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震
原新四軍軍醫處處長
沈其震(1906-1993),醫學生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沙人,沈藎侄孫。長沙長郡中學畢業。先後就讀於同濟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1927年留學日本,獲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學位。1931年回國,在天津開診所,創辦《醫學知識雜誌》。1937年參加新四軍,負責籌建新四軍軍醫處。1941年加入共產黨並赴延安。歷任新四軍軍醫處處長、衛生部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大連醫學院院長、中央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等職。著有《發熱論》、《我國歷代本草概論》等。
沈其震,湖南長沙人,1906年2月生於重慶,醫學家,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
1923年至1927年先後入同濟大學醫學院、中山大學醫學院學習。
193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任北平協和醫學院研究員。
徠1933年,在天津開業行醫,受聘為《大公報》醫學顧問,主辦《醫學周刊》和《醫學知識》雜誌。
1937年參加新四軍,負責籌建新四軍軍醫處。
1939年,任新四軍軍醫處處長、衛生部部長,中央軍委衛生部副部長,北平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醫學顧問。
1941年5月加入中共。抗戰勝利后,任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醫學顧問,以後在上海、香港等地從事地下革命工作。
1943年到延安,任中央軍委衛生部第一副部長;募集了醫藥器材,為解放區輸送了大批急需物資,動員了大批科技人員到解放區工作。
1949年後,歷任大連醫學院院長,中央衛生研究院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理事,宋慶齡基金會理事等。
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79年10月、1983年12月先後當選為農工黨第八、九屆中央副主席。
1988年11月後,任農工黨中央咨監委員會主席。
1993年6月16日在昆明病逝。
中國農工民主黨第八、九屆中央副主席,第一、二、三屆中央咨監委員會主席。第一至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至七屆全國政協常委,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沈其震1906年出生於一個開明士紳家庭,祖父沈克剛,清末舉人,興辦過多種工礦事業,創辦湖南仁術醫院和遊民習藝所。叔祖父沈藎烈士,從事推翻清王朝活動,1903年因揭發清政府與沙俄密談喪權辱國條約,就義於北京刑部。父親沈明彝,同盟會會員,孫中山革命事業的積極支持者,表兄陳公培,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黨員。
沈其震少年時期即熟讀四書五經、唐詩宋詞,並閱讀《原富》、《法意》、《天演論》等介紹西方民主思想的譯著。在他讀小學時,正值袁世凱稱帝、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強烈地刺激著他發憤自強的少年壯志,在課堂上,目睹徐特立老師斷指血書“誓雪國恥”,更在幼小心靈上刻下愛國主義印記。1919年,在長群中學讀書的沈其震,參加了驅逐封建軍閥湖南省督軍張敬堯的運動。
1923年,母親患肺結核後為庸醫所誤而去世,沈其震決計學醫,走科學救國的道路,考入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1925年,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發生后,沈其震被同學推舉起草抗議傳單,並與進步同學一起上街散發。1926年因反對軍閥孫傳芳的鬥爭,與學校當局鬧翻,偕同一批同學轉入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學習,並繼續積極參加革命活動,結識了葉挺、郭沫若、李一氓、柯麟等革命知識分子。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發動清黨。同窗好友金世傑(共產黨員)被捕慘遭殺害。大革命失敗后,沈其震不滿國民黨的血腥統治,負笈東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學習,獲得博士學位。
