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北、黑河東側,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0°23′45″-100°29′10″,北緯38°56′56″-39°0′6″之間,總面積1347.65公頃,其中保育區601.74公頃、恢復重建區379.84公頃、合理利用區366.07公頃,濕地率78.06%,是以黑河流域潛水地帶草甸、內陸鹽沼濕地植被和多樣的濕地生態系統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荒漠綠洲生態系統類型濕地公園。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濕地植物有45科124屬195種,禾本科有21屬,菊科有12屬,豆科和黎科分別有11屬和9屬,優勢植物有9科9屬22種;常見動物隸屬於3綱24目42科75屬,包括魚類、兩棲類、鳥類和獸類共4大動物類型共100多種,其中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5種、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23種、甘肅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7種。

2009年12月,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被批複為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2011年,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被評定為中國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2016年12月,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通過驗收授牌,被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建設國家濕地公園之一。

發展歷史


黑河濕地
黑河濕地
在人類與黑河濕地長達數千年融合中,留下了豐厚的精神財富,形成了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蘊。《山海經》中記述黑河是西王母的領地,春秋時期的《禹貢》、《周禮》等文獻上曾將黑河至居延澤的大片湖泊列為著名湖泊,稱為“西海”。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張掖以地處絲綢之路中段的優越地理位置,成為中西文化交匯的重鎮,這片沃土上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歷史文化遺跡,皇家寺院大佛寺、千古城池黑水國、隋代木塔、唐代鐘樓、明代糧倉、清代總兵府等名勝古迹,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大禹導弱水於合黎”、“老子騎青牛入於流沙”、“周穆王西巡”、 “張騫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隋煬帝召開萬國博覽會”、 “馬可·波羅旅居甘州”等歷史事件,更賦予這片土地神奇的魅力。
源於濕地之上的張掖,農耕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從漢代開始,張掖綠洲農業一直處於發展的前沿,這歷代王朝所器重。唐朝武則天時代,甘州刺史李漢通就奉命在甘州屯田引種水稻,城北烏江的大米因光照充足,生長周期長,味道格外醇香,曾一度成為貢米,沿著絲綢之路遠運長安,張掖有了“天下稱富庶者無出隴右”的讚譽。明朝詩人郭紳有詩云:“甘州城北水雲鄉,每至秋深一望黃。穗老連疇多秀色,實繁隔隴有餘香。”足見張掖農耕文化的深厚淵源。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張掖市甘州區城郊北部,與市區緊密相連,地理位置介於東經100°06′—100°54′,北緯38°32′—39°24′。區劃面積1347.65公頃,東至崑崙大道,西至312國道新河橋段及黑河東岸,南至城區北一環路,北至蘭新鐵路。

優越條件

張掖地處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沖積扇形成的三角洲之上,長期以來一直流 傳著諸如“甘州不幹水池塘”、“半城蘆葦半城廟(塔)”、“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以及“四面蘆葦三面水”、“水六廟三一居處”等許多民諺俗語,有“金張掖”、“塞上江南”之稱。張掖南通青海,北接內蒙,東至蘭州,西達敦煌,是古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312、227國道和連霍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張掖軍民機場和蘭青樞紐鐵路運輸線即將開通,交通快捷,區位優勢突出,人流、物流、信息流密集,規劃區周邊有亞洲第一室內卧佛—張掖大佛寺、中國最美七大丹霞之一的祁連彩色丹霞、中國最美的六大草原之一的祁連山草原、西北名勝馬蹄寺石窟群等旅遊景點,同時,與周邊的武威、敦煌、青海湖、阿右旗、額濟納旗等旅遊景區對接便利,具有較好的競爭潛力。

