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主要學科創建於1958年。現有教職工6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7人,講師19人,江西省“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3人,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4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5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幹教師6人,具有博士、碩士研究生學歷的教師佔72%,學院擁有一支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較為合理、教學經驗豐富和科研實力很強的學術梯隊。

學院概況


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前身是礦業系,創建於1958年的建校之初。歷盡滄桑50餘年,如今學院已建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為先導,本科生教育為主體的辦學格局。學院擁有一支年齡、學歷和職稱結構較為合理、教學經驗豐富和科研實力很強的學術梯隊。學院現有教職工人61人,校內外兼職教師25人。教師中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占教師總數的74.2%。學院下設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地質工程和生物工程6個綜合教研室,現有學生1372人,其中本科生1240人,研究生132人。

現任領導


學院黨委書記(主持黨建工作)兼學院工會主席:楊建永
院長(主持行政工作):趙奎
黨委副書記(主管本科生學生工作、兼管本科生教學工作):鄧衍義
副院長(主管研究生科研工作):陳明
副院長:匡敬忠
辦公室主任:張春雷
學院分團委書記:李曉波
輔導員:余夏靜(分管校園文化、辦公事務,對口學工)
輔導員:賴華(分管宣傳、黨建)
輔導員:肖璟(分管心理)
本科生教務秘書:曾捷
研究生教務秘書:梁旗
科研秘書:趙康
學院工會委員:陳江安、陳雲嫩、何書、梁旗、余夏靜、趙康、周令劍

歷史沿革


1、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最早可追溯至1958年江西冶金學院成立時的地采系(採礦、地質)與選化系(選礦、分析化學);
2、1961年2月,將本科四年制改為五年制,將地采系與選化系並為採礦系,下屬採礦、選礦、礦山機電三個本科專業;
3、1962年3月,學校由江西省收改為冶金工業部直接領導后,再次對專業進行調整,只保留採礦、選礦、礦山機電與冶金機械四個本科專業,並設置採礦系(專業設置:採礦)、選礦系(專業設置:選礦)。
4、1963年6月將採礦系與選礦系再次合併為採選系(專業設置:採礦、選礦);
5、1972年1月18日,採選系更名為礦業系(含採礦、選礦專業);
6、1977年,礦業系增設礦山地質與礦山測量專業;
7、1978年8月,全校專業調整:原採礦專業與礦井建設專業合併為採礦工程專業;原選礦專業拓寬專業面,加強礦物綜合回收利用,改為選礦工程專業;原礦山地質專業撤銷;原礦山測量專業擴大專業面,改為工程測量專業;增設礦山通風安全專業(1984年籌建,1985年辦專科,1987年辦本科);
8、1984年,採礦工程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9、1985年,選礦工程與工程測量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
10、1986年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我校為第三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同時批准我校的“採礦工程(含礦山測量、礦山通風與安全)”為全國第三批碩士學位授予專業;
11、1993年工程測量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2、1993年6月,為進一步深化學校教育改革,推動專業設置的調整、改造和建設,促進教學、科研和各項事業的發展,學校決定礦業系同時使用“建設系”名稱,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13、1994年,礦業系(建設系)新設城鎮建設與無機非金屬材料兩個本科專業和房地產經營與管理專科;14、1995年4月24日,礦業系(建設系)分設為建設工程系(下設專業:採礦工程、安全工程、城鎮建設)、國土系(下設專業:測繪工程)與資源工程系(下設專業:選礦工程、無機非金屬材料);
15、1998年,建設工程系新設土木工程本科專業;
16、1998年,礦物加工工程與環境工程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
17、1999年,環境工程本科專業開始招生;
18、2001年3月6日,由建設工程系、國土系與資源工程系組建為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下設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測繪工程、安全工程、土木工程、環境工程、城市規劃、給水排水工程、地理信息系統九個本科專業和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環境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2000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岩土工程(2000年取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六個工學碩士點;
19、2006年6月26日,根據學科發展與建設需要,環境與建築工程學院再次拆分為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和建築與測繪工程學院;
20、2011年5月,根據江西理工大學的專業調整方案,將原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的生物工程專業轉入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科學研究


科學研究:江西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在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環境工程四大學科領域形成了自己的教學特色和科研優勢,並正在向相近學科滲透和延伸,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能力。學院已主持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2000以來先後主持了4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20餘項省級科研課題。全院每年承擔科研項目經費近1000萬元左右。各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江西及周邊省市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
經過48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教師進行的科學研究主要涉及高效採礦工藝新技術新理論研究、岩土體穩定與地壓控制、工程式控制制爆破技術、礦物加工理論與工藝、膜分離技術、新型高效礦物加工設備與應用、礦井通風系統優化設計與改造、通風防塵與安全技術工程、靜電除塵理論及應用技術、廢水處理新技術與新工藝、工業煙氣凈化及環境電工技術研究與應用、礦山環境可持續發展與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研究等為主導的科研領域。多年來,學院除了在江西、福建、安徽、江蘇、湖北、河南、廣西、貴州、四川、甘肅等省份外,科研項目渠道擴大到內蒙古、新疆、雲南等省市自治區,橫向課題涉及到江西銅業、江西鎢業、中國鋁業、安徽銅陵有色、金川公司、紫金集團等30多個國內大中型礦業企業集團,並且在印尼承擔了我校第一個外匯科研項目,實現了我校外匯科研項目零的突破。

