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門前鎮

湖南省隆回縣下轄鎮

司門前鎮位於隆回縣西北部,是舊時隆回縣衙門所在地,歷史上隆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舊稱隆回司,故司門前,真隆回也。距縣城63公里,總面積166.8平方公里,人口45475人(2020年)。明清時代屬隆回八都的第一都,解放前設隆回鄉公所,新中國成立後為隆回縣第三區,后改司門前區,1995年撤區並鄉為現司門前鎮(轄原司門前鎮、金潭鄉、石橋鋪鄉),恰好是過去隆回一都中心主地域)。鎮政府設原司門前區公所內,南距縣城63公里。據清《嘉慶一統志》記載:“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設隆回巡檢司”(相當於現縣治),今鎮政府駐地(原瑞木第居)正是當年隆回司衙門前,故鎮名為司門前。

司門前鎮人才輩出,是遠近聞名的“全國文明鄉鎮“,是著名的“魏源故里”——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魏源的故鄉,集”全國文明鄉鎮“、“省級文明鄉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安全生產示範鄉鎮”多個榮譽稱號於一鎮,是隆回名副其實的“明星鎮”。轄區內有魏源故居、魏源溫泉、魏源湖等文化、自然、休閑旅遊景點,是邵陽聞名遐邇的歷史文化古鎮。

新時期的司門前正以穩健的步伐科學發展,深入實施“工業大發展、城鎮大變樣、農業大提質、旅遊大突破、社會大和諧”發展戰略,搶抓機遇、順勢而上,為建設“富裕的經濟強鎮、精緻的旅遊重鎮、秀美的山水名鎮、宜居的和諧新鎮”而奮力拚搏,開啟全鎮加速崛起新征程。