地形地貌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處於黑河中游祁連山洪積扇前緣和黑河古河道及泛 濫平原的潛水溢出地帶,是由河流、草本沼澤、濕草甸等天然濕地,以及人工湖、池塘、溝渠等人工濕地為主體構成的複合濕地生態系統,濕地類型多樣,原生態特徵突出。有文字記載,張掖城北郊自古即有“甘州城北水雲鄉”之稱,自城區至北郊湖泊遍布,百泉噴涌,形成了3萬多畝伴城而生的濕地系統。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規劃區南高北低,自然落差20米(1467—1445),除了黑河河道及徑流新河補充水源外,地下水滲出是其主要水源,北郊濕地內有天然泉眼12202 個、渠道3條、人工引水排陰溝17條,濕地植物密布,形成一片“水鄉澤國”的勝景。規劃區濕地植被豐富,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濕生植物、鹽生植物與陸生喬灌林木、草原植被、荒漠植被鑲嵌分佈,形成的西部綠洲生態系統在我國西北乾旱區具有典型性,世界範圍內也具有獨特性,具有特殊的保護價值。

氣候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區氣候屬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其顯著特點是:降水稀少而集中,年降雨量僅129毫米,在時間分佈上,多集中在6—9月份,約佔全年總量的71.9%,春季降水僅佔14%,年內降水分佈很不均勻,年際變化較大;蒸發強烈,全區年平均蒸發量2047毫米,乾旱指數高達10.3。日照充足,溫差大,太陽年輻射總量147.99千卡/平方米,年日照時數為3085小時;多年平均氣溫為7℃,歷年最高氣溫為37.4℃,最低氣溫為 -28℃,無霜期153天。全年盛行西北風,年均風速2米/秒,最大風速36米/秒,年均大風日數14.9天,最多天數40天,最少3天,年均沙塵暴日數 20.3天,最多33天,最少14天。災害性天氣有大風、沙塵暴、乾熱風、乾旱、霜凍、初春低溫等。

水文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按照水系分佈,濕地區自東向西主要由東泉渠系、阿薛渠系、庚名渠系、黑河(灘)水等四大水系構成,天然河道、引水渠道、排陰溝、排污渠縱橫交錯,有機井71眼,泉眼(泉域)12202處。除黑河灘無污水排放、庚名乾渠泉水與污水可以分流外,其它渠道均為河水、泉水和污水混流。受南部潛水側向徑流和深層承壓水的越流補給,地下水自南東向西北運動,水位埋深大部分在1米以內。規劃區水資源總量為1.37億立方米,其中泉水溢出量1.18立方億米, 城市污水排放量0.19億立方米。因牽涉到周邊1.28萬畝農田灌溉,目前的水資源量尚缺2385萬立方米,需考慮補水。

土壤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區總面積61622畝,其中,濕地面積25995畝,水澆耕地17761畝(水田10722畝,開荒地6834畝,新開荒地205畝),林地3518畝,建築可用地12580畝,道路用地1356畝,未利用地256畝,其它用地156畝。規劃區土壤類型主要有草甸土、潮土、溪淤土、草甸鹽土、沼澤土。大部分為湖積堆積物、系黃褐色、灰綠色的淤泥質土,表層零星分佈黃粘土或富含腐殖質的淤泥層。土壤中水分充足,好氧性微生物活動受阻,不利於有機物的礦化,影響成土的方向和進程,形成了以草甸土為主的自然土壤和以潮土為主的耕作土壤。

區域範圍


濕地公園是對具有獨特性的濕地區域進行保護的一種措施,也是以濕地資源為基礎,融合當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對公眾進行生態教育、開展科學研究、發展生態旅遊的一種利用模式。一流的國家濕地公園,就是地方形象的金字招牌。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甘肅省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也是內陸河流域上的第一個國家濕地公園,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無疑是提升張掖形象的“金字招牌”,它的規劃、定位、建設與發展前景,也是當前黑河濕地保護工程中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
規劃的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張掖市甘州區城郊北部,與市區緊密相連。區劃東至崑崙大道,西至312國道新河橋段及黑河東岸,南至城區北一環路,北至蘭新鐵路,總面積1347.6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2.6萬畝。規劃區南高北低,自然落差20米,除了黑河河道及徑流新河補充水源外,地下水滲出是其主要水源,濕地植物密布,形成一片“水鄉澤國”的勝景。

