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地形車

在任何地形上行駛的車輛

全地形車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駛的車輛,在普通車輛難以機動的地形上行走自如。在中國俗稱沙灘車。因其結構與摩托車十分相似,且許多部件與摩托車通用,所以也有人稱其為“四輪摩托車”。該種車型具有多種用途,且不受道路條件的限制,在北美和西歐應用較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

簡單介紹


Yosaky全地形車
全地形車的英文是All Terrain Vehicle(適合所有地形的交通工具),縮寫是ATV,俗稱為“沙灘車”,又稱“全
全地形車
全地形車
地形四輪越野機車”,車輛簡單實用,越野性能好,外觀一般無篷。總之很難用簡單的中文名稱來表達它的意義。ATV具有寬大的輪胎能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產生更大的摩擦力而且能降低車輛對地面的壓強,使其容易行駛於沙灘、河床、林道、溪流,以及惡劣的沙漠地形。可載送人員或運輸物品。
All Terrain Vehicle(適合所有地形的交通工具)很難用簡單的中文名稱來表達它的意義。根據它的外觀,勉強可以譯成“全地形四輪越野機車”,但仍覺得很拗口。通常大家稱它為“沙灘車”,因為在軟質的沙地上,ATV寬大的輪胎能增加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從而產生更大的摩擦力,再配合獨特的胎紋使輪胎不易空轉打滑,使其容易行駛於沙地,但其實品質良好、性能優良的ATV不僅能行駛在沙灘上,河床、林道、溪流,更惡劣的沙漠地形甚至都能被它輕易征服。載送人員或運輸物品使ATV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堪稱全能的行動工具。所以,請不要再叫它“沙灘車”了,它是很優秀的交通工具,也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只是受限於本地環境,不然它會是人們的最佳伴侶之一。

車輛歷史


現代全地形車(ATV)的前身源自於三輪且使用低壓氣胎的機車,開始時它只是為越野賽設計的車,後來逐漸成為比賽賽車、實用運輸車、家庭休閑用車等等。隨著在美國等市場的流行,機車由三輪改變至四輪。隨著四輪車輛成為全地形車的主要形式,四輪驅動式ATV車也發展起來。
德國E-ATV Eicker全地形車
具有良好的道路通過性,而且具備一定的載貨能力的ATV車在美洲、澳洲很受歡迎。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005年的調查,我國在冊的ATV總裝廠已達122家,每年出口量很大。它們散布在全國的六大省市:上海、浙江、江蘇、廣東、重慶、山東。
現代ATV的前身——三輪且使用低壓氣胎的機車,於1960年後開始在美國市場銷售。從1980年代開始,各個廠商開始參與並且針對各種用途投入了對ATV原型的製作,並在1985-1987年造成了它在美國市場的大流行,同時機車也由三輪改變至四輪。而隨著四輪車輛的增加,以前從未出現的四輪驅動式車也發展起來。因為實用性的需求,四輪驅動ATV市場大幅擴張,如今ATV風潮由北美、歐洲、大洋洲一直蔓延至全球。雖然在內地這種車依然沒有進入大眾的眼裡,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就會感受到它帶來的樂趣。
川崎(Kawasaki)是摩托車界的傳奇公司,它的忍者(NINJA)系列摩托車一直在SBK和摩托車耐力賽上有非常良好的表現,出品的ATV產品在北美和澳洲市場也受到廣大牧民的喜愛,它不僅僅具有良好的道路通過性,而且具備一定的載貨能力。
據國家汽車工業協會2005年的一項調查,我國在冊的ATV總裝廠已達122家。廠商的數量已遠遠超過了美國、日本的生產廠家的總和,數量之多,是其他國家難以相比的。除了建設(其有ATV軍品任務,有國防科工委的資金支持)在做開發以外(包括發動機的開發),其餘均是“拿來主義”。

中國全地形車


中國現行的行業標準,將全地形車分為三大類:四輪全地形車(ATV)、多功能全地形車(UV)、娛樂用場地車(Go-kart)

車輛分類


全地形車
全地形車
防地雷反伏擊全地形車
由於全地形車的非凡性能,已經根據用途發展出幾個顯著的分類:
娛樂全地形車:在沙灘、草原常見的低排量乘用工具。
農夫車:越野性能較好,載重量較大的勞動工具,用於農場、果園等作業。冬天在北美和歐洲北部地區,人們可以使用實用型的全地形車用作鏟雪工具
雪地車:一種特殊的全地形車,針對雪地環境增加了雪犁、改裝了輪胎結構。
軍用全地形車:是指可以在任何地形上行駛的車輛,最大特點是可以在普通車輛難以機動的地形上行走自如。按照行走方式分類,全地形車有輪式和履帶式兩種。全地形車的軍用潛力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軍隊所認識,其發展方興未艾,不僅家族龐大,而且型號繁多、造型新穎。如今,全地形車更出現了一種小型化的趨勢,服務於特種部隊。美國在幾場局部戰爭中就投入了“運動員”700MV全地形車,受到美官兵極大的好評。