歷史沿革


封建王朝時期

司門前俗稱隆回,舊時隆回政治文化中心在司門前,故司門前,真隆回也。此言並非矯揉造作之談,而是有其廣為流傳的歷史淵源。
自有歷史記載的唐、虞、夏、商、周代之前,就有一位名叫壽福爺爺的禪師,為了尋找佛地來到瞭望雲山。初來時,認為這裡風景優雅,放眼一望,就可見遠遠的西南武岡雲山,即命名為望雲山,欲定居于山頂,曰頂山堂。有一次,從馬鞍界下山,經大橋邊去寶慶,有一條活龍跟在他的後面,半途中,壽福爺爺發現了,就不讓它去,立即用手杖猛打一棍,便把活龍打回了頭。其龍長大的身軀就橫卧在望雲山後,龍頭伸向了金潭的金板鏟龍門,鎖住了活龍,並把這塊很寬的丘陵地帶命名“龍回”。還封賜說:“任憑天下旱,此處一半收,任憑天下亂,此處永無憂。”本來,壽福爺爺打算長期在山頂修道,但糧食都要從十多里以外的山下擔上來,比較艱難。於是施法術將屋前高低不平的山地推平,開出水田種糧。一天晚上,忽降暴雨,洪水愈漲愈高,蛟龍出洞,龍乘水勢翻騰,有吞滅住房之勢,有些和尚害怕被洪水沖走,立即打鼓敲鐘,洪水很快消退了,水田就沒有開成,只留下了一塊大坪,後人取名為“野翁坪”,成為古迹。後來壽福爺爺在山頂一打望,上看下看,前看后看,左看右看,覺得這裡不是四面八方,而只有三面六方了,認為不是自己坐禪修身之地,於是捲起行李就走,當地人們留也留不住,於是派一腳夫護送,朝廣西金洲方向走去,離開望雲山後,壽福爺爺回首戀望山頂,正是四面八方的寶山聖地,但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忘記了自己背面的一方。知道自己沒有福緣在此修練真仙,只好“出了五台不入五台”,再度尋找名山。為了回報隆回,送到中途,壽福爺爺就打髮腳夫返程,並給了一個紙包包,一再叮囑其一定要回到龍回地段才打開看,轉身時,腳夫夜宿龍潭,他不顧壽福爺爺的囑咐,迫不及待地想看看壽福爺爺的厚禮,便打開一看,見是一包糞便,心想無用,就丟在龍潭的田裡,頓覺香氣撲鼻,遠近可聞。腳夫後悔不已,把紙留下,龍潭地方的土地非常肥沃,種田不要下肥料。腳夫回到一都,才把報紙扔在金潭,只見滿目金光,后從金山至石橋鋪、司門前、金潭一帶遍地是黃金。這就是壽福爺爺的大恩大德,造福龍潭龍回。
壽福爺爺到底是哪個朝代,無可考證。
不知過了多少年代,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當上了皇帝,欲求長生不老,故派人到全國的名山聖地四處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重臣盧生便來到瞭望雲山尋找仙藥未獲而隱居此山。據說後來盧生採食了仙草(其實是斷腸草)而登仙界。地方人們就在山上建起寺廟,號稱“盧公真仙”,求晴則晴,求雨則雨,威靈顯應,至今香煙不斷,朝拜不止.追溯歷史,在周朝以前,這裡為古荊州之地,春秋戰國時為楚地。到了公元前219年以後的秦朝,此地為長沙郡管轄,公元前206年以後的漢朝,為零陵郡昭陵管轄;到公元220年後的三國及至晉朝,為昭陵郡昭陵縣所轄,直至公元581年以後歷經隋、唐、宋、元、明、清等六朝,均為寶慶府邵陽縣所轄,其中於明朝洪武五年即公元1372年,在此建立了“隆回巡檢司”,簡稱“隆回司”,司下設都,都下面設團,如一都中的趙、劉、龍、魏稱四團,現羊古坳的中團即沿用古名。所謂“隆回八都”,就此應運而生。由於司衙門立於此地,所以以“司門前”為地名。
有這樣幾句民謠:一都管根線,二都管把扇,三都管條壠,四都管個片,五都管個圍圍轉……。“八都”的管轄範圍是:一都所轄司門前、金潭、石橋鋪、孫家龍及小沙江等地;二都轄黃金井、土橋、高洲、胃溪龍等地;三都轄羊古坳、韓家鋪、匡家鋪、田家壠、蔡家壠、江家壠等地;四都轄鳥樹下、水打鋪、千古坳、十里山等地;五都蘇家洞、大水田、桐木溪、西山、大東山、馬坪、桐木橋南部、碧山、曾家坳東南部、澄水、銅盆江等地;六都轄六都寨、丁山、荷田、梅塘、九龍山、長鄄、茅鋪北部等地;七都轄岩口、蘇塘、馬頭山、添壁大部、茅鋪東部、塘市、灘頭、周旺西北部等地;八都雨山北部、長扶、高田北部、雙江橋、石門中部和北部、桃花坪中部和北部等地。按經濟特點,有這樣一段口頭禪:“一都咯屋,二都咯谷,三都咯雜糧,四都咯豬,五都咯排樹,六都咯布,七都八都壇灌出”。清代道光十二年開始,司門前就有“隆中鎮”之稱。
因此,“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北路隆回一都司門前”的稱謂沿襲了五百多年的歷史。司門前一直都處於邵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具有“魏家段的頂子〈官帽〉司門前的票子〈經濟活躍〉孫家壠的架子,石橋鋪的棍子”之謂。

解放前

公元1911年民國創建后,縣以下設區,司門前先後為“邵陽縣第三十一區”和“邵陽縣第九區”的行政體制,到民國中後期建立鄉保甲體制,隆回司分割為“八鄉一鎮”,即隆回鄉駐地司門前,所轄十三個保,包括小沙江、茅坳、龍坪、麻塘山等四個保;隆中鄉駐地土橋,轄十二個保;隆治鄉駐地水打鋪,轄十二個保;中和鄉駐地朝陽鋪,轄二十個保;西勝地鄉駐地荷香橋,轄十三個保;果勝鄉駐地灘頭,轄十九個保;禮數鄉駐地周旺鋪,轄十二個保;保和鄉駐地雨山鋪,轄十二個保;桃洪鎮轄八個保。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隆回八鄉一鎮組織請願建縣,於1947年1月31日,國民黨中央行政院批准設置隆回縣。縣治設六都寨劉氏宗祠、李萼為第一任縣長。從此,隆回鄉改為興隆鄉。鄉公所仍設在原巡檢司衙門內,約駐一個排的兵力。衙門口上連接一條合面街,史稱“大街上”,左側有岳飛廟、警察局、田糧、稅務、鹽政等單位;右側有一條合面街,史稱“財官田街”,司門前進口處有一條合面街,史稱“石子坳街”。三街形成品字,經濟活躍,生意興隆。成為寶慶北路的商賈通衢。