保護目標


綜述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以黑河水和廣袤濕地為代表性的生態資源,是張掖生存發展的生態 屏障,也成就了舊時張掖“塞上江南”的美譽。舊地方志稱:“一城山光、半城塔影、連片葦溪、遍地古剎。”民間流傳著“甘州不幹水池塘”的諺語。據志書記載,舊時張掖城內外舉步見塘,抬頭見葦,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特別是城區北郊的沼澤湖灘,舊稱“北湖”,蘆葦蒲草成片相連,山泉湖水碧波蕩漾,水鳥雲集,魚翔淺底,草木繁茂,蕩舟水草之中,盡賞四時美景。“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認江南”,便是古城張掖美麗景色的真實寫照。同時,可以把張掖濕地、祁連山風光、峽谷、草原、森林、冰川以及周邊自然景觀,以及大佛寺、馬蹄寺及絲綢之路古道、古城、古村、古堡、古人類活動遺跡等人文景觀,進行整體組團營銷,也可以與青海湖、內蒙阿右旗聯合開發荒漠綠洲高原環線旅遊線路,這一旅遊產品具有旅遊的差異性,在世界範圍內相當獨特。

交通條件

張掖地處歐亞大路橋的戰略要地、國家重點開發建設的西隴海蘭新經濟帶的重要部位,位於著名絲綢之路旅遊帶, 隴海蘭新鐵路、連霍高速公路穿越東西全境,312國道、227國道在張掖交會,蘭新鐵路第二複線、張掖民用機場、蘭西客運專線等重大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這個項目建成后,貫穿張掖境內的鐵路將達到六條。隨著蘭新鐵路第二雙線和張掖至蘭州城際鐵路的建設完工,張掖必將成為西部交通網的一個鐵路中心樞紐城市,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區。其將凸顯金張掖東出西進、南來北往,溝通青海、內蒙古等省際交通的地理優勢,成為聚集地氣、人氣、商氣的西部旅遊城市。

管理措施


規劃理念

根據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內在要求和發展方向,我們在總體 規劃始終融入“承文化底蘊,建生態張掖,活濕地資源,聚人脈商脈”的理念,不論是功能區的劃分、建設項目的設置、專項規劃,還是基礎設施建設、綠化美好、旅遊規劃等,都要以生態為本、文化為魂,使其處處見湖光水色,處處有文化氣息。

指導思想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規劃與建設的指導思想為“生態優先、科學修復、適度開發、合理利用”。生態優先,即保護黑河濕地的自然遺產、地域景觀、生物多樣性,防止濕地功能衰退。科學修復,即在保護、利用和提高過程中,注重各個開發建設環節中的科技含量,科學保護濕地。適度開發,即利用綜合利用天然稟賦的濕地資源及周邊自然、人文資源,進行文化與綠色組團,提升城市品位,展現城市形象,形成與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的“歷史文化名城”、“西部生態之城”、“高原濕地之城”相一致的建設。合理利用,即在保護濕地自然生態特徵的前提下,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於濕地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科學合理地安排建設項目,讓公眾在領略濕地自然風光、認識濕地的同時,享受濕地文化,提高公眾環保意識。

規劃原則

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
根據指導思想,在規劃中堅持以下原則:全面規劃,分期實施。根據濕地公園資源狀況、保護利用,對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進行全面規劃,並根據資金投入、輕重緩急和現有條件分期建設。保護優先,合理利用。突出生態主題,最大限度地維護濕地系統生態平衡,保護濕地功能和生物多樣性,發揮濕地改善生態環境、濕地休閑和科普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正確處理資源保護與旅遊活動、近期建設與遠期利用的矛盾,協調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者間的關係,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和適度建設。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充分利用濕地公園建設範圍內現有的地形、地貌和區位場地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項目的規劃布局,減少項目建設工程量。注重文化,突出特色。注重濕地原生態景觀的利用和修復,突出地域景觀特色,利用濕地公園潛在的景觀、環境及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等資源,進行功能布局,充分利用和體現項目區的歷史文化、生態文化及資源特色,突出個性,創出新意。

