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疝

腰疝

腰疝是指內臟器官或脂肪組織通過腰三角間隙膨出而形成的腹外疝,又稱背疝。本病好發於消瘦的老年人,男女發病比例約為2:1。腰部受創傷或疾病導致肌肉和筋膜保護作用降低,使原本就薄弱的區域出現缺陷,內部臟器或脂肪組織脫出,故形成腰疝。腰疝多表現為腰部逐漸增大的腫塊,可有局部不適感。腰疝的治療以手術修補為主,2歲以內患兒可先選擇疝帶治療,手術治療一般都可治癒。少部分患者發生疝內容物嵌頓,腫塊無法還納,可併發腸梗阻等疾病。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腰疝患者發病均因腰三角區局部薄弱,導致內臟器官和脂肪組織從缺損部位脫出,具體引起該區域薄弱的因素有以下幾種。

先天性因素

● 從生理學角度,腰部三角區缺乏肌肉和筋膜保護,容易誘發腰疝。

後天性因素

● 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習慣性便秘、前列腺增生等疾病使腹內壓增高,從而發病。
● 腰部外傷史,或腎切除等局部手術,使腰三角區更加薄弱。
● 一些疾病如肥胖性肌肉萎縮、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等,導致腰三角區肌肉萎縮,誘發本病。

癥狀


● 腰疝主要表現為患者腰部逐漸增大的半球形包塊,安靜或側俯卧時可回納,具體因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分類而略有不同。

先天性腰疝

● 多見於2歲以內的小兒。
● 僅表現為腰部或腰部與側腹部之間的腫物,患兒哭鬧時腫物增大,安靜時可消失。

獲得性腰疝

● 多發生於消瘦的老年患者。
● 腰部腫物逐漸增大,側俯卧時可消失,站立或咳嗽明顯加重。
● 部分患者伴有局部輕微疼痛和墜脹等不適感。

檢查


● X線胃腸鋇餐造影
● ● 側位X線胃腸鋇餐造影檢查可展示小腸或結腸進入腫塊內部的狀態,對於本病的診斷有特殊意義。
● B超和CT
● ● 能幫助發現局部缺損和疝囊狀態,同時與其他腹部疾病相鑒別。

診斷


● 醫生診斷腰疝,主要將患者病史和臨床體格檢查相結合,必要時利用B超等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判斷。
● 成人腰疝患者多有慢性咳嗽、長期便秘等病史。
● 臨床查體時可見到腰部三角區咳嗽和用力后突出的包塊,安靜、側俯卧位時可消失。
● B超和CT等輔助檢查能見到腰部三角區缺損,並顯示疝囊具體狀態。

鑒別診斷


● 腰部脂肪瘤、囊腫等也會在病變局部出現腫塊,但此類腫塊一旦出現很難自行消失,而腰疝腫塊早期可自行還納,通過B超也能見到腰三角區缺損,以此可作鑒別。
● 當患者因癥狀不明顯而無法確診時,應當儘早去醫院就診,並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

治療


● 腰疝的治療以手術修補為主,手術修補也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 單純縫合修補術
● ● 適用於缺損面積相對較小者。
● ● 優點是手術過程相對簡單,缺點是容易複發。
● 補片修補術
● ● 包括肌筋膜前補片修補術,肌層後方補片修補術和腹腔內的補片修補術。
● ● 是近年來選擇較多的手術方式,優點是複發率低。

非手術治療

● 具體方法是使用有彈性的腹帶局部保護,適用於2歲以內的患兒和有明顯手術禁忌證的患者。
● 部分患兒隨著身體發育,配合上述治療方式可自愈。
● 缺點是對於成年患者只能起到延緩病情的作用,無法治癒。

危害


● 腰疝患者局部包塊可反覆脫出,影響正常生活,包塊較大者給患者帶來心理負擔。
● 部分患者伴隨局部疼痛和腹脹、排尿困難等癥狀,可能引發不良和消極情緒。
● 有些患者出現嵌頓后,若手術不及時則會導致腸梗阻等嚴重併發症。

預后


● 大部分腰疝患者通過合理的手術方式治療后均能夠治癒。
● 部分出現嵌頓的患者,可能因為手術不及時出現腸梗阻等併發症,影響預后。

預防


● 積極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習慣性便秘等原發疾病,避免腹腔內壓力過高。
● 適當進行體育運動和鍛煉,提高肌肉強度。
● 戒煙,以保護筋膜組織的膠原蛋白。
● 既病患者必要時可使用護腰,保護局部組織。
● 術后避免重體力勞動和頻繁的咳嗽,防止複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