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華嚴禪寺的結果 展開

華嚴禪寺

安徽九華山華嚴禪寺

安徽青陽縣,南向十幾公里,山脈縱橫,尋幽探勝,奇景迭出。山巒濃黛中,有九座山峰齊聚,形似蓮花,因此得名“九子山”。唐代詩人李白來此遊覽,詩曰:妙有分二氣,靈山開九華。於是,“九子山”改為“九華山”,此名沿用至今。九華山的揚名,不僅僅是山水氣象,更是它的眾多佛教道場——它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願地藏王菩薩道場,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青陽縣廟前鎮西洪嶺下之華陽橋畔,便有一座寺廟,名為“華嚴寺”,原名華陽寺、又名華陽亭、華陽橋庵。據《九華山志》記載,寺廟為明代大居士鮑廷芳建,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擴建,時住僧人十多位。此後寺廟隨歲月而滄桑,幾度毀壞又幾度重建,在歷朝歷代住持的努力下,寺門再度恢弘,終成今日之規模。

概況


安徽華嚴禪寺
安徽華嚴禪寺
華嚴禪寺 位於華嚴嶺頭,原名華嚴庵,省級重點寺院。華嚴嶺是由九華街蹬石級上天台必經之地,昔日香客朝天台,多有在此燒回頭香的習慣,故又名回香閣。寺始建於明代,明代高僧智旭在此修持多年,潛研華嚴經義,著述頗豐,“人來合意高談道,客去清閑即俑經”,描寫了智旭大師清靜安詳的修持生活。清時香火旺盛,咸豐年間寺毀於火
,從此一蹶不振。對外開放后,住持僧應觀新建兩幢配殿,后因故修復計劃落空。1996年住持慧光發心重修,先後新建客堂、寮房、大殿和觀音壁計2000平方米。山門殿前置福建青潮石大型觀音壁石雕三幅:正面《千手千眼觀音》,高4米,寬8米,扇形結構,刻有“大悲咒”;東為《飄海觀音》刻有“心經”;北為《紫竹林觀音》正面篆刻“百福百壽”字圖,背雕《九龍壁》。石質上乘,文化內涵豐富。大殿中刻有9副抱柱對聯,文采橫溢,令人回味,如今華嚴禪寺成為九華山文化旅遊的佳境。

歷史


華嚴禪寺,又稱九子寺,古名廣化院;位於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後山碧雲峰。
在碧雲峰,有一片十畝左右的平坦幽谷,西面是氣勢磅礴的九子峰,古時曾以此一峰而名全山。峰上東西排列五小峰,南北成行四小峰,恰似九子迴環向背,團聚嬉戲;東南北三面峭壁環圍,峰岩迤邐屏立,如千丈城垣;城垣之中竹林蔥鬱、古遮天空,清泉繞流,景色深幽,風光奇秀宛若世外桃源。九子寺就坐落在這人間仙境之中。
西元七一九年,古新羅國(今韓國)王子金喬覺二十四歲削髮出家(法名地藏),並渡海來華夏(即中國),首先來到九華山九子岩,愛山水之靈秀,卓錫數年,後遷東岩,創建九華山化城寺。地藏成道,而九子岩是地藏最早發祥之地。故「九子岩」又有「小蓮花佛國」之稱。
華嚴禪寺
華嚴禪寺
初建於唐代,明代神宗(萬曆年間)重建,中興宋代。到宋太平天國到大中祥符年間(九七六年至一○○八年),廣化院規模宏大,為九華山被朝廷賜額的二十二座寺廟之一。清咸豐年間毀於戰火。
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年)住持悟垣法師重建。「文革」中又被破壞殆盡;「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得到落實,一九八三年,住持海誠法師,經歷十八年千辛萬苦,從荒草荊棘中開闢成現今規模的寺院。現有山門、大雄寶殿和數間僧房迴廊。釋迦牟尼佛供奉於大雄寶殿中,迦葉尊者阿難尊者供奉左右。
華嚴禪寺
華嚴禪寺
因近代高僧月霞、虛雲和尚於清末至民國初年(一九一二年),數次來九華山,在九子岩、翠峰先後創建佛學院,以宏闡賢首(華嚴)宗著稱,今寺更名「華嚴禪寺」。但目前其規模甚小,難與宋代的「廣化院」相比,為此,海誠法師於二○○○年四月四日發大誓願,使九子岩--小蓮花佛國,厚今薄古今勝昔。

文物


山頂幽谷內,有一石雕古塔,圓形,三級,高數尺。塔前還有石佛一尊、石獅一頭。據考古工作者初步鑒定為唐宋遺物。石獅總是成雙對稱的,此處石獅何以孑然一軀?於是,有人說它的同伴騰雲駕霧,從垂雲澗順流而下,又沿溪水上七布泉,往獅子峰去了,獅子峰上不是有狀如獅子的怪石嗎?這個傳說很美麗,很巧妙,富有浪漫色彩,也就不脛而走了。
華嚴禪寺鄰近有幽冥鐘樓,出禪寺向東北側下坡十餘米,則可至月牙池。
寺址∶安徽省青陽縣九華山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