公園定位

主打“生態保護、科普宣教、生態旅遊、文化體驗”的品牌,體現“戈壁水鄉”、“濕地之城”和農耕濕地文化為特徵,展示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流域濕地的獨特風光。據此,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定位是:張掖形象的名片、黑河風情的窗口、科普教育的課堂、生態旅遊的亮點。

資源情況


植物資源

綜述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濕地植物有45科124屬195種,禾本科有21屬,是屬數最多的科,其次是菊科有12屬,豆科和黎科分別有11屬和9屬。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內有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星葉草,中國國家三級保護植物肉蓯蓉、蒙古扁桃、桃兒七、裸果木等。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優勢植物有9科9屬22種。喬木優勢植物主要為沿河栽培的樹種,常見的有紅柳、沙棗、楊樹等,草本主要有蘆葦、長苞香蒲、小香蒲、水燭、賴草、黑三棱、穿葉子眼菜、小眼子菜、三裂鹼毛莨、藨草、澤瀉、細燈芯草、小花燈芯草、披鹼草、假葦拂子茅、菹草、圓囊苔草、水蔥、菖蒲等。分佈於人工池塘的濕地浮游植物有79種且數量較多,其中藍藻12種、綠藻32種、硅藻18種、甲藻3種、裸藻8種以及黃藻、隱藻和金藻各2種,優勢種群有柵藻、小球藻、十字藻、魚腥藻、擬魚腥藻、針桿藻、隱藻、小環藻、衣藻、平裂藻、藍纖藻、裸藻等。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植被複雜多樣,植被類型主要為溫帶荒漠植被,共有闊葉林濕地、灌叢濕地、草叢濕地和淺水植物濕地4個植被型組、8個植被型和19個群系,主要植被類型有落葉闊葉林濕地植被、落葉闊葉灌叢濕地植被、鹽生灌叢濕地植被、莎草型濕地植被、禾草型濕地植被、雜類草型濕地植被、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濕地植被。
闊葉林濕地植被型組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闊葉林濕地植被型組主要分佈於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河流濕地中的邊灘地,土壤類型為荒漠灰棕漠土、灌漠土、潮土和林灌草甸土,土壤水分中等偏濕。由落葉闊葉林濕地植被1個型、沙棗和楊樹2個群系組成。沙棗群系,生於河灘,胸徑15厘米以上,高度大於9米,冠幅350×350厘米,伴生有紅柳;草本層主要為披鹼草,伴生有芨芨草、小花棘豆、艾蒿等。楊樹群系,分佈於泛洪平原濕地河灘或沼澤灘地,直徑在14-50厘米,平均胸徑24厘米,平均高7.5米,成零星分佈,面積較小。