專業設置


學院現有六個本科專業: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環境工程、地質工程和生物工程,其中採礦工程為國家特色專業;礦物加工工程和安全工程為江西省特色專業;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和環境工程均為江西省品牌專業。以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和安全工程為主體組建的“礦業工程”教學團隊是“江西省教學團隊”。
學院設有5個工學碩士點(含同等學歷):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環境工程和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其中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和環境工程是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採礦工程和安全工程為江西省示範性碩士點;礦物加工工程是江西省首批重中之重學科。學院在礦業工程、安全工程和環境工程3個領域具有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
學院從1984年開始研究生的培養工作,迄今已為國家培養了近4000名合格的工學碩士畢業研究生。

本科生專業

1、採礦工程:研究方向主要有金屬礦床開採技術、岩層控制技術與理論、工程爆破技術與理論、數字礦山等。採礦工程學科是江西省“九五”、“十五”、“十一五”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江西省首批品牌專業。1984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6年獲得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2006年採礦工程學科連續被評為江西省示範碩士點;2007年被批准為國家特色專業。
2、礦物加工工程:研究方向主要有礦物加工理論與工藝、選礦設備與選礦藥劑研究、化學選礦及生物選礦理論與工藝、礦物原料與礦物精細深加工等。礦物加工工程本科專業於1958年招生,礦物加工工程學科是江西省“十五”、“十一五”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江西省首批品牌專業。1985年開始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礦物加工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
3、安全技術及工程:主要培養能從事安全技術及工程、安全科學與研究、安全監察與管理、安全健康環境檢測與監測、安全設計與生產、安全教育與培訓等方面複合型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研究生畢業后可在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及產業安全和管理部門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和業務管理工作。學科是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學科,該學科1985年開始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2000年取得“安全技術及工程”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被評為江西省示範碩士點。
4、環境工程:主要培養具備城市和城鎮水、氣、聲、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和給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規劃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知識環境工程學科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環境工程本科專業於1999年招生,是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學科,1989年開始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1998年取得“環境工程”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該學科研究方向主要有廢水處理新技術與新工藝研究、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煙氣脫硫除塵技術與理論、新型水處理劑研究等。
5、地質工程:本科專業於2008年招生,專業培養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德智體全面發展,獲得地質工程師基本訓練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畢業生主要從事油氣資源勘探及開發領域的工程設計、科學研究、科技開發和管理工作,並能從事其他相關領域的地質工作。
6、生物工程:主要培養具備微生物技術、發酵工程、細胞工程、分子生物學技術、基因工程、生物製藥、食品生物技術等方面知識的生物工程學科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生物工程本科專業於2003年招生,畢業生主要從事生物製藥、食品檢測、環境檢測、技術監督等部門從事技術與管理工作,以及生物技術類公司、環保、食品、農林牧漁等行業從事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研究、生產、經營、管理等工作。

