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鏽病
棗鏽病
棗鏽病主要為害葉片,有時也侵害果實。發病初期,葉片背面多在中脈兩側及葉片尖端和基部散生淡綠色小點,漸形成暗黃褐色突起,即鏽病菌的夏孢子堆。夏孢子堆埋生在表皮下,後期破裂,散放出黃色粉狀物,即夏孢子。發展到後期,在葉正面與夏孢子堆相對的位置,出現綠色小點,使葉面呈現花葉狀。病葉漸變灰黃色,失去光澤,乾枯脫落。樹冠下部先落葉,逐漸向樹冠上部發展。在落葉上有時形成冬孢子堆,黑褐色,稍突起,但不突破表皮。
在山東,一般年份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降雨多、濕度高時開始侵染,7月中下旬開始發病和少量落葉,8月下旬大量落葉。(7、8月降水少於150mm,發病輕;降水達到250mm,發病重;降水量330mm以上則棗鏽病暴發成災。)在河北東北部,一般8月初開始發病,9月初發病最盛,並開始落葉。發病輕重與降雨有關,雨季早,降雨多、氣溫高的年份發病早而嚴重。地勢低洼,排水不良,行間間種高粱、玉米或西瓜、蔬菜的發病輕重。
根據檢查為棗多層鏽菌真菌引起的,侵染條件尚不十分清楚。棗芽中有多年生菌絲活動,病落葉上越冬的夏孢子和酸棗上早發生的鏽病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有試驗證明,外來的夏孢子也是初侵染源之一,夏孢子隨風傳播,地勢低洼,行間鬱閉發病重,雨季早,降雨多,氣溫高的年份發病重,反之較輕。
(1)加強栽培管理,行間不種高桿作物和西瓜、蔬菜等經常灌水的作物。
(2)冬春清掃落葉,集中燒毀,清除侵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