灌叢濕地植被型組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灌叢濕地植被型組位於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黑河河道河灘地,土壤類型主要為灰漠土、灰棕漠土、荒漠風沙土,水分中等偏旱。由落葉闊葉灌叢濕地植被型和鹽生灌叢濕地植被型2個植被型,以及中國沙棘群系、紅柳群系組成。中國沙棘群系主要分佈在黑河河灘,屬落葉闊葉灌叢濕地植被型,中國沙棘多為灌木,屬於栽培樹種,有些已長成小喬木,高度在6米以上,整體蓋度接近100%;草本層主要為假葦拂子茅,伴生有紅柳、苦苣菜、節節草、鵝絨藤等。紅柳群系,屬鹽生灌叢濕地植被型,在園區範圍內分佈較廣,多生於泛洪平原濕地河岸帶或鹽沼等處,冠幅220×200厘米,高度多在3米以上,常與披鹼草形成紅柳-披鹼草群系,伴生植物有蘆葦、鹼蓬、蒙古雅蔥等。
草叢濕地植被型組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草叢濕地植被型組包括莎草型濕地植被型、禾草型濕地植被型和雜類草濕地植被型3個植被型。莎草型濕地植被型分佈於河灘、庫塘周邊草甸濕地,土壤類型為灌漠土、水分偏濕,有3個群系組成:①苔草群系,分佈於沼澤灘地,高度0.4米,蓋度100%,植物種類有多種蒿草和苔草、水毛莨、燈心草、三裂鹼毛莨、萎陵菜、馬先蒿屬等類群,分佈面積較小。②水蔥群系,分佈於水塘等處,高度0.6米,蓋度70%,常見的伴生種有水燭、海韭菜、澤瀉,蓋度大於85%。③藨草群系,分佈於河灘季節性積水處,高度0.25米,蓋度為50%。
禾草型濕地植被型有4個群系,主要分在河岸沼澤濕地,土壤類型為潮土、灌漠土,水分濕潤。假葦拂子茅群系,分佈於河灘、鹽沼等處,高度0.6米,蓋度60%以上,常伴生有乳苣、刺兒菜、狗尾草、苦苣菜等。蘆葦群系,分佈於水塘或積水處,高度在2.7米以上,蓋度100%,伴生種有刺兒菜、乳苣、蒲公英、西伯利亞蓼等。稗草群系,分佈於水塘或積水處,屬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別名芒早稗、水田草、水稗草等,為稻田惡性雜草。冰草群系,生長在乾旱草原或荒漠草原,高20-60厘米,天然生冰草很少形成單純的植被,常與其他禾本科草、苔草、非禾本科植物以及灌木混生。
雜類草濕地植被型有3個群系,位於坑塘邊沼澤濕地,土壤類型為草甸土,水分濕潤。菖蒲群系,生於積水灘和污水溝兩側,綠色,有菖蒲、水蔥組成,植被高達0.4-0.8米,蓋度30-50%;水蔥生長較弱,高0.5-0.6米,蓋度55%左右。黑三棱群系,生於河塘等積水處、溝渠兩邊,高1.5米,蓋度30-60%,同時伴生有蘆葦、沉水植物線葉眼子菜,總蓋度80%左右。酸模葉蓼群系,分佈於土壤濕潤區域,群落高度80-110厘米,總蓋度65%-90%,伴生植物有稗、香蒲等。
淺水植物濕地植被型組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淺水植物濕地植被型組分佈於坑塘的成片淺水區,包括浮水植物濕地植被型、沉水植物濕地植被型2個植被型。浮水植物濕地植被型有浮葉眼子菜群系,屬多年生草本,生於水塘或水田中,浮水葉寬橢圓形或倒卵形,長4-8厘米,寬1.5-3厘米。沉水植物濕地植被型分佈於池塘或積水灘地,有4個群系:①狐尾藻群系,分佈於池塘或積水灘地,常伴生有穿葉眼子菜、小眼子菜等。②菹草群系,分佈於水塘或積水處。③穿葉眼子菜群系,分佈於池塘或積水灘地,常伴生有小眼子菜等。④小眼子菜群系,分佈於池塘、水庫等積水處,常伴生有穿葉眼子菜、狐尾藻。