“九一八”事變發生后,沈其震回到祖國,在北平協和醫學院生理學系林可勝教授指導下從事科研工作。由於不滿足於從故紙堆里尋求拯國救民的答案,便積極參加了由同濟大學老同學徐冰(邢西萍)領導的讀書會。為了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在工作之餘,沈其震還將《蘇聯五年計劃概論》一書譯成中文。並在朋友的幫助下秘密印刷,以國際文化學會名義出版。該書是當時風行介紹蘇聯五年計劃的第一個版本。
1934年,根據黨組織的授意,沈其震來到天津,在法租界開設診所,並以診所為我黨提供秘密聯絡點。在天津他廣泛接觸各界各方愛國民主人士。同時擔任《大公報》醫學顧問和該報“醫學周刊”主編。創辦《醫學知識》雜誌,並以此為陣地,發表有關我國古代的醫學論文,頌揚我國自古以來在醫學科學上的卓越貢獻;同時還寫了一系列介紹蘇聯衛生事業的文章,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他的這些文章對喚醒民眾,推動革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37年春,華北形勢日益緊張,沈其震的行動受到監視,黨派謝甫生通知他迅速離津赴滬。在浙江興業銀行資助下創辦了上海健康保障會。“八一三”事變爆發后,健康保障會改為傷兵醫院,負責收容抗戰傷員。
1937年10月新四軍籌備處成立,在軍長葉挺的動員下,沈其震出任新四軍軍醫處處長,負責籌組軍醫處。當時,國民黨政府已開始向重慶轉移,所有大學均往內遷,大批知識分子集中武漢。沈其震通過導師林可勝教授創辦的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獲得了第一批醫務人員和醫藥物資,從掌握的志願報名投奔抗日前線的醫生名單中,著重挑選了戰傷救治急需的醫生,如奉天醫科大學的宮乃泉,上海醫學院的吳之理等,親赴他們住處探望。在他的感召下,一批教授、醫務人員先後參加了新四軍,並於1938年春彙集南昌軍醫處,這樣,一個具有一定醫學水平的朝氣蓬勃的軍醫處組成了。
1938年夏,新四軍軍部移駐安徽涇縣雲嶺村,沈其震在該村和鄰近的太平縣小河口兩地分別設立前、後方醫院,醫院辦得很認真,設有裝備相當齊全的手術室、X光室、化驗室、藥房,以及用竹筒作管道的淋浴室等,床位最多時達二百五十張。醫院的醫療效果很好,受到周恩來和中外人士的高度讚揚。1938年秋,美國作家史沫特萊輾轉來到新四軍。她對新四軍在山區農村建立這樣好的醫院和醫院高質量的服務感到震驚,並熱情將在上海的英國上層人士介紹給沈其震。沈其震通過這些人為新四軍募集到一批藥品器材。接著,又通過宋慶齡的引薦,在香港和上海為新四軍募捐到一批藥品器材。
為了提高幹部戰士的科學文化水平,沈其震請韋愨教授從上海商務印書館購到整套進行
眾科學普及教育的模型、標本、掛圖等,在軍部組織了兩次科學衛生教育展覽會,參觀者達萬餘人。沈其震在展覽會上還親自作了報告。
1939秋,葉挺軍長偕沈其震赴重慶向蔣介石交涉增加經費,途經貴陽圖雲關紅十字會總隊部,沈其震請林可勝教授協助派遣兩支醫療隊和撥發200片抗瘧葯支援新四軍。這兩支醫療隊到達新四軍后,大部分成員參加了新四軍。葉軍長在重慶交涉后,新四軍經費由原來的每月六萬元增至十三萬元,其中只有少得可憐的二千元衛生經費。隨後葉挺又偕沈其震飛香港謁見宋慶齡,保衛中國同盟募得大批藥品器材。
1940年夏,日本侵犯涇縣和繁昌,沈其震親臨前線指揮戰地救護工作。是年初冬,陳毅率部開闢了蘇北根據地。根據地醫藥兩缺,急電軍部支援,葉挺委派沈其震繞道溫州前往上海,就近動員醫務人員並募集藥品支援蘇北部隊。“皖南事變”消息傳來。在上海的沈其震強忍悲痛,向上海中外人士說明真象,揭露國民黨的造謠誣衊。
“皖南事變”后,他同國際友人羅生特等一起來到蘇北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鹽城,受到劉少奇、陳毅的親切接見。1941年1月,軍醫處按我軍編製改為衛生部,沈其震任新四軍衛生部部長。同年5月,經劉少奇、陳毅介紹沈其震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1年6月14日,《江淮日報》發表了沈其震在軍衛生部作的《目前醫務工作的新方向》的報告。報告精闢地分析了當時我國醫藥衛生事業落後的根源和人才貧乏的情況,認為今後從社會上大批動員醫生和護士參軍的可能性很小,提出必須以百倍的努力,立足於自己,有計劃地培養大批醫藥衛生幹部,才能滿足解放區衛生事業日益發展的需要,為將來建成新民主主義中國作好乾部準備。文章充分表達出他堅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度的科學分析能力、高度的說服力及遠見卓識。
