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太田痣的結果 展開

太田痣

太田痣

太田痣是以眼周區域青褐色斑痣為特徵的色素性皮膚病,因日本醫生太田(Ota)於1939年首次系統性描述而得名。好發於東方民族及黑人,在我國,太田痣患者人數大約佔皮膚科門診患者人數的0.4%和整形外科門診患者人數的2.6%。女性多見,男女之比約1:3。嬰兒期及青春期高發,約61.35%的患者是1歲以內的嬰兒。病因不清,可能是常染色體顯性遺傳,但無明顯遺傳傾向,與惡性變亦無明確的關係。典型表現為:面部皮膚或鞏膜、結膜出現褐色、藍色的斑點或斑片。激光是治療太田痣的有效方法。主要影響皮膚美觀,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經過規範的治療,多數患者的色斑可以去除或減輕。

就診科室


● 皮膚科

病因


● 引起太田痣的病因不是十分清楚,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 可能與遺傳有關,可能在胚胎髮育期間,黑素細胞由神經嵴向表皮移行時發生障礙而滯留在真皮內,從而引起太田痣。主要的誘因有外傷、局部炎症等。
● 部分患者的真皮黑素細胞中存在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受體,與青春期太田痣的發生和加重有關。

癥狀


● 太田痣常見於眼周、顳部、顴部、前額及鼻部等部位。
● 典型癥狀
● ● 皮膚損害為數厘米大小的色素斑,呈藍灰色、青灰色、灰褐色、黑色或紫色。
● ● 斑片著色不均,呈斑點狀或網狀,界限不清,中央顏色深,邊緣顏色淺。
● ● 色素斑片的某些區域伴有粟粒或綠豆大小結節。
● ● 約2/3患者的同側鞏膜可有藍染或褐色斑點,部分瞼結合膜、角膜也有色素斑,少數口腔和鼻黏膜也有類似損害。
● ● 多數單側發病,損害位於一側面部,但5%~10%的患者可為雙側患病。
● ● 少數患者可伴有伊藤痣、持久性蒙古斑或鮮紅斑痣。
● ● 約2/3的患者出生時即有眼部損害,皮膚損害可在10年後出現。
● ● 無自覺癥狀,終身不消退。

檢查


● 懷疑太田痣時,需要進行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皮膚影像學檢查、眼壓檢查等,有利於進一步診斷。
● 體格檢查
● ● 醫生會直接觀察你的面部皮膚或鞏膜是否有灰藍色、青灰色、灰褐色、黑色或紫色的色素斑等太田痣的表現。
● 皮膚影像學檢查
● ● 可以觀察到色素在皮膚上分佈的深淺。
● 眼壓檢查
● ● 如果你的太田痣累及眼部,懷疑有眼內壓升高,還需要測量眼內壓以明確是否合併有繼發性青光眼。
● 組織病理學檢查
● ● 從病變部位取一小塊組織,在顯微鏡下進行檢查,可以確診太田痣,並幫助醫生排除其他疾病。

診斷


● 根據色斑的發生部位和顏色即可診斷,有時需要結合組織病理學檢查。
● 眼周、顳部、顴部、前額及鼻部等部位有灰藍色、青灰色、灰褐色、黑色或紫色的色素斑。
● 斑片著色不勻均,斑片中央顏色深,邊緣顏色淺,斑片呈斑點狀或網狀,界限不清楚。
● 損害顏色隨著年齡增長而加深、擴大。
● 組織病理學檢查發現真皮乳頭和網狀層上部有梭形或樹突狀黑素細胞聚集,含大量色素顆粒。

鑒別診斷


● 太田痣有時需與黃褐斑、咖啡斑、蒙古斑、鮮紅斑痣、藍痣等鑒別。
● 尤其要注意與褐青色痣(獲得性太田痣)相區別,此病首報於1987年中國台北,皮損為顴部對稱、散在分佈的色素斑點,直徑1~5毫米,灰褐色、灰藍色或深褐色,對稱分佈,不累及上齶,部分患者有家庭史。

治療


● 激光治療有較理想的效果,
● 利用選擇性光熱作用的原理,激光波長可高選擇地作用於黑色素的吸收峰,破壞黑素細胞而不影響周圍的正常組織,消斑退色。
● ● 激光治療宜儘早,通常需要2~6次治療,每次10~20分鐘,治療間隔為3~6個月,一般不留瘢痕。
● ● 常用的激光包括調Q開關紫翠寶石激光、皮秒激光、超皮秒激光等。

危害


● 太田痣主要影響外觀,進而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
● 影響美觀
● ● 太田痣主要發生在顏面部位,顏色較深、成片狀分佈的太田痣,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個人形象。
● 影響心理健康
● ● 面積較大的太田痣對個人形象影響較大,容易導致情緒煩躁和抑鬱,產生自卑感,不利於心理健康。
● 引起併發症
● ● 太田痣甚少惡變,極少數累及眼部的太田痣,可發生脈絡膜、虹膜、眶部、腦部原發性惡性腫瘤。

預后


● 大部分患者經過正規、規律的治療后可以將色斑去除。
● 少部分患者會遺留淡淡的痕迹。

預防


● 本病是一種以遺傳為主的色素異常疾病,無有效預防方法,注意以下因素可以避免太田痣的加重。
● 避免和減少日晒,外出時最好擦防晒霜和用遮陽傘。
● 在日常飲食方面,應多吃含維生素C的水果,如獼猴桃、橙子、西紅柿等,少吃或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