動物資源

魚類多樣性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有魚類1目2科15種,分別為大鱗副泥鰍、重穗唇高原鰍、梭形高原鰍、酒泉高原鰍、新疆高原鰍、大鰭鼓鰾鰍、中華細鯽、麥穗魚、棒花魚、花斑裸鯉、鯽、草魚、鱅、鰱魚、鯉魚等。
鳥類多樣性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有鳥類9目16科100種,《濕地公約》定義的水禽在該地區分佈有小鳳頭、普通鸕鶿、大白鷺、蒼鷺、黃斑葦鳽、黑鸛、灰雁、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赤麻鴨、綠翅鴨、綠頭鴨、斑嘴鴨、白眼潛鴨、紅胸秋沙鴨、普通秋沙鴨、普通秧雞、骨頂雞、灰鶴、鳳頭麥雞、金斑鴴、金眶鴴、環頸鴴、黑尾塍鷸、紅腳鷸、白腰草鷸、林鷸、磯鷸、扇尾沙錐、紅胸濱鷸、黑腹濱鷸、青腳濱鷸、彎嘴濱鷸、漁鷗、紅嘴鷗、棕頭鷗、普通燕鷗。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鳥類為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丹頂鶴5種;中國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為大天鵝、小天鵝、疣鼻天鵝、鳶、蒼鷹、棕尾鵟、大鵟、短趾雕、白尾鷂、白頭鷂、鶚、燕隼、紅隼、燕隼、灰鶴、雕鴞、縱紋腹小鴞、長耳鴞18種。
兩棲類多樣性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有兩棲類1目2科2種,分別是花背蟾蜍、中國林蛙。
獸類多樣性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有獸類5目7科11屬15種,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5種,分別是兔猻、草原斑貓、赤狐、沙狐和水獺。

主要景點


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有觀景亭廊、觀鳥亭、景觀橋、環衛、導覽標識等旅遊設施,還有遊客服務中心、甘泉府、生態垂釣園、丹頂鶴繁育中心、飛禽保護區、濕地航道、激情漂流、遊船畫舫、葦塘垂釣、溜冰運動、趣味自行車、休閑馬車等項目。

開發利用


2009年3月,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啟動建設。
2009年12月,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被國家林業局批複為國家濕地公園建設(試點)。
2010年,成立張掖濱河新區暨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委員會。
2011年,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被評定為中國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
2016年12月,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正式通過國家林業局驗收授牌,被國家、省列為“十三五”國家重點建設國家濕地公園之一。
2019年1月,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範圍及功能區調整方案通過國家林業草原局批複,總面積由4133公頃調整為1347.65公頃,濕地率由41.9%增加至78.06%;功能區由濕地保護區、濕地恢復區、科普宣教區、農耕文化區、管理服務區和休閑娛樂區調整為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和合理利用區,保育區和恢復重建區的面積佔比由42.6%增加至72.84%。

管理服務區

該區是整個景區的入口處,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濱河新區控制性規劃和旅遊線路走向,應設置在毗鄰濱河新區的312國道、新河橋邊為宜。區域內現有農田、水域、草甸地等,地勢平坦,視野開闊,連接科普展示區。主要建設項目有:標誌牌與大門、停車場、廣場、濕地生境區、紀念品商店、遊客服務中心、濕地公園管理中心、過路天橋及觀景台。

科普宣教區

濕地公園
濕地公園
該區是濕地公園的核心區域,也是濕地生態功能最完善、景觀最豐富的部分,南北範圍大致為管理服務區至張靖公路,東西為河西學院農學區、二中農場至烏江鎮元豐村新河沿岸,區域內主要是濕地,也有部分農田。要在嚴格保護的基礎上,向公眾展示濕地的生態功能、宣教功能、濕地文化功能和休閒遊憩功能,通過實物展示、參與體驗和實地感受,以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並為大眾旅遊休憩和觀光提供良好場所。可以劃分為四個亞區:濕地凈化水質展示區、濕地原生態生境展示區、濕地植物展示區、科普宣教中心。重點建設項目有:觀景棧道、非機動車道、生態過濾池、水文水質監測站、水文化展示館、水上運動項目、垂釣園、、鳥類棲息場所(鳥島)、野生動物馴養展示中心、蘆葦迷宮、水生植物園、喬灌木植物園、水生蔬菜園、親水平台、濕地科普館、觀景塔、濕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站、野生動物救護站等。

