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脹

膽脹

膽脹是指膽腑氣鬱,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膽脹為肝膽系病證中常見的疾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學所稱的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石症等相似。膽脹多發生於40歲至65歲年齡組,女性多於男性,且以偏肥胖體型為多見。當今膽脹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原因可能與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有關。中醫藥治療本病效果較好,遠期療效尤其是減少複發的療效更為顯著。

簡介


● 英文名稱:Gallbladder Distentio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內科

古籍摘選


●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靈樞·脹論》)

名詞解釋


● 膽脹是指以反覆發作的右上腹疼痛、痞脹為主要表現的膽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脹病是指以腹部脹滿為主症的疾患。
● 其中膽腑氣鬱、膽失通降所引起的以右脅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者,稱為膽脹。

臨床表現

● 本病以右脅脹痛為主症。
● 常伴有噁心、口苦、噯氣、善太息等膽胃氣逆之症。

疾病特徵

● 起病緩慢,多反覆發作,時作時止。
● 過食油膩、惱怒、勞累等容易引起複發。
● 多發於40~65歲,女性多於男性,肥胖體型者多見。

病因病機

● 本病多由飲食、情緒、外感、勞倦、膽道結石等因素導致膽腑氣機郁滯,或郁而化火,膽液失於通降而發。
● 若日久不愈,反覆發作,可以導致正氣受損,並且加之邪戀不去,痰濕之邪損傷脾胃,運化水谷精微之力不足,正氣愈虛,最後可致脾腎陽虛或肝腎陰虛之候。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的慢性膽囊炎、慢性膽管炎、膽石症出現右上腹脹痛、隱痛等表現者,均可以參照本病辨證施治。

中醫施治

● 本病的治療原則為疏肝利膽,和降通腑。
● 本病根據癥狀表現可辨證分為肝膽氣鬱、氣滯血瘀、膽腑鬱熱、肝膽濕熱、陰虛郁滯、陽虛郁滯等證型,在疏肝利膽的基礎上,分別治以理氣通降、理氣活血、解郁通腑、清熱利濕、滋陰清熱和溫陽益氣。

預後轉歸

● 膽脹病患者,如正氣充足,一般預后良好。
● 膽脹若遷延不愈,反覆發作,則難以根治。
● 膽脹若急性發作時出現危證、壞證,預后較差。

預防調護

● 本病患者平時宜調攝心神,調節勞逸,調劑飲食,防止再次發作。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抑鬱、波動,保持平和心態。
● 適當參加體育運動以疏散氣機。
● 避免熬夜過勞,保持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張伯禮。中醫內科學.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