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土過程
成土過程
成土過程也叫土壤形成過程,是指在各種成土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土壤發生髮育的過程。它是土壤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的總和,包括岩石的崩解,礦物質和有機質的分解、合成,以及物質的淋失、澱積、遷移和生物循環等。
岩石(或土壤)母質在一定的成土因素作用下形成一定類型土壤(或從一種類型的土壤演變為另一種類型土壤)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將發生物質和能量的遷移和轉化。
成土過程實質是礦質營養元素的物質地質循環與物質生物循環之間的矛盾統一過程。即礦質營養元素的地質淋溶過程與生物積累過程的矛盾統一。前者是土壤形成過程的基礎,後者是土壤肥力形成和發展的支柱。
成土過程
在不同的成土因素作用下,有不同的成土作用和成土過程,從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土壤。如在熱帶和亞熱帶的濕熱氣候和常綠闊葉林下,土壤進行脫硅和富鐵、鋁化過程,形成磚紅壤、紅壤、黃壤等;在寒溫帶冷濕潤氣候的針葉林下,土壤發生灰化過程,黏粒和鐵、鋁淋失並澱積於下層,上層的硅相對富集,形成灰化土;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因灌溉不當,排水不暢,地下水位上升,鹽分隨水上升積聚於地表,造成次生鹽漬化過程,形成次生鹽土。研究成土過程,了解土壤中各種物質的移動轉化規律,對合理施肥和耕作,培育肥沃土壤,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主要成土過程包含著土體內礦物的形成和破壞(如粘化過程、富鐵鋁過程、灰化過程、漂洗過程和潛育過程);有機質的積聚和分解(如始成過程、有機質累積過程);元素的交換和遷移以及土體結構的形成和破壞(如鈣化過程、鹽化過程、鹼化過程和淋溶過程)。
①始成過程。生物開始在裸露岩面或風化的崩解物上著生,並進行生物累積,是土壤發育的開始。
③粘化過程。一定深度土層在特定的生物、氣候條件下,原生礦物分解變質形成次生礦物在原地聚積(殘積粘化),或表層粘粒向下移動澱積,形成粘粒累集的粘化層(澱積粘化)。
④灰化過程。在強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中礦物遭受破壞,鐵、鋁和有機質發生化學遷移形成澱積層,二氧化硅在表層殘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層(稱灰化層)和鐵、鋁氧化物與有機質的澱積層。
⑤富鐵鋁過程。在礦物遭受強烈分解情況下,硅、鐵、鋁發生分離,鹽基離子和硅酸移動並大量淋失,鐵鋁物質殘留或聚集,使上體呈鮮紅色,甚至形成結核或鐵盤層。
⑥鈣化過程。在弱淋溶條件下,易溶性鹽大部分被淋失,硅鐵鋁氧化物基本未動,鈣、鎂等鹽類就地累積或沿剖面移動併發生澱積,生成石灰層或石膏層。
⑦鹽化過程。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質中所含易溶性鹽分,在強烈蒸發下,於地表或土體中聚積形成鹽化層。
⑨潛育過程。長期水分過飽和,鐵錳化合物在嫌氣條件下還原,使土壤形成灰藍色至青灰色層次或具紅棕色銹斑、銹紋和鐵錳結核層。
⑩漂洗過程(或白漿化過程)。季節性上層滯水,引起土壤表層鐵錳還原並隨水側向流失或向下澱積,部分則在乾季就地形成鐵錳結核,使表層逐漸脫色,形成粉沙含量最高、鐵錳含量貧乏的淡色白漿層。
有機質累積過程。有機質在土壤表層發生聚積,形成暗色的腐殖質層或泥炭層。
自然界中,各種土壤是某種主要成土過程和某些附加成土過程共同作用的結果。例如在草甸草原植被下,黑鈣土的發育不僅存在強烈的有機質累積過程,還存在著鈣化過程。每種基本過程在不同土壤類型中的作用、性質、方式和強度差別很大。如有機質累積過程是土壤形成最普遍的基本過程,但不同土壤有機質累積的數量、分佈和形式大不相同,腐殖質的組成也各異。
人類對土壤的利用,強烈地干預著土壤的自然成土過程。通過改造成土條件實行培肥改土措施,可調整和改變不利的成土方向,使耕作土壤逐步達到高度熟化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