新中國成立

1949年冬,隆回解放后,於1950年在司門前建立了隆回縣第三區人民政府,首任區委書記王潤民,區長華蘭序。轄原一都、二都、三都和小沙江等地。司門前仍然是隆回縣北面地區的中心,在這裡領導和指揮了減租減息,清匪反霸和土地改革等運動。
1949年解放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司門前,人才輩出,新秀崛起,先後有數千人投入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可謂黨政軍工學,東西南北中,遍及全國,各顯才華。其中副廳級以上的領導幹部有魏先來、魏惠生、龍達實、鄭昌文等;副處級以上的領導幹部有魏松岳、羅承虎、李敦水、鄒建湘、鄒功美、鄒百成、袁育才、劉文成、陳慈英、歐陽拔、歐陽燦、歐陽春曙、歐陽春瑞、歐陽鵬、歐陽詔、歐陽早春、歐陽國庭、歐陽征橋、歐陽勝成、歐陽范水、區陽超美、歐陽日光等;其中備受家鄉父老稱道的有邵陽市委機關黨委書記袁育才,積極爭取國家扶貧款修好家鄉吉山村的公路;隆回縣常務副縣長劉文成,爭取扶貧資金,修好家鄉白芽山的公路。還有中國科學院科學家歐陽俊文,曾多次出國講學。此外,有司門前供銷社營業員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赤腳醫生廖世清,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二十周年觀禮,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親切接見,《人民日報》還刊登了《掏盡紅心為人民》的長篇通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世界播出了他的先進事迹,一時名噪全國,譽滿中華。有歐陽松業,六十年代初參加大慶油田會戰,被評為青年突擊手,獲全國獎章;有歐陽征助,榮獲全國師生書畫比賽一等獎奪金杯。至於教授、副教授、博士、碩士、高級工程師、總工程師一類的人才,為數甚多,其中海外學子和定居異國都也為數不少。他們不愧為司門前的皎皎者,為古老的家鄉不斷增添光彩。
司門前古鎮舊貌變新顏,布局合理,規劃有序的城區,寬廣的街道,整齊的市容,優美的環境。日臻完善的配套工程,是古鎮煥發出青春活力。尤其令人可喜的有一條初具規模的旅遊線,把名山名水、名人名景、名泉名樹串若珍珠:如魏源湖——石山灣圍田工程——魏光燾故居——獅子山——魏家段田壠(飛機場遺址)——魏源故居——天馬寺——魏源溫泉——丫鬢山七仙姑親生兒子董獲隱居地——千年仙桃樹——石橋鋪千年古杏——五通明代石祠——竹山院仿明代建築物歐陽宗祠——大茅坪古楠木樹——土嶺界天險古道——神奇的子聖廟——直通小沙江瑤族避暑山等等。若把金潭龍門七層高塔、石龍廟、藤王閣、金星觀和革命英雄紀念碑及烈士事迹陳列館重新修復,再現古鎮風貌,增加景點,把司門前著力打造成為隆回縣境內獨一無二、名振湘楚的旅遊重鎮。
盛世華年,古鎮司門前,踵先哲前賢,躍馬揚鞭,追趕時代步伐,一往無前,看宏圖美景,富貴神仙。

21世紀

新世紀的司門前以其悠久的歷史文化、人才輩出的人文環境、豐富的旅遊資源、日益加快的小城鎮建設、便利的交通環境,吸引了越來越多投資者和旅客的目光。在全鎮人民的熱情奮鬥下,成功創建”全國文明鄉鎮“榮譽稱號,集湖南“省級文明鄉鎮”、“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和“省級安全生產示範鄉鎮”三個省級榮譽稱號於一鎮,成為隆回名副其實的“明星鎮”。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旅遊產業的發展。“文武二魏”的名氣越來越大。司門前鎮黨委、政府緊抓機遇,開發利用歷史文化遺產,加大宣傳推介力度,適時打出“兩魏”品牌,積極實施“旅遊活鎮、工業興鎮”戰略,以推進全鎮經濟社會和農村的和諧發展。目前,魏源品牌的旅遊業迅速崛起,魏源湖、魏源故居、魏源溫泉等旅遊景點,集自然、歷史文化、休閑三種不同類型的旅遊於一體,既可獨成魏源故里精品一日游,又可成隆回旅遊多日游的重頭戲。通過招商引資已投入2200餘萬元的魏源溫泉自開業以來,該鎮旅遊人數成倍增長,並有力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積澱著厚重歷史的司門前古鎮,正沐浴著科學發展的春風,在魏源思想的指引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譜寫著魏源故鄉人敢為人先的奮進之歌!

