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胡佛的結果 展開
- 美國聯邦調查局改制后首任局長
- 2011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電影
- 英格蘭國王
- 胡佛hoover
- 小說《我的盜墓生涯》人物
- 亞拉巴馬州的城市
- 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胡佛
2011年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電影
《胡佛》是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發行的傳記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艾米·漢莫主演,於2011年11月1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回顧了胡佛這位在任近50年、歷經9位總統的美國聯邦調查局局長的傳奇人生。
影片根據美國FBI傳奇人物埃德加-胡佛的故事改編。1924年,年僅29歲的埃德加-胡佛被司法部長提升成為調查局主管。胡佛將“徹底杜絕犯罪行為”作為目標,立即對調查局漏洞百出的體制進行了調整改革,一口氣辭掉了上百名特工,並規定只有受過大學教育並具備執法經驗的人才有機會得到這份工作。隨後,他成立FBI犯罪實驗室,並改名調查局為聯邦調查局。1950年,他還建立了大名鼎鼎的十大通緝犯名單。據悉,胡佛在任職期間曾利用不法手段收集對手罪證,獲得諸多政治權力。在他去世前,關於他是“同性戀加異裝癖”的傳聞更是為這位強硬執法者的閱歷,平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胡佛劇照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J·埃德加·胡佛 | |
艾米·漢莫 | 克萊德·托爾森 | |
娜奧米·沃茨 | 海倫·甘地 | |
朱迪·丹奇 | 安娜·瑪利亞·胡佛 | |
喬什·漢彌爾頓 | Robert Irwin | |
傑弗瑞·佩爾森 | Mitchell Palmer | |
Cheryl Lawson | Roberta Dixon Palmer | |
Kaitlyn Dever | Palmer's Daughter | |
Brady Matthews | Inspector | |
岡納·賴特 | Dwight Eisenhower | |
David A. Cooper | Franklin Roosevelt | |
愛德·維斯特維克 | Agent Smith | |
Kelly Lester | Head Secretary | |
Jack Donner | Dickerson N. Hoover Sr. | |
Dylan Burns | Hoover as a Child | |
Jordan Bridges | Labor Dept. Lawyer | |
Jack Axelrod | Caminetti | |
傑西卡·赫特J | Emma Goldman | |
Josh Stamberg | Agent Stokes |
製作人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布萊恩·格雷澤、朗·霍華德、羅伯特·洛倫茲 |
導演 |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
副導演(助理) | David M. Bernstein、Paula Case、Kevin O'Neil |
編劇 | 達斯汀·蘭斯·布萊克 |
攝影 | 湯姆·斯特恩 |
剪輯 | Joel Cox、Gary Roach |
選角導演 | Fiona Weir |
藝術指導 | James J. Murakami |
美術設計 | Greg Berry、Patrick M. Sullivan Jr. |
服裝設計 | Deborah Hopper |
視覺特效 | Ollie Rankin、Edson Williams |
布景師 | Gary Fettis |
角色介紹
J·埃德加·胡佛
演員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1924年,年僅29歲的埃德加-胡佛被司法部長提升成為調查局主管。上任后立即對調查局漏洞百出的體制進行了調整改革。隨後,他成立FBI犯罪實驗室,並改名為聯邦調查局。
克萊德·托兒森
演員艾米·漢莫
由律師轉行做FBI官員,是胡佛的助手,也是胡佛的同性男友,兩人一直保持著不尋常的關係。這種關係是胡佛對外極力隱藏的部分。
海倫·甘地
演員娜奧米·沃茨
從21歲起開始擔任胡佛的私人秘書,直到1972年胡佛去世,她始終陪伴胡佛左右,為其擔任54年私人秘書。在日常工作和與胡佛的合作中找到了平衡。
創作背景
影片改編自美國FBI傳奇人物J-埃德加-胡佛的故事。胡佛曾經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權力的人物,也曾經是呼風喚雨的人。在29歲的時候,他就成為了司法部調查局主管,並將其建立為聯邦調查局,這就是大名鼎鼎的FBI。
演員選定
查理茲·塞隆原本準備在影片中扮演海倫·甘迪這個角色,但是由於她的另一部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與本片有時間上的衝突,她便退出了劇組。後來,劇組曾考慮過讓艾米·亞當斯來出演,也未能成行。最後,娜奧米·沃茨最終得到了這個角色。
拍攝日程
有著128頁劇本的《胡佛》正是在洛杉磯華納與派拉蒙片廠開拍,這部投資僅為350萬美元的影片只有39天的前期拍攝日程,這對於演員和幕後人員來說都是很大的壓力。
• 《胡佛》11月11日起將在北美全面上映,當天正是迪卡普里奧的37歲生日。