方向盤腳踏板


多功能全地形車(UV)、娛樂用場地車(Go-kart)方向盤和腳踏板的特殊尺寸要求應有並符合C.1到C.2 中所要求的結構或其他等效設計。
C.1 方向盤
C.1.1 方向盤的設置
方向盤應設置於車輛的左側,則方向盤立柱中心距車輛左側門的內表面距離應便於操作。
C.1.2 方向盤的最大自由轉動量
方向盤的最大自由轉動量應不大於25°。
C.2 腳踏板
C.2.1 腳踏板的排列
從駕駛員位置觀察時,踏板應按以下次序自左至右排列:離合器踏板,制動踏板,加速踏板。 C.2.2 腳踏板的間距 踏板間距以兩個踏板在參考平面P上(定義見3.34)投影之間的最小距離來測量(見圖C.2)。所謂兩踏板之間的最小距離系指加速踏板與制動踏板之間的最小距離及制動踏板與離合器踏板之間的最小距離。 C.2.3 離合器踏板與車身固定部分的間距 離合器踏板在參考平面P上的投影至被P平面所截的車身內飾板截面之間的最小距離(見圖C.2)。 C.2.4 操作單個踏板的最小側向間距 緊挨踏板左右側有礙於該踏板操作的兩障礙物在參考平面P上投影之間的最小距離。除相鄰踏板外,還應考慮轉向柱,固定裝置件(如變速器的通道,車輪拱形罩,空氣調節與通風裝置等)。加速踏板,制動踏板,離合器踏板應規定最小側向間距。

操縱桿和腳踏


四輪全地形車(ATV)操縱桿和腳踏的特殊尺寸要求應有並符合A.1到A.2 中所要求的結構或其他等效設計。
手操縱桿
A.1.1 最大尺寸
A.1.1.1 沿垂直於方向把套軸線方向測量,距方向把套后表面的中點到手操縱桿前表面對應點的尺寸L1 應不大於135 ㎜(見圖A.1a)。
A.1.1.2 從方向把套中點到手操縱桿開口端的點上測量,該尺寸可能逐漸增大。
A.1.2 最小尺寸
A.1.2.1 距方向把套前表面的中心點到操縱桿后表面對應點的尺寸 L2 應不小於45 ㎜(見圖A.1b)。
A.1.2.2 從方向把套中點到手操縱桿支點的內側尺寸可能逐漸減小;但是在任何情況下,該尺寸不應小於25 mm 。
A.1.3 桿端尺寸
當手操縱桿處於最大壓縮位置時,其端部相對於握把端部凸出的尺寸 L3 不大於30 ㎜(見圖A.1c)。
腳操縱桿和腳踏
A.2.1 腳操縱桿臂
A.2.1.1 腳操縱桿臂的中心線到腳蹬前表面的尺寸 L4 應不大於200 ㎜(見圖A.2)。
A.2.1.2 腳操縱桿臂的中心線到腳蹬后表面的尺寸 L5 應不小於105 ㎜(見圖A.2)。
A.2.2 搖臂桿
A.2.2.1 前搖臂桿的中心線到腳蹬后表面間的尺寸 L6 應不大於200 ㎜,不小於60 ㎜(見圖A.3)。
A.2.2.2 后搖臂桿前表面到腳蹬后表面間的尺寸 L7 應不大於100 ㎜,不小於50 ㎜(見圖A.3)。
A.2.3 腳踏(板)
A.2.3.1 裝有腳踏(板)的車輛
A.2.3.1.1 腳踏(板)的后表面在到腳蹬后表面任意一點的最大尺寸 L8 應不大於170 ㎜(見圖A.4)。
A.2.3.1.2 腳踏(板)的后表面在到腳蹬前表面任意一點的最小尺寸 L9 應不小於50 ㎜(見圖A.4)。
A.2.3.2 裝有平台的車輛
A.2.3.2.1 平台表面到腳踏(板)最高點的垂直距離 L10 應不大於80 ㎜(見圖A.5)。
A.2.3.2.2 腳踏(板)內側端表面距離車身內護板表面的尺寸 L11 應不小於 20 ㎜(見圖A.5)。
A.2.4 腳蹬的調節
在腳蹬的可調節處,A.2.1、A.2.2和A.2.3中規定的尺寸應在腳蹬位於正常調節位置處或產品使用手冊規定處進行測量。腳操縱桿臂、搖臂或腳踏(板)的位置應符合製造廠的規定。

