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戰地鐘聲的結果 展開

戰地鐘聲

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戰地鐘聲》是由山姆·伍德執導,加里·庫珀、英格麗·褒曼、阿基姆·坦米羅夫等主演的戰爭愛情片,於1943年7月14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以1937年的西班牙內戰為背景,講述了美國反法西斯戰士羅伯特·喬登和市長之女瑪麗亞之間的愛情故事。

劇情簡介


1937年西班牙正內戰激烈。國際縱隊的反法西斯戰士、美國青年羅伯特·喬登(加里·庫珀飾),奉命將國民軍的一座山區大橋炸掉。他找到游擊隊長巴伯魯(阿基姆·坦米羅夫飾),同他一起制了炸橋計劃。之後,巴伯魯懷疑羅伯特企圖奪取他的領導權。少女瑪麗亞(英格麗·褒曼飾)曾被法西斯暴徒強暴,羅伯特來到游擊隊后,二人產生了愛情,這使巴伯魯十分嫉妒,因此,他對炸橋計劃不再熱心。還將起爆器燒毀。游出隊剛動身去炸橋,就被敵人纏住,埃爾等人引開敵人,以犧牲換取了炸橋的順利進行,巴伯魯在山口被三個山民的稱讚喚回榮譽感,於是帶領這三個人返回參加炸橋活動。炸藥安裝完畢,羅伯特返回安全地帶才發現,助手安賽爾沒有跟回來,可就在這時,敵人的坦克已經衝上橋頭。瑪麗亞與羅伯特一同痛悼戰友,不料在撤退途中被陷入包圍圈。為掩護戰友突圍,也為保護瑪麗亞腹中的小生命,羅伯特毅然推開她,把最後的選擇留給自己。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備註
加里·庫珀羅伯特·喬登
英格麗·褒曼瑪麗亞
阿基姆·坦米羅夫巴伯魯
阿圖羅·德·科爾多瓦Agustín
Vladimir SokoloffAnselmo
Mikhail RasumnyRafael
福圖尼奧·博納諾瓦Fernando
Eric FeldaryAndrés
維克特·凡科尼Primitivo
卡汀娜·帕辛歐Pilar
約瑟夫·卡利亞El Sordo
Lilo YarsonJoaquin
亞歷山大·格拉納赫Paco
Adia KuznetzoffGustavo
Leonid SnegoffIgnacio
Leo BulgakovGolz將軍
Duncan RenaldoLt.
Frank PugliaGomez上尉
Pedro de CordobaMiranda上校
Michael Visaroff參謀
Martin GarralagaMora船長
Jean Del Val狙擊手
John MylongColonel Duval
Feodor Chaliapin Jr.Kashkin
Maxine Ardell咖啡館女
John Bleifer揮桿的農民
Dick Botiller警佐
亞基馬·坎納特年輕騎兵
Eduardo Ciannelliuncredited
Harry Cording劫持M的人
Franco CorsaroElias
喬治·庫魯里斯André Massart
Michael DalmatoffBenito García少校
Marjorie Deanne咖啡館女
Yvonne De CarloGirl in cafe
William Edmunds士兵
Lynda Grey咖啡館女
Soledad JiménezGuillermo
Christopher King咖啡館女
Alice Kirby咖啡館女
Frank LackteenElias
Louise La Planche咖啡館女
Manuel López國民警衛隊
Antonio MolinaGuillermo
Ernesto Morelli國民警衛隊
Alberto Morin士兵
Mayo NewhallRicardo
Manuel París民政官
Marcella Phillips咖啡館女
Pedro Regas士兵
Tito Renaldo哨兵
Luis Rojas醉漢
Armand RolandJulian
Konstantin ShayneKarkov
George Sorel
Robert TafurFaustino Rivero
José Luis Tortosa國民警衛隊
Trini Varela西班牙歌手

