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山詩

茶山詩

《茶山詩》是唐代詩人袁高的於興元甲子年,784年春天創作。此詩通過對唐德宗時湖州貢茶之事的描述,反映了因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和地方官的貪婪殘暴而導致勞動人民的疾苦,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昏庸無道的不滿與憤激之情。全詩語言精練,格調悲憤蒼涼。

作品原文


茶山詩
禹貢通遠俗⑴,所圖在安人。
后王失其本,職吏不敢陳⑵。
亦有奸佞者,因茲欲求伸。
動生千金費,日使萬姓貧。
我來顧渚源⑶,得與茶事親。
氓輟耕農耒⑷,采采實苦辛。
一夫旦當役,盡室皆同臻⑸。
捫葛上欹壁⑹,蓬頭入荒榛。
終朝不盈掬,手足皆鱗皴⑺。
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
陰嶺芽未吐⑻,使者牒已頻。
心爭造化功,走挺糜鹿均⑼。
選納無晝夜,搗聲昏繼晨。
眾工何枯櫨⑽,俯視彌傷神。
皇帝尚巡狩,東郊路多堙⑾。
周迴繞天涯,所獻愈艱勤。
況減兵革困,重茲固疲民。
未知供御餘,誰合分此珍。
顧省忝邦守⑿,又慚復因循。
茫茫滄海間,丹憤何由申。

註釋譯文


⑴禹貢:《尚書》篇名,記載夏禹治平水土及九州山嶺、河流、土壤、物產、交通、貢賦等。
⑵職吏:專職的地方官。
⑶顧渚:山名,在湖州長興境內,出處紫筍茶。
⑷氓:農民。輟:停止。
⑸同臻:同去,同往。
⑹捫:攀扶。葛:葛藤。
⑺皴:皮膚破裂。
⑻陰嶺:北面不當陽的山嶺。
⑼挺:冒險前進。均:等同,一樣。
⑽工:指焙制茶葉的工人。何:多麼。枯槁:因辛勞而憔悴乾瘦。
⑾堙:堵塞。
⑿顧省:回想自己。忝:辱。邦守:郡守,即州刺史。

創作背景


《茶山詩》袁高於公元784年春天(唐德宗興元甲子年)創作,並在顧渚山摩崖石刻。任湖州刺史時。茶山指浙江長興西北之顧渚山,山上產紫筍茶,唐代宗時始為貢品。唐德宗時每年為此役工三萬餘人。公元784年春天,袁高在督造貢茶結束時,將親見的種貢茶弊端敘作一詩,付急隨貢茶一起呈唐德宗,並把詩文刻石置貢焙入。這是唐代唯一敢於公開反對貢茶的官員。

作品鑒賞


此詩為唐德宗時湖州貢茶之事所作,描述了勞動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和地方官的貪婪殘暴,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昏庸無道的不滿與憤激之情。詩人在詩的開頭就把批評的矛頭指向了當時的統治者:“后王失其本,職吏不敢陳。”斥責他們丟掉了治國之本。隨後詩人進一步指出地方的一些假公濟私的奸官為了尋求升遷而催辦貢品,這是進貢之風盛行的重要原因。然後詩人描寫了當時混亂的局勢及茶農們在動蕩的歲月里承受的更為繁重的負擔。最後詩人以自己的良心在反省和發表感慨,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以及心中的矛盾與鬱悶之情。
全詩語言精練,境界悲憤蒼涼,揭露了統治階級的奢侈貪婪,表達了詩人對貧困農民的深切同情以及為民請命的大無畏精神,不失為一篇深刻的現實主義力作。

作者簡介


袁高,字公頤,袁恕己之孫,滄州東光人。少慷慨,慕名節。登進士第,累辟使府,有贊佐裨益之譽。代宗登極,征入朝,累官至給事中、御史中丞。建中二年,擢為京畿觀察使。以論事失旨,貶韶州長史,復拜為給事中。憲宗時,特贈禮部尚書。《全唐詩》收其詩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