製造廠商


全地形車
全地形車
全地形車主要製造商:
Arctic cat 北極貓-美國
CAN-AM 龐巴迪-加拿大
Honda 本田-日本
Kawasaki -川崎-日本
KTM -奧地利
Polaris 北極星-美國
Suzuki 鈴木-日本
Yamaha 雅馬哈- 日本
台灣光陽KYMCO
台灣華擎cectek
國內的生產商有春風、環松、隆鑫、林海、信陽、凌鷹、碩普、鑫源、建設、巴山等。

行業組織


中國關於全地形車的全國性行業組織有:
中國全地形車聯盟
中國摩託運動協會全地形車委員會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摩托車分會全地形車委員會
全國四輪全地形車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腳部環境結構


Ⅰ型四輪全地形車(ATV)操作者腳部環境結構要求應有並符合B.1到B.4 中所要求的結構或其他等效設計。
測試程序
測試應用一枚剛性的、頭部為一個直徑為Φ75 mm的平面探針刺入,按B.2和B.3條和圖B.1、圖B.2的所示方向和區域進行檢驗。
B.1.1 垂直向下插入探針
探針應該頭部垂直向下插入B.2 所述的和圖B.1所示的陰影區域,探針的頭部應完全進入並保持在區域中。探針在被加上445N力時不應完全穿過區域並接觸到地面。
B.1.2 水平向後插入探針
探針應該頭部水平向後插入B.3 所述的和圖B.2所示的陰影區域,探針的頭部應完全進入並保持在區域中。探針在被加上90N力時不應完全穿過區域並接觸到後輪胎。
Ⅰ型ATV腳控制空間平面圖區域
a)擱腳的後邊界的垂直投影線。
b)平行於全地形車(ATV)的縱向對稱平面並經過擱腳內邊緣的垂面(線AA)。
c)擱腳的上表面延展出的水平面與后擋泥板及其它構件的交線的垂直投影線。
d)經過點D作後輪胎前外表面的切線,經過這條切線的垂直平面。
1) 對於擱腳為擱腳桿的,點D被定義為經過擱腳桿最後點的橫向投影線和經過擱腳桿外側最遠點的縱向投影線的交點。
2) 對於擱腳為擱腳板的,點D被定義為下述2條線的交點。第一條是與車軸對稱平面垂直,過後輪胎前表面到前輪胎后表面距離1/3的點的直線。第二條是平行於車軸對稱平面,且過擱腳板內邊和後輪外表面1/2的點的直線。

駕駛技巧


1.駕駛姿勢
腳掌踩在腳蹬上,腳尖向前,雙膝夾住油箱;手掌向下,輕握車把似向前推車;全身自然放鬆、目光向前平視。要隨時注意前方道路的情況,查看是否有易滑地段、突出或破損路面、碎石塊、橫在路中的東西、彎道上的油污與積聚的小石塊等。
2.駕駛設備
在駕駛全地形車時必須穿正確的衣物。穿著防護衣物可提高駕駛的舒適性和減小受傷危險。
頭盔
穿戴頭盔可防止嚴重頭部損傷。當駕駛全地形車時,必須穿戴符合或超過既定安全標準的頭盔。美國和加拿大批准的頭盔必須具有美國交通部(DOT)標記。歐洲、亞洲和大洋洲批准的頭盔必須具有ECE 22.05標記。ECE標記為用一個圓圈住字母E,字母後面是獲得批准的國家識別號。在標記上同時還註明批准號和序號。
眼睛保護裝置
嚴禁將眼鏡或太陽眼鏡作為眼睛保護裝置。當駕駛全地形車時,必須穿戴防碎護目鏡或使用防碎防護面罩。建議穿戴具有VESC 8、V-8、Z87.1或CE標記的批准的個人防護設備(PPE)。確保眼睛保護裝置必須保持清潔。
手套
穿戴手套可提高舒適性,保護手部免受陽光直曬、寒冷天氣及其他因素的影響。
鞋子
穿著結實的鞋子。嚴禁赤腳駕駛全地形車。
衣物
穿著長袖衣服和長褲,以保護手臂和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