• 本片是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繼2004年的《飛行者》之後再度出演名人傳記片。
• 萊奧納多本可以靠接拍那些充滿CGI特效的影片賺到很多錢,不過他想要拓展自己的戲路,主動致電導演伊斯特伍德要求出演該片主角,片酬也從2000萬自降為500萬。
• 萊昂納多這次不惜化老妝壓下聲線扮老人家。他更刻意在特技化妝下令面部肌肉鬆弛,十足胡佛再世。
胡佛劇照
時間 | 屆次 | 獎項 | 候選人 | 獲得情況 |
2012 | 第69屆 | 美國金球獎-電影類-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提名 |
2011 | -- | 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最佳電影 | 胡佛 | 獲獎 |
2012 | -- |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類-最佳男主角 | 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 | 提名 |
2012 | -- | 美國演員工會獎電影類-最佳男配角 | 艾米·漢莫 | 提名 |
2011 | -- | 美國電影學會獎-年度電影 | 胡佛 | 獲獎 |
2012 | 第2屆 | 北京國際電影節-展映單元 |
製作公司 |
---|
Imagine Entertainment[美國] |
Malpaso Productions[美國] |
Wintergreen Productions |
發行公司 | ||
華納兄弟影片公司[美國] | Village Films[希臘] | 華納兄弟公司[英國] |
Columbia TriStar Warner Filmes de |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 華納兄弟公司[義大利] |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 華納兄弟公司[阿根廷] | 華納兄弟公司[荷蘭] |
華納兄弟公司[日本] | 華納兄弟公司[比利時] | Warner Bros. Home Entertainment Group DVD |
華納兄弟公司[新加坡] | Warner Bros. GmbH[德國]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瑞典]DVD |
20世紀福克斯公司[瑞典] | 華納兄弟公司[法國] |
上映地區 | 上映時間 | 上映地區 | 上映時間 | 上映地區 | 上映時間 |
---|---|---|---|---|---|
美國 | 2011年11月11日 | 希臘 | 2012年1月19日 | 阿根廷 | 2012年1月26日 |
中國台灣 | 2012年3月9日 | 丹麥 | 2012年1月19日 | 巴西 | 2012年1月27日 |
中國香港 | 2012年2月2日 | 智利 | 2012年1月19日 | 哥倫比亞 | 2012年1月27日 |
美國AFI電影節 | 2011年11月3日 | 瑞典 | 2012年1月20日 | 西班牙 | 2012年1月27日 |
加拿大 | 2011年11月11日 | 英國 | 2012年1月20日 | 日本 | 2012年1月28日 |
迪拜國際電影節 | 2011年12月8日 | 巴拿馬 | 2012年1月20日 | 秘魯 | 2012年2月2日 |
義大利 | 2012年1月4日 | 印度 | 2012年1月20日 | 紐西蘭 | 2012年2月2日 |
荷蘭 | 2012年1月5日 | 愛爾蘭 | 2012年1月20日 | 新加坡 | 2012年2月9日 |
以色列 | 2012年1月5日 | 挪威 | 2012年1月20日 | 新加坡 | 2012年2月23日 |
墨西哥 | 2012年1月6日 | 羅馬尼亞 | 2012年1月20日 | 俄羅斯 | 2012年2月23日 |
芬蘭 | 2012年1月6日 | 阿根廷 | 2012年1月23日 | 捷克 | 2012年3月1日 |
法國 | 2012年1月11日 | 菲律賓 | 2012年1月25日 | 土耳其 | 2012年3月2日 |
比利時 | 2012年1月11日 | 馬爾他 | 2012年1月25日 | 愛沙尼亞 | 2012年3月2日 |
科威特 | 2012年1月12日 | 葡萄牙 | 2012年1月26日 | 立陶宛 | 2012年3月2日 |
德國 | 2012年1月19日 | 澳大利亞 | 2012年1月26日 |
埃德加·胡佛是當了48年聯邦調查局的總頭目,歷經七任美國總統不倒。他的職業生涯充滿爭議據說也極其骯髒,下至非法竊聽、上到謀殺無所不用。按說這麼有料的人物,可以拍出多有分量多激動人心的電影,但《胡佛傳》卻做得一無是處,剪輯到敘事到節奏,用枯燥混亂來形容絕不誇張,唯一出彩的居然是帶大家去窺私八卦,跟狗仔隊做的一模一樣。(鳳凰網評)
影片並沒有開始-過程-結尾這一傳統三段,而是穿插了無窮無盡的閃回和閃前,令人摸不著頭腦,而超過2個小時的片長也極易使觀眾中途放棄。(CNN評)
影片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達斯汀-蘭斯-布萊克撰寫劇本,40年代的服裝設計和美術效果打底,看起來是多麼完美,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尊講述胡佛生平的動畫版蠟像。(華爾街日報評)
正是因為我們以為影片的眾多元素都有可能成為新經典,所以才讓觀影后的這種感受如此強烈,太失望了。(聖荷西水星報評)
雖然李奧納多的表演相當精彩,但與《飛行家》相比,該片的敘事比較混亂,你很難看出影片在講什麼,他就像一個試圖把人物拍全了的文本,而沒有充分調動電影語言讓它看上去像件藝術品。(波士頓環球報評)
胡佛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