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萬部華嚴經塔的結果 展開

萬部華嚴經塔

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呼和浩特東郊開闊的平川上,有一座白色的古塔拔地凌空,直刺雲天,這便是馳名塞外的萬部華嚴經塔。

萬部華嚴經塔,蒙古語稱“查干·索布爾嘎”,因其白色,又俗稱“白塔”,萬部華嚴經塔高55.5米,基座周長56米,呈八角七級,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

徠塔的第一層南面有塔門,篆書石刻“萬部華嚴經塔”方額,嵌於塔門的門楣上。

1982年白塔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萬部華嚴經塔外景
萬部華嚴經塔外景
萬部華嚴經塔是古代勞動人民辛苦和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建築史上一處很具科研價值的實物。是各民族人民團結友好的簽名簿,塔內牆壁上寫滿了從金代起,來自祖國各地的各族人民用漢、藏、契丹、女真、蒙古、維吾爾等文字書寫的題記。素白的身影,幾里開外便可入目。在莊稼翻滾的綠浪中,與山光水色銀粼映輝。形成了呼和浩特的勝景之一“白塔聳光”,巨塔筆挺,雖經千年滄桑,遼代風格猶存,雄姿不減,敦實威武的形象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正是北方民族的寫照。1982年,白塔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活動


傳說
萬部華嚴經塔
萬部華嚴經塔
白塔的建築年代目前尚未見到可靠的文字記載。相傳建於遼聖宗年間(公元983-1031年)。遼代興建了豐洲城,在城內又建了大明寺。作為大明寺的一部分,為了存放眾多“華嚴經卷”,修築了這座“萬部華嚴經塔”。
歷史變遷,豐洲城傾圯了。村民把豐洲城的殘垣斷壁當作神秘之地。相傳城裡有一窩小白雞,由一隻黑母雞帶領,日近黃昏便出來打食。但是可見不可近。有人說塔上有隻日日啼晨的金公雞,飛到誰家地里,誰家就會有好收成。周村人在耕作中得到陶瓷器、銅錢或金銀玉器,就認為是塔上的菩薩、天王所恩賜,要跑到塔下祭拜。如今隨著人民文化素質的提高,白塔成為文物保護單位,原豐洲城成為重點文物保護區,這裡完好的古迹和件件文物都從不同角度昭示著豐洲城昔日的風采。
遊覽白塔,走近塔身,鐵馬叮噹,銅鏡閃爍,一座華麗精美的龐大藝術品撲入眼帘,令人驚嘆,引人遐思。

建築特色


舉目上眺,一二層,直欞窗,一洞一門,盤龍柱相隔,各成畫面,菩薩護窗,天王護門,形態逼真,氣勢宏大。計32尊遼代雕塑,件件都是絕代佳作,藝術珍品。抽身遠眺,七層斗拱,七層出沿,七層平台,好像天空上的七道彩虹,雖然失卻了平台的鉤欄,昔日登臨者憑欄注眺的情景,還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平台疊澀出沿,塔頂疊澀鋪墁,方磚不同於瓦,形態凝重端莊。
整個塔體分為基座、塔身、塔剎三部分。塔體逐層微有回收,造型敦實、宏偉、穩健,融建築藝術與雕塑藝術為一體。
塔基座三層,為須彌座、蓮花台,上為仰蓮瓣,中為束帶,下為俯蓮瓣。蓮瓣由下而上漸次伸出,逐層增大,由人工砍磨成型砌築而成;花瓣曲線變化,自然流暢,手法細膩,優美逼真;輔以花托,蓮蓬構成怒放盛開的出水蓮瓣,頗為壯觀。
萬部華嚴經塔的細節及內部物品
萬部華嚴經塔的細節及內部物品
塔身七級,平面布局由外壁、內部塔心壁及二者之間的迴廊組成,塔心設“壁內折上式”梯道、通行上下。一二級為單路梯道,二級以上均為雙路通道。塔身門窗設置獨具匠心,凡單數層正南北開券磚拱門,正東西砌出磨磚直欞假門;雙數層則相反,上下錯落,交替設置;其餘方向內設磨磚直欞假窗,用以通風采光。迴廊正面內側塔心壁均設龕室,為供奉佛像存放經卷之地。
塔的第七層無塔心壁,塔室中空如庭,與北方游牧民族帳式穹廬頂的造型相似。塔檐採取“疊澀出檐式”,層層回收;每層均在八面檐下嵌以銅鏡,共計224面;每層轉角和第七層椽下系風鈴,風吹鈴響,增加了古樸典雅的風韻。
塔剎自上而上,用剎桿將覆缽、相輪、寶珠、寶蓋和寶瓶串聯而成,猶有一種靈光寶氣,如登極樂境地之感。

獲得榮譽


白徠塔歷經千年,雨蝕風剝,地震雷擊,但仍巍然矗立,“白塔聳立”景色的內涵深邃,既有遼代建築之美,又有豐洲燦爛文化之美,清代以“白塔聳光”列入呼和浩特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