窮人面前顯露聲望和名譽,而要給予他們幫助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