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瘡

肥瘡

肥瘡是多發生在頭部的一種癬,以結黃痂、發禿落為特徵,可見於現代醫學中的黃癬。

簡介


● 英文名稱:Fat Sore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 常見病症:濕熱毒蘊

古籍摘選


● 肥瘡由胎毒而成者少,因飲食之後油手摩頭,或枕頭不潔而成者多。(《瘍醫大全•幼科·諸瘡部》)

名詞解釋


● 多生小兒頭上,以瘙癢不疼,抓破津水,結黃膿痂,日久漫延,發焦脫落為主要表現的癬病。相當於黃癬。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肥瘡,相當於現代醫學里的“黃癬”。

臨床特點

● 發病初期表現為頭皮上出現紅色的小丘疹,或有小膿皰,奇癢無比,抓破后流膿水,干后結成痂,外觀猶如碟狀,在其中央部有毛髮穿過,常散發出類似鼠糞的臭味,由於黃痂表面潮濕,結痂不易恢復,蔓延至周圍,逐漸擴大,嚴重者可波及整個頭皮,患者十分痛苦。
● 好發生於農村的兒童,青少年和成人也可發病,並且具有傳染性。

病因病機

● 它的發病原因有很多,中醫認為其根本原因是平素多食或喜食肥甘厚味,導致脾胃的正常運化功能失常,食入的肥甘厚味不能夠正常代謝,留滯於體內,向上攻至頭皮而出現肥瘡;
● 另外一種常見的原因就是平時不注意衛生,比如用臟手去摸頭、枕頭枕巾不清洗等。

治療及日常調護

● 中醫在治療本病上有獨特的優勢,多採用清熱利濕、殺蟲解毒類中藥外用治療,常用藥有白蘚皮、蛇床子、苦參、蒲公英等等。
● 在發現本病時應當積極治療,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在治療期間,患者應尤其注意頭部衛生,堅持每天洗頭,消毒個人洗漱用品尤其是理髮用具。
● 因為本病具有傳染性,因此盡量不要到公共場所使用公共理髮用具,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李曰慶。中醫外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