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北村

山東省威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溝北村

皇冠街道溝北村位於威海市區南郊,原名小宅頭村,又曰宅東村。因村落處在東西走向的溝北部,1898年改為溝北村。村佔地1330畝,人口1260人。

溝北村於明代立村,1898年前,屬文登縣辛汪都二里。1945年屬威海市鳳林區。1950年屬文登縣十一區老集鄉。1956年劃歸威海市,屬鳳林鄉。1958年屬鳳林公社。1981年屬蒿泊公社。1984年屬蒿泊鎮。1992年屬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蒿泊街道,2000年屬皇冠街道。

目錄

正文


相關介紹
清軍子葯庫舊址
清軍子葯庫舊址
原清軍子葯庫舊址位於溝北村船塢東側。今是一塊高出周圍的黃泥檯子,面積約有20畝,是當年駐守南幫炮台的清軍子葯庫 遺址。子葯庫約建於光緒十六年(1890年),呈長方體,南北走向,庫容為200噸,外觀為灰白色,東西兩側牆上留有兩排規則的長方形通風口,通風口長1米,寬0.4米。子葯庫頂蓋下有粗壯工字鋼支撐,頂蓋上設有避雷針,門為鐵門。英租威海衛時,也曾在此儲備彈藥,僱人看管。抗戰時期,八路軍派人將工字鋼樑、避雷針及地下銅板拆去,以資軍用。該子葯庫與附近的船塢同為劉公島甲午戰爭紀念地保護範圍的一部分。
溝北船塢位於威海城區東南10公里的溝北村濱海處,隔海與劉公島旗頂山相對。溝北船塢系北洋海軍水雷營的軍事設施之一,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船塢長約60米,寬約50米,水深約4米,四周為石砌,有兩個碼頭通向潮間帶,現船塢兩碼頭間通海處已經淤塞。因地屬溝北,命名為溝北船塢。1956年春,合作社曾將船塢積水抽干,挖淤泥積肥;1971年駐劉公島海軍再次抽水清淤,淤泥中清理出一批殘缺的槍支,鏽蝕的砍刀、炮彈、子彈,是甲午之役清軍的遺物。據傳,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月30日,南幫炮台失陷后,突圍到此10餘名清朝傷兵,面臨日軍前後夾擊,在彈藥打盡后,將槍支砸碎,投水殉國。
4.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韓城縣北溝村
韓城位於陝西省東部黃河西岸,關中盆地東北隅,介於東經110°07’19″-110°37’24″,北緯35°18’50″-35°52’08″之間。全市總面積1621平方公里,總人口37.4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4.2萬人。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回、滿、蒙等10多個少數民族。境內地貌構成為“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基本結構。氣候屬暖溫帶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在13.5℃以上,年平均降雨量559.7毫米。
韓城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偉大的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司馬遷的故鄉,同時又是一座正在開發建設的旅遊城市。這裡有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關中文物最韓城”是古往今來多少遊客由衷發出的讚歎。
韓城是國務院批准的對外開放城市。交通、通訊便捷,西(安)侯(馬)鐵路通達秦晉,韓京列車直達首都,京昆公路穿腹而過,旅遊專線順暢自然;郵電通訊實現了交換程式控制化,傳輸光纜化,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初步展現出現代化城市的宏偉氣魄。投資環境寬鬆,對外政策優惠。
韓城是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礦產資源豐富,尤以煤炭、鐵、石灰石高嶺土等儲量最多,其中煤炭總儲量104億噸,煤質優良,易廣開採。工業生產以煤炭、電力、冶金、建材四大支柱產業為核心,全市年產原煤520萬噸,焦炭100多萬噸,生鐵2萬噸,鋼20萬噸,年發電27億千瓦時等。目前,總投資100億元總裝機容量240萬千瓦的韓城第二發電廠等一批支柱企業已投入建設……一座新興的能源工業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韓城還是全國最大的花椒生產基地。年產量達800萬公斤的“大紅袍花椒”以色澤鮮艷、香味濃烈而馳名全國,飲譽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