自然資源


境內資源豐富,蘊藏著金、鉛、鋅、磷、錳等多種礦產和溫泉資源。盛產稻穀和薏仁。這裡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人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近代著名思想家、史學家魏源、清代兩江總督、南洋大臣魏光燾等均誕生於此地,魏源故居、魏光燾故居分別定為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朝洪武五年隆回巡檢司在司門前設立,“司門前”名即由此而得。

行政區劃


41個村(居)委會,41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9877人(2017)。
轄興隆村中山村木公田村雙龍村豐年村仁里村
竹山村畲溪村大茅坪村眾善村五通村寶豐村
永明村興明村紅光村金山村新莊村砂坪村
寶山村竹山院村風雲亭村禾梨坪村孫家壠村樂豐村
玉林村漿溪壠村芙塘村吉山村碰塘村富石廟村
石陽橋村金潭村合理村石豐村東山垠村石山灣村
白芽山村學堂灣村眾樂村楊柳田村黃花村

人口


2021年7月14日,隆回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司門前鎮人口數為45475人。

經濟


第一產業

司門前鎮風景
司門前鎮風景
雨量充沛,灌溉方便,土質肥沃,發展農業條件較好。解放前,糧食畝產400斤左右。解放后,進一步開展農田水利建設,修建小(一)型水庫4座,小(二)型水庫10座,蓄水770多萬立方米,灌溉高岸旱田。壠田開渠排水,降低地下水位。生產條件不斷改善,科學種田水平不斷提高,促使農業生產遂年發展。1980年全區糧食總產量達到42876萬斤,畝產828斤,比解放前提高1倍多,向國家交售糧食6634萬斤。牲豬飼養55185頭,交售國家11372頭。經濟作物以苡米為主,石橋鋪、大水田公社年產苡米38萬餘斤,支援外貿出口。茶葉、柑桔亦發展較快。全區已植茶4650多畝,載柑桔1700多畝,1980年產茶葉1258擔,柑桔1897擔。
森林資源比較豐富,是縣內重要杉木林基地和木材產區。全區31萬多畝林地,其中解放后營造的達15.6多畝。石橋鋪公社老鴉窩生產隊,堅持年年造林達3770多畝,人平18畝以上。該社禾茅凼林場,海拔1100多米,由於科學育林,十來年的杉樹已開始採伐。遠眺雪峰山,層巒疊翠,鬱鬱蔥蔥,令人心曠神怡。全區木材蓄積量已達11.6萬立方米,年採伐1700立方米:楠竹年伐2萬餘根,間年產土紙5000餘擔。
全鎮共有耕地29886畝,其中水田23870畝,聞名遐邇的一都段就是全縣四大田壠之最。農產品以稻穀為主,農副產品有玉米、紅薯、小麥、苡米、茶葉、柑桔、板栗、藥材及生豬、牛羊、鮮魚等。林地面積16萬畝,多為杉、松、楠竹輔以經濟林,木材蓄積量為36萬立方,全鎮有禾茅凼、農管、屏風界、捧掌山等四大林場,鬱鬱蔥蔥、風景如畫。

第二產業

民營企業不斷發展。主要以營林、採礦、茶葉加工、鞭炮製作、建築施工為主。特別是採金隊挺進大西部,南往緬甸、北往蒙古等鄰國淘金。建築是這裡的傳統工藝,其歷史悠久,工藝精湛,很有實力。勞務輸出盛行,經濟活躍。鎮內有司門前、石橋鋪、金潭、孫家隴四個集市,商賈如雲。
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超過8億元,全社會工業總產值突破6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