為了加速實現自力更生,沈其震於1941年至1942年間,先後從上海動員一批教授、專家(包括化學教授揮子強、刑其毅,生理學教授沈霽春,衛生學家江上峰,奧地利泌尿科專家羅生特等)到根據地,同時派出醫務人員到上海學習疫苗製作技術,創辦製藥廠採購物資,以便自行解決藥材供應的困難。
1942年10月,華中醫學院在淮南盱眙縣大劉郢成立,沈其震任醫學院院長,這是一所新四軍在華中抗日根據地最早創辦的、培養高中級衛生幹部的醫學院校。
1943年,沈其震隨劉少奇赴延安。7月,沈其震作為華東解放區的代表,在延安出席了中國解放區人民代表大會,並被任命為中國解放區救濟總署副主任。日本投降后,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委衛生部副部長。
抗日戰爭結束后,中共中央為了爭取和平,同意在北平成立軍調處執行部,以求逐步解決國共間的軍事衝突。1946年初,沈其震隨葉劍英同志到北平,任軍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醫學顧問,當時美蔣兩方捏造四平發現鼠疫,以此為由,要求三方共同組織防疫隊前往調查。沈其震在談判中點破對方陰謀,峻言拒絕。但沈其震同對方部分醫生仍友好相處,取得他們的同情,並為解放區運回大批破傷風、傷寒等疫苗和藥品。
同年6月,在國民黨軍隊步步緊逼,我軍被迫後撤情況下,陳毅電令沈其震回華東。陳毅詳細了解了沈其震可以聯絡的人士后,指示他利用自己獨特關係,配合我方暫時撤退的戰略部署,並為支援即將到來的解放戰爭,在外建立工作點。沈其震接受任務到上海,將一批急需物資運回蘇北陳家港,再從陳家港搶運一船鹽去上海作為在外建立工作點的資本。隨後,周恩來在上海辦事處撤退前會見了他,要他去煙台協助搶運一批物資到上海。沈其震利用聯合國救濟總署的船隻再次勝利地完成了任務,還從上海醫學院動員了一批醫生到解放區。接著沈其震又趕赴香港、廣州,著手建立從大沙頭通往內地的內通線,並在外邀請愛國人士建立了一家進出口公司,自任董事長,為解放區服務。
1947年,沈其震向周恩來建議在大連辦學。1948年,中央電示沈其震即去大連辦學。當時,國民黨崩潰在即,許多大學教師正處在進退兩難的境地。經請示,沈其震急赴香港、上海,廣泛做動員聯繫工作。在他的積極周旋和精心安排下,一批卓有聲望的科學家從各地彙集香港,通過海路到達大連。這些專家學者甚至包括他們的家眷在內,都是我國最著名的科技人才,其中尤以醫學方面各科齊全,人才結構配套。1949年秋,大連大學醫學院籌辦成立了,沈其震任院長。
全國解放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我實行封鎖,科學儀器也在禁運之列。新中國的科學院教育事業面臨著與世界隔絕的嚴重局面。1951年,中國科學院組織了科學儀器採購團,請沈其震任團長,並有物理、生物、生理、礦冶等各方面的專家參加。沈其震通過解放前在外建立的公司協助,從國外採購了一大批發展現代科學所急需的各種精密儀器、稀有金屬、先進設備以及許多難以購到的物資,探索出一條打破西方禁運的路子。
1952年,周恩來任命沈其震為中央衛生研究院院長。當時該院研究力量極為薄弱,課題分散,設備奇缺,工作處於無計劃和各自為政的狀態中。沈其震上任后,在著手建立科研隊伍的同時,改組原有機構,以便集中人力物力研究幾個與當前國民經濟有關的重大課題。由於工作目標明確,局面迅速打開。中央衛生研究院后改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沈其震歷任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副院長、教授。先後領導組織創建了藥物研究所、抗菌素研究所,醫學生物研究所等十餘個科研機構。在幾十年的艱苦創業中,沈其震以其革命家加科學家的遠見卓識、組織才能和嚴謹作風,既是領導者,又是實際工作者,帶領研究人員攻克一個個科研難題,不僅及時解決了社會主義建設中急需解決的一系列技術問題,而且有效地保障了我國人民的身體健康,在許多領域內取得矚目的成果。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五十年代後期,全國脊髓灰質炎流行嚴重,千百萬兒童的生命受到威脅,由於沈其震頗有遠見地“抓緊”小兒麻痹疫苗的研製與生產,使我國繼美、蘇之後成為第三個普及使用預防小兒麻痹疫苗的國家。
1966年,“文革”開始,沈其震受到迫害。1973年,沈其震結束了七年的鐵窗生活,獲得了自由。直到1979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到徹底平反,恢復了名譽。是全國政協醫藥衛生組組長、中國農工民主黨八、九屆中央副主席、農工黨中央諮詢委員會主席,全國政協第五至七屆常委、著有《發熱論》、《我國歷代本草概觀》等論文。
1993年6月16日,沈其震在昆明逝世。
著有《發熱論》、《我國歷代本草概觀》、《中西醫學交通史》、《宋元醫學概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