職員表

製作人山姆·伍德、Buddy G. DeSylva(執行)
原著厄納斯特·海明威
導演山姆·伍德
副導演(助理)Lonnie D'Arsa、Joseph C. Youngerman
編劇厄納斯特·海明威、達德利·尼科爾斯
攝影Ray Rennahan
配樂維克多·楊
剪輯John F. Link Sr.、Sherman Todd
藝術指導Haldane Douglas、Hans Dreier
造型設計威廉·卡梅倫·門斯、Wally Westmore
視覺特效簡·多梅拉、法喬特·埃多特、高登·詹寧斯、艾爾明·羅伯特
錄音Don Johnson、Harold Lewis
布景師Bertram C. Granger
(參考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羅伯特·喬登
演員 加里·庫珀
美國青年,國際縱隊的反法西斯戰士。在西班牙內戰期間,他奉命將國民軍的一座山區大橋炸掉。在此過程中他和瑪莉亞相愛,不料在撤退途中他和瑪利亞以及戰友被陷入包圍圈。為了保護戰友和瑪麗亞,他毅然選擇犧牲自己。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瑪麗亞
演員 英格麗·褒曼
西班牙少女,市長之女。父母均被法西斯殺害,而她也遭到了法西斯暴徒的強暴。后加入游擊隊成為一名女戰士,並與羅伯特·喬登一見鍾情,在共同理想的催化下,她和羅伯特·喬登相愛。
巴伯魯
演員 阿基姆·坦米羅夫
羅伯特·喬登的戰友,游擊隊隊長。因為羅伯特·喬登和瑪麗亞的相愛,讓他十分嫉妒,因此他對炸橋計劃不再熱心,還將起爆器燒毀。后在山口被三個山民稱讚喚回榮譽感,重新回到作戰任務中。
(參考資料來源..)

音樂原聲


專輯信息
專輯類型:原聲帶、影視音樂
歌手:維克多·楊
發行公司:Disques CinéMusique
發行日期:2012年9月11日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戰地鐘聲[美國1943年山姆·伍德執導電影]
曲目
1、《The Massacre and Love Theme》
2、《Pablo's Gypsy Cave》
3、《The Earth Moved(Love Theme)》
4、《Pilar's Warning – guitar solo: José Barroso》
5、《Maria's Tale of Horror》
6、《Intermission Music》
7、《Roberto's Farewell》
8、《Prelude–Golden Earrings》
9、《Escape and Lament–Golden Earrings》
10、《By the River–Golden Earrings》
11、《Gypsy Camp–Golden Earrings》
12、《Love Theme and Gysy Dance–Golden Earrings》
13、《Finale-Golden Earrings》
14、《Prelude to Omar Khayyam》
15、《His First Love》
16、《The Gift of Hapani》
17、《Omar Accepts Yaffa》
18、《Secret Meeting》
19、《Hindu Dance》
20、《Seven Secrets Maxims》
21、《End Title – Omar Khayyam》 

獲獎記錄


時間獎項獲獎方備註
第1屆美國金球獎
1944年1月20日最佳男配角阿基姆·坦米羅夫獲獎
最佳女配角卡汀娜·帕辛歐獲獎
第16屆奧斯卡金像獎
1944年3月2日最佳女配角卡汀娜·帕辛歐獲獎
最佳影片《戰地鐘聲》提名
最佳男主角加里·庫柏提名
最佳女主角英格麗·褒曼提名
最佳男配角阿基姆·坦米羅夫提名
最佳攝影(彩色)Ray Rennahan提名
最佳藝術指導(彩色)Hans Dreier、Haldane Douglas、Bertram C. Granger提名
最佳電影剪輯Sherman Todd、John F. Link Sr.提名
最佳配樂(劇情、喜劇類)維克多·楊提名 

製作發行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1、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發行公司
1、派拉蒙影業公司(美國)
2、CIC Vídeo(巴西)
3、MCA環球家庭娛樂(VHS)(美國)
4、Universal Home Entertainment(DVD)(美國)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
美國1943年7月14日(紐約)
瑞典1944年4月28日
芬蘭1947年5月15日
法國1947年6月20日
丹麥1949年8月19日
奧地利1950年12月29日
西德1951年1月12日
菲律賓1952年2月11日(達沃)
日本1952年10月16日
芬蘭1958年3月7日(再發行)
芬蘭1978年9月29日(再發行) 

影片評價


《戰地鐘聲》忠實原著,真實地反映了1937年西班牙人民反對法西斯統治的鬥爭。影片利用各種細節向觀眾展示男主角羅伯特·喬登為之奮鬥的事業,充滿了英雄主義精神,但是自影片一開始就對這場事業的失敗結局有所暗示,這無疑給人物籠上了一層悲劇色彩。影片打破了只限於個人恩怨的局限,男主角羅伯特·喬登的奮鬥脫離了個人榮辱的窠臼,被賦予了嶄新的時代精神和為全人類事業而獻身的崇高信念,在片中他的命運與人類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在這種複雜的環境關係中向觀眾展示了一個不一樣的硬漢形象(《當代電影》、《電影文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