研究生專業

1、採礦工程:學科創建於1958年,1986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95年評為江西省重點學科至今(“十五”、“十一五”重點學科),2001年評為首屆江西省品牌專業,2002年評為首屆江西省示範碩士點。礦業工程實驗室是江西省重點實驗室。當前採礦工程學科擁有一支年富力強的學術隊伍,在冊教師19人,其中高級稱教師10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6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以上學歷教師佔80%。2001年以來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及企業委託項目近200項,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15項,歷來都是學校科研最發育的學科之一。迄今該學科點已培養了近百名碩士研究生,現有在校碩士生19名。
經過近50年的教學科研實踐,已形成相對穩定且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主要是:(1)高效採礦工藝新技術新理論研究;(2)工程岩體穩定性控制技術與理論;(3)工程式控制制爆破技術與理論;(4)礦山環境岩土工程及廢棄地復墾技術;(5)數字礦山。
2、礦物加工工程:學科創辦於1958年,1998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是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十五”、“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當前礦物加工工程學科點在冊教師11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5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4人,在讀博士3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教師佔75%。2001年以來先後承擔縱橫向科研任務150多項,獲省部級科研成果21項,是目前學校科研最發育的學科之一。迄今該學科點已培養了80多名碩士研究生,現有在校碩士生26名。
經過近50年的教學科研實踐,現已形成四個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研究方向:(1)礦物分選理論與工藝;(2)礦山環境保護與二次資源綜合利用;(3)新型高效礦物加工機械理論與應用;(4)硫化礦選礦工藝與技術。
3、安全技術及工程:學科是1987年在原礦井通風與安全專業基礎上調整、發展形成的實力較強、發展迅速的優勢專業,200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同年被確定為江西省重點學科。如今安全技術及工程學科形成了一支年齡結構、學歷和職稱結構合理、研究方向穩定、素質較高的學術梯隊,在冊教師10人,其中高級職稱7人,具有博士學位5人,在讀博士3人。2001年以來該學科點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和省部級科研項目7項,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委託科研項目36項,獲省部級獎4項,發表學術論文130多篇,出版著作3部。迄今該學科點已培養了40名碩士研究生,現有在校碩士生41名。
該學科經過20年的發展,主要形成四個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一定影響力的研究方向:(1)礦山通風系統優化及可視化;(2)工業通風與防塵技術;(3)安全系統理論與工程;(4)安全評價技術及安全管理信息系統。
4、環境工程:學科創辦於1998年,同年獲得環境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得環境工程培養領域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現為江西省高等學校本科品牌專業和江西省“十一五”重點建設學科。當前,該學科在冊教師11人,全部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其中高級職稱4人,具有博士學位4人。辦學近幾年來,環境教研室及下設的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企業委託等縱橫向科研項目70餘項,科研經費累計超過700萬元,在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200篇;迄今該學科點已培養工學碩士41人、工程碩士10人,現有在校碩士生38名、工程碩士研究生5人。
該學科經過近10年的發展,主要形成五個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一定影響力的研究方向:(1)廢水處理新技術與新工藝研究;(2)煙氣脫硫除塵技術與理論研究;(3)固體廢棄物處理及其二次資源利用研究;(4)膜處理技術與新型廢水處理劑研究;(5)重金屬污染規律與治理技術研究。
5、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該碩士點是2005年新增的碩士點,2007年首屆招生,該學科點填補了我省在該領域的空白。學科方向以採礦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為依託,逐步拓展到工業安全與防災減災、地質災害理論與方法、礦山災害防治、地下工程防災減災等方面研究。多年來,學科點圍繞防災減災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及實踐研究,逐步建立了一支知識結構較合理,學歷層次較高,年富力強的學術隊伍,現有碩士生導師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博士學位4人。本學科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江西省科技廳項目3項、地方政府和企業委託項目10餘項,年均科研經費70多萬元,並有多個項目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技獎勵。
如今,該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為:(1)工業安全及防災減災技術研究(①工業重大災害危險源辨識、評價與控制技術;②重大災害事故應急救援理論方法研究);(2)地質災害理論與控制方法研究(①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與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②岩土地震工程與土動力學研究)。

實驗室建設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擁有一個“鎢資源高效開發及應用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該中心設立了一個國家教育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另外,還有一個江西省重點實驗室和江西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礦業工程實驗室”,它包括了採礦工程、地質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和環境工程等學科的實驗室。

辦學格局


如今,學院擁有2個江西省科技創新團隊。學院的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環境工程和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等學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形成了明顯的教學特色和科研優勢,並正在向相近學科滲透和綜合。地下礦開採、工程爆破、礦井通風、安全評價及系統工程、電除塵技術、選礦工藝與設備、二次資源開發與利用、膜分離技術、礦山環境保護、地質災害機理研究及控制等方面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能力,各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在江西及周邊省市乃至全國都有較大影響。
經過5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學院已形成了以研究生教育為先導,本科生教育為主體的辦學格局。現有在讀碩士研究生132人,本科生1240人。在畢業的碩士研究生中,有50%左右陸續考上國家重點高校的博士研究生。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技術及工程、環境工程這四大學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內形成了明顯的教學特色和科研優勢,並正在向相近學科滲透和綜合,具有很強的科學研究和推廣應用能力。
辦學50多年,學院已在科學研究和應用方面形成了自身明顯的特色和強大的優勢,相繼主持完成了國家“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和國家基金項目以及一大批直接服務於企業的科研項目,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
面臨高等教育發展的新機遇,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將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探討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模式,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強化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培養,力爭將學院建成特色鮮明、輻射示範作用明顯、真正適應21世紀高等教育需求和社會需求的優秀人才基地。

學術成果


2005年全院新增縱、橫向項目累計86項,其中省科技廳、教育廳等縱向項目5項,橫向項目80項。另有結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科研總經費916.97萬元,其中縱向項目經費32.6萬元,橫向項目經費884.37萬元,2005年合同到款519.5294萬元。2005年度全院獲省部級以上科技進步獎3項,省部級鑒定項目3項。在各類期刊和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133篇,其中獨著或第一作者論文112篇,核心期刊論文21篇,國際會議論文3篇,檢索收錄論文5篇。全年共舉行學術報告18場,其中邀請國內外學者和企業家進行學術報告2場,院內專家進行學術講座10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