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性門靜脈炎
化膿性門靜脈炎
化膿性門靜脈炎系是由門靜脈引流區域化膿性感染引起的門靜脈主幹及其分支化膿性炎症。是臨床上比較少見的癥狀。主要是由於病灶中的感染血栓,沿靜脈血迴流至門靜脈,侵及門靜脈系統並引起門靜脈化膿性炎症、多發性肝膿腫及敗血症等病理改變。臨床表現為右下腹有壓痛及反跳痛、肝臟腫大、肝區疼痛,右上腹或墨菲點壓痛、弛張高熱、畏寒等腹肌緊張。該病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一旦確診,應及時處理原發病灶,可行原發感染灶切除或膿腫引流術,同時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如果不能及時治療,此病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可併發肝膿腫等。隨著抗生素的廣泛使用,發病率明顯下降。
● 血管外科、肝膽外科、普通外科
● 凡屬門靜脈分支引流的臟器有化膿性病灶者均可引起本病。
● 嬰兒以臍靜脈感染為主;青壯年以闌尾炎及闌尾膿腫最多見;老年人常以不同原因的膽道梗阻和惡性腫瘤等繼發感染為主要病因。
● 病原菌主要為革蘭陰性菌,以大腸埃希桿菌居多,也有厭氧菌感染。
● 本病常繼發於多種病症,如繼發於闌尾膿腫時右下腹有壓痛及反跳痛;有肝膽化膿性疾病時,可表現為肝臟腫大,肝區疼痛,右上腹或墨菲點壓痛。前列腺膿腫和女性生殖器官化膿性感染時可有相應臨床表現。
● 有弛張高熱、畏寒等。
● 肝臟腫大,質地中等,肝區疼痛和壓痛,伴輕度黃疸。
● 腹肌緊張,但因腹膜刺激引起的腹脹而欠明顯。1/4有脾大,併發脾靜脈炎時脾臟巨大。因胃腸道淤血可有嘔血與黑便。1/5患者疾病早期有噁心、嘔吐和腹瀉。慢性肝病者可出現腹水。
● 可通過體格檢查、血常規、血培養、B超等檢查確診。
● 幾乎全部患者在血常規檢查中有白細胞明顯增高,以中性粒細胞增高為主。
● 常伴有輕度到中度貧血,血沉增快,約1/4患者肝功能異常。
● 血細菌培養因肝臟濾過作用常呈陰性,只有在肝靜脈累及時才會陽性,故血培養需反覆進行,致病菌以革蘭陰性桿菌最多見,也有厭氧菌的混合感染。
● X線:胸片檢查可顯示膈肌抬高、橫膈運動受限制及反應性胸腔積液等徵象,腹部平片有時可於門靜脈處見到氣體影。
● CT:可顯示門靜脈內氣體,門靜脈及其分支透光性增強等改變,尤其在CT增強掃描時更加明顯。如見到門靜脈血栓形成並延伸至脾靜脈或腸系膜靜脈,也是CT診斷的重要依據。
● B超:超聲多普勒可準確判斷病變及蔓延的程度及範圍,並可通過反覆觀察,檢測治療過程中的動態變化,對診斷有很大的幫助。
● 血管造影:直接門靜脈造影、選擇性動脈造影對本病診斷有一定的幫助,可見到門靜脈系統血栓形成並且有離心血流。
● 根據原發病、膿毒血症、肝大三大癥狀,再結合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可確診。
● 在門靜脈引流區域化膿性炎症的基礎上出現的肝區疼痛和肝功異常,應考慮化膿性門靜脈炎的可能。
● 查體:可有肝大、肝區叩痛,血常規白細胞明顯增多,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
● 血培養:可有肝轉氨酶及膽紅素升高,血沉加快,合併菌血症時血培養可呈陽性,但由於肝的濾過作用血培養陽性率不高。
● B超和增強CT:可見肝門靜脈管徑增寬,靜脈壁增厚,內膜不光滑,可見菌栓或血栓;產氣菌感染時,CT可見門靜脈氣體影。
● 化膿性門靜脈炎應與其他原因導致的肝膿腫相鑒別,如骨髓炎、細菌性心內膜炎導致的肝膿腫。
● 在疾病早期只有膿毒血症而無肝臟的臨床表現時,應注意和細菌性心內膜炎、骨髓炎、乳突炎引起的門靜脈性膿毒血症等相鑒別。
● 如出現典型癥狀時,需與肝膽系炎症如阿米巴肝膿腫、膽囊炎、膽囊積膿、膈下膿腫等疾病相鑒別。
● 該病以抗生素治療為主。一旦確診,應及時處理原發病灶,可行原發感染灶切除或膿腫引流術,同時應儘早、足量、聯合使用抗生素,以迅速控制炎症。
● 鑒於血培養陽性率低,可以經驗性使用大劑量廣譜抗生素,同時覆蓋革蘭陰性桿菌和厭氧菌,根據治療效果和葯敏試驗的結果調整抗生素使用。
● 對肝內門靜脈積膿和肝膿腫患者可行經皮肝穿刺引流。
● 合併門靜脈血栓患者,早期應抗凝治療避免血栓擴展,大部分患者可以形成側支循環,不需要進一步處理。
● 治療門靜脈炎的同時還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病灶,如化膿性闌尾炎可以行闌尾切除,盆腹腔膿腫和臍部膿腫需要切開引流。
● 要加強全身治療,補充維生素,改善營養狀況。
● 此病可併發膿毒血症、消化道出血、腹膜炎、肺膿瘍。
● 伴門靜脈血栓阻塞者,部分病例可能再通,或出現跨門靜脈阻塞處擴張的側支循環血液流向肝門,使門靜脈內外形成多條網狀靜脈管道,出現繼發性門靜脈海綿樣變。
● 少數病例可繼發慢性門靜脈炎,也可導致血栓形成和鈣化。
● 本病若能早期診斷並及時、有效地行局部病灶處理和全身抗生素治療,對於取得滿意的治療效果有重要意義,大多預后良好
● 治療不及時導致多發肝膿腫者預后差,死亡率高。
●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防治本病的關鍵。
● 通過病因調查做好病因預防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手段。
● 平時積極參加戶外運動,增加自己的個人體質,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 定期參加醫院體檢,發現病情及時到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