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草斑潛蠅
葉草斑潛蠅
葉草斑潛蠅隸屬雙翅目潛蠅科斑潛蠅屬。三葉斑潛蠅又稱為三葉草斑潛蠅,與美洲斑潛蠅(l.sativae)形態極其相似,故在1995年以前l.trifolii 也被譯為美洲斑潛蠅。
葉草斑潛蠅起源於北美洲,在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期間傳到世界其他地方。現在存在該害蟲的國家有:前捷克斯洛伐克、法國、德國、以色列、義大利、黎巴嫩、馬爾他、荷蘭、波蘭、羅馬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前南斯拉夫、以色列、日本、黎巴嫩、衣索比亞、肯亞、模里西斯、奈及利亞、留尼汪、塞內加爾、南非、坦尚尼亞、加拿大(在安大略的溫室和野外)、墨西哥、美國、巴哈馬、巴貝多、哥斯大黎加、多明尼加、瓜德羅普、瓜地馬拉、馬提尼克、哥倫比亞、法屬蓋亞那、蓋亞那、秘魯、委內瑞拉、關島、密克羅尼西亞、湯加。已根除三葉草斑潛蠅的國家有丹麥、芬蘭、匈牙利、挪威、英國。
三葉草斑潛蠅的寄主已記載的有25科的植物,最嗜好的寄主為菊科的植物,包括下列重要的寄主:紫菀屬Aster spp.,甜菜根、鬼針草屬Bidens spp.,甘藍、辣椒、旱芹、中國甘藍、菊花、棉花、黃瓜、大麗花屬Dahlia spp.,石竹屬dianthus spp.,大蒜、扶朗花屬Gerbera spp.,石頭花屬Gypsophila spp.,香豌豆屬Lathyrus spp.,韭菜、萵苣、苜蓿、大豌豆、甜瓜、洋蔥、豌豆、多花萊豆Phaseolus coccineus,金甲豆P. 1unatus,菜豆P. vulgaris,馬鈴薯、菠菜、番茄、旱金蓮屬Tropaeolum spp.,豇豆屬Vigna spp.,西瓜、百日菊屬zinnia spp.。
葉草斑潛蠅 危害作物
如1980年在旱芹上引起的損失達900萬美元。但在旱芹生長的前2個月引起的損失不大,主要是外觀受影響,而在最後1個月引起相當大的損失。三葉草斑潛蠅還是植物病毒的一種媒體昆蟲。
危害是由幼蟲潛入葉片和葉梗引起。被害植株因葉綠素細胞損害,其光合作用的能力大為下降。被害嚴重的葉片會脫落,莖受風吹刮,花和果實形成瘡疤。在葉的柵狀組織上看不見的幼蟲坑道及成蟲的產卵痕可進一步降低作物的價值。在植物幼株和苗上潛葉會推遲植物的發育從而導致植物損失。
成蟲小,黑灰色,身體粗壯,1.3-2.3mm長,翅長1.3-2.3mm。雌蟲較雄蟲稍大。
0.2-0.3mmX0.10-0.15mm大小,米色且稍透明。幼蟲 無頭蛆,完全成熟時長達3mm。初齡幼蟲剛羽化時無色,后變為淺橙黃色。末齡幼蟲為橙黃色。幼蟲(和蛹)有1對后胸氣門,形態如三面錐體。每個后胸氣門有3個孔,有1個孔位於三面錐體的頂端。
蛹呈卵形,腹部稍扁平,1.3-2.3mmX0.5-0.75mm大小,蛹顏色變化很大,從淺橙黃色到金棕色。
成蟲的羽化高峰出現在上午。雄蟲一般比雌蟲早羽化。羽化24小時后交配,一次交配足以使所產的卵可育。雌蟲在葉面上拉出刻點,產生的傷口用作取食或產卵的位點。取食造成的刻點毀壞大量的細胞,肉眼可清晰地見到取食刻點。三葉草斑潛蠅拉出的刻點大約15%含有可見卵。雄蟲不能在葉面上造出刻點,但見到有的雄蟲在雌蟲拉出的刻點上取食。雄蟲和雌蟲都能取食稀釋的蜂蜜(實驗室結果),並且都能從花上取食花蜜。
卵產於葉表下。產卵的數量依溫度和寄主而異。三葉草斑潛蠅雌蟲每頭在旱芹上產卵量,15℃時為25粒,30℃時約為400粒。在豌豆上1頭雌蟲可產493粒卵,在菊花上可產639粒卵。
卵孵化期與溫度有關,—般為2-5天。幼蟲的發育歷期也與溫度和寄主植物有關,但在平均溫度高於24C時為4-7天。在菜豆上,在30℃的恆溫條件下,三葉草斑潛蠅的幼蟲4天完成發育,在20℃時7天完成發育。溫度超過30℃時不成熟態的死亡率顯著增加。
美洲斑潛蠅多在葉片外化蛹,在葉面上或在土壤表層化蛹。也觀察到其在葉片中化蛹的情況,如在洋蔥上和苜蓿上。高濕和乾旱對化蛹都有不利的影響。在溫度為20-30℃時,化蛹7-14天後成蟲羽化。在低溫時羽化時間將延遲。在實驗室條件下,三葉草斑潛蠅在4.5℃的條件下可存活8周。
在美國南部,該蟲周年都能繁殖。第1代成蟲在4月份出現高峰。在佛羅里達南部,三葉草斑潛蠅有2或3代及隨後的1個不完全世代,世代重疊。在旱芹上,三葉草斑潛蠅完成其生活周期(從產卵到成蟲羽化)在35℃時為12天,在20℃時為26天,在15℃時為54天。在菊花上,在20℃時完成其生活周期需24天,但在中國豇豆Vigna sinensis和金甲豆上為20天。雌蟲壽命—般較雄蟲長。
成蟲能有限地飛行。隨寄主進行長距離擴散。切花也有傳帶該蟲擴散的危險。注意瓶插菊花可足以使該蟲完成生活周期。
1.危害癥狀 取食痕為白色小刻點,直徑為0.13-0.15mm,產卵痕較小(0.05mm),且更均勻圓滑。
潛道通常為白色帶有潮濕的黑斑和乾燥的褐色區域。這些坑道典型的癥狀是蛇形,緊密盤繞,形態不規則,隨著幼蟲的成熟,坑道變寬。
2.化學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