農耕文化區

黑河流域農耕文化有2000多年的歷史,一直在北方地區處於領先水平,張掖又是全國商品糧基地、高原優質夏菜基地,城北郊烏江素有“漁米之鄉”之稱。規劃本區可使生態建設與資源經營融為一體,逐步構築起濕地保護與農業種植相融合的格局,使濕地產業區劃逐步趨向合理。本區位於烏江元豐村和三閘村,主要以濕地和農田交錯的景觀為主,規劃設計中,分為兩大主題:一是基本農田區保留原有屬性,不作改動和利用,僅修繕田間道路,作為遊客延伸旅遊線路,體驗農耕濕地、參與農事活動的基礎條件;二是打通連接濕地公園與村社的線路,引導農民集中合理種植果園、菜園、稻田等,建設集餐飲、娛樂、文化展示於一體的農家樂園,賦予一定的科普、游賞元素,引導遊客走進農家感受農耕文化。主要建設項目:黑河風情、農田風光體驗、民俗文化苑、農家樂園、設施農業基地。

濕地恢復區

本區以恢復退化濕地和封育保護瀕臨退化的濕地為主要功能,區劃以東至崑崙大道兩側、西至張靖公路、北至蘭新鐵路、南至流泉村。以濕地保護為主,為濕地公園未來發展預留空間,可保留原生態,不進行人工建設。恢復保育措施為:對張靖公路以北濕地上游水系進行疏理,增設灌溉渠道,保證水系暢通,滿足引水入城後集中流量和時段輸水要求,解決濕地、林地補水問題。同時,補植蘆葦、沙棗、紅柳,胡楊,保護物種多樣性。

濕地保護區

本區處於濱河新區外圍黑河東岸至烏江元豐村黑河岸,主要以黑河灘塗的濕地、圍堰堵壩形成的水域和濕地為主,採取封閉式恢復,限制遊客進入,減弱遊客對濕地的干擾,使濕地生態系統得以恢復,同時為濕地公園進行生態補水。可沿 312國道的水域駁岸設計多重綠化帶,形成綠色通道,並適當造景,形成公園外圍美好環境。主要建設項目有:綠化景觀帶;親水平台;珍禽養殖場;冬季滑冰場。

休閑娛樂區

本區以建成的城市濕地公園為主體,側重於休閑娛樂為主題,可從流泉五、六社村道貫通與國家濕地公園的連接線路,設計可供遊客放鬆身心的旅遊活動,主要建設的旅遊項目:以保健為主題的項目;以運動休閑為主題的項目;以文化休閑為主題的項目;以飲食休閑為主題的項目。

營銷戰略

旅遊營銷是開拓客源市場、樹立旅遊品牌的關鍵環節。張掖國家濕地公園要成為國內一流的國家濕地公園,必須突出自身特色,與周邊景區進行組團促銷。

特色旅遊線路

要進一步尋找張掖與周邊地區旅遊產品的差異性,發掘本地旅遊資源中的閃光點,更新旅遊觀念,打破常規旅遊的思路,整合全市旅遊資源,以當前正在興起的生態休閒遊、歷史文化游、越野探險游等開闢新格局,引導新的旅遊消費群體。精心包裝設計旅遊線路,做好旅遊線路各關節點服務工作,以市場化運作方式引導本地旅行社、汽車運動組織、越野俱樂部參與特色旅遊線路開發。以特色旅遊整體打包推介,提升黑河濕地風光的宣傳。

找准興奮點

除常規的報紙、電視、網路宣傳之外,圍繞特色旅遊線路和外界旅遊者關注的亮點,做好深度報道;藉助著名學者、作家、攝影家、書畫家,宣傳推介張掖旅遊及黑河濕地特色。全市各縣區要形成旅遊文化一盤棋的思想,全面向外界宣傳推介張掖特色旅遊景點和資訊。

形成衝擊力

黑河濕地及特色旅遊宣傳要面向全國、面向世界,精心策劃帶動力強的宣傳推介活動,如舉辦全國汽車拉力賽、全國觀鳥周活動、西部濕地學術論壇、黑河濕地攝影展等。

借勢宣傳

張掖周邊具有豐富而旺盛的旅遊市場,敦煌莫高窟、嘉峪關長城、青海湖、阿右旗巴丹吉林世界沙漠公園、額濟納旗胡楊林、祁連山草原、張掖丹霞地質公園等,吸引了國內外大批遊客,而張掖正處在這些區域的中間地帶,距嘉峪關 300公里,敦煌600公里,青海湖約400公里,內蒙阿右旗130公里,額濟納旗500多公里,在交通便捷的今天,這些距離僅僅二至四小時的車程,對於以張掖濕地公園為主打品牌的張掖旅遊市場具有很大的潛力,可藉助周邊旅遊市場,廣泛吸納客源。

生態價值


發展研討
發展研討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是前人留給後世的自然遺產和歷史文化遺產,對其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在保護好濕地資源的基礎上,慎重、適度進行開發建設,做到既不倉促上馬、全面開花,也不建設無力、跟不上發展的形勢。初步設想的規劃建設期限為10年,即2009年至2018年。一期工程,即2009年至2011年,共計3年;優先安排生態保護與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給排水、電網、路網、綠化、通訊等暢通,形成濕地公園管理、運營框架及景觀雛形,完成公園要具備一定範圍開放的能力,逐步開放科普教育、濕地觀光旅遊等,初步形成具有西部高原內陸河流域特色的、主題突出的國家濕地公園。二期工程,即2012年至2016年,共計5年。進一步建設濕地公園的保護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全面建設濕地公園的旅遊服務設施以及管理服務設施,並構建起濕地公園水系的基本框架,加大公園內濕地的恢復以及修復能力,營造覆蓋整個濕地公園的濕地景觀及濕地環境。三期工程,即2017年至2018年,共計2年。以“面向世界,追求一流品牌”為目標,進行管理體系、科研監測體系、科普宣教體系、旅遊服務設施的精細化修復,擴大外宣力度,建設生態濕地旅遊精品。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
在建設中,應堅持“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發展戰略和全社會辦濕地公園的方針,政府資金主要用於濕地保護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要充分體現公益性;盈利性的項目主要靠社會融資,由此加快景點開發建設,挖掘內涵,提升品位,形成以資源為依託、以項目為基礎、以招商為手段,以多元化為目標的旅遊開發模式。
張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立,將會在珍惜天然稟賦濕地資源的同時,以保護濕地景觀為基礎,以挖掘濕地文化為底蘊,以帶動生態旅遊為特色,彰顯城市個性,深化城市文化記憶,使之成為張掖形象的金字招牌,為張掖經濟社會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旅遊信息


實用信息

門票
免費
公園免費開放,園內娛樂項目單獨收費。
開放時間
公園全天開放;
園內旅遊觀光車及娛樂項目運營時間為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30-17:30,淡季(11月1日-3月31日)8:30-17:00。

交通信息

公交巴士
1.乘坐4路公交車到收割機廠站下車後向北步行約1公里可至。
2.乘坐8路公交車到直接到達黃水濕地。
3.市區內乘坐19路公交車到新河橋濕地站下車即是(此線路直達但車次不穩定,有時會等不到)。
4.張掖公交21路線路:金沙苑南門→長沙門→金沙苑小區→張掖二中南門→甘州市場南門→商貿大世界→甘州賓館→北街什字→張掖四中→北關什字→解放巷口→北關花園小區→河西學院→農墾局→濕地主入口→濕地西口。
自駕
1、自駕車遊客在張掖城北環路延伸段經郵電賓館往張靖公路方向(到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流泉入口、東入口);
2、自駕車遊客在張掖城西環路向北向農墾局,往312國道方向(到甘肅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主入口、西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