文化


司門前號稱“文明古鎮、禮儀之鄉”,在興辦文化教育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道光十二年即公元1832年金潭魏綱帙創為了第一所書院——隆中書院;道光二十二年即公元1842年魏源出版了《海國圖志》;公元1910年隆中鎮第一高小在這裡創辦(即隆回八中所在地);1918年羅卓雲在石橋鋪桐樹坪自己家裡他創辦了一所“平民學校”;1923年司門前的歐陽秋曝創辦了第一所“隆中義學”。同時,各姓的族校、私塾,燦若繁星,遍及各地。充分說明我們的祖輩及眾多的仁人志士尊師重教,斥資興學,崇尚科學,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人為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做出了奉獻。特別是解放后,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教育事業更加彭勃發展,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多數可升高中,高考年年喜訊頻傳的動人場面,使廣大民眾的文化素質得到了全面提高。
司門前確是地靈人傑之鄉,古人遺跡猶存,天地為證。明朝嘉靖年間,石橋鋪神醫歐陽文鳳詔喧進京,三次入宮,治癒皇太后頑疾,封爵不受,帝賜龍袍、朝珠、珍寶,返鄉修建石祠,至今其祠尚存,約有500年左右的古迹;清代金潭著名思想家、文學家魏源著有《海國圖志》,名揚全世界;清代金潭魏光濤(魏午庄)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清末石橋鋪國子監大學生劉綱領,密承漢口譚石屏的派令回鄉聚眾300餘人,在管竹庵舉起反清大旗,辛亥革命追個人為烈士;金潭魏光濤三子魏肇文與黃興留學日本,成為至交,后同時投入反清鬥爭,被孫中山聘為元帥府參議,並隨孫中山南下廣州,參與反表運動;又為晚清著名書法家,解放前夕,又參與程潛的湖南和平解放運動,石橋鋪羅卓雲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春保送到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親聆毛澤東講課,成為中共邵陽地區的“開山祖”;司門前歐陽秋曝,是大革命時期的寶慶縣第一任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長;石橋鋪歐陽欽,是中共寶慶特區委員;歐陽明英,是中共邵陽縣第九區委書記;孫家壠孫良工與毛澤東同窗,成為良師益友,后曾留學日本,曾任復旦暨南、華西、四川等大學教授,先後發表著作10餘部及撰寫進步文章數百篇,解放后被聘為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編《毛澤東語言辭典》;金潭魏巍曾任川西兵團副司令,1955年由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後任中國軍事博物館館長;司門前鄒鵬奇,曾任國民黨台北軍區司令授中將銜後為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參議員,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后隨蔣介石去台灣,成為隆回縣重點統戰對象之一;還有司門前歐陽泰剛、魏家段魏雲、孫家壠孫澤英等解放前任過縣長。

歷史文化

過石門,經荷香橋、上石龍、六都寨、水庫、兵官山、七江、羊牯坳,一路風光無限,便到了雪峰山麓腹地的司門前,司門前山脈奇特,鍾靈毓秀,此地西北高山聳立,東南丘崗起伏,中間為一平川,間或丘陵點綴其間如同明珠。一條金水河聚瀘溪、吉水、蝦溪三條小河遍布沙金,貫穿司門前貫穿南北直入資江。這裡風景旖旎,如詩如畫,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自古便是神仙所封福地,道是:“任從天下亂,此地無憂;任從天下旱,此地也有一半收。”
其間,一條一通雲南、貴州,下連寶慶、長沙的石板石道,讓這裡的石子坳、才官田、黃花、石橋鋪四條老街熱鬧非凡,腳夫、騾馬等絡繹不絕。酒樓遍布,商賈匯聚,賢人云集,名人軼事層出不窮。這條古道賜予了山鎮古代的文明,活躍的經濟,先進的技術。大量的古建築沿途而建,從羅紅街的綢緞到東山市的土紙,從觀音閣的戲院到興隆街的煙館,從石橋鋪的印染業到土嶺界的茶亭……都留下了歷史勝跡。
司門前鎮風景
司門前鎮風景
雪峰山脈主峰蘇寶頂北延至桐木溪隆起為白馬山,再北延至肖家壠、牛家店為紅岩山,又分兩支:東南一支經禾梨界、白毛界至屏峰界、龐家山、由龐家一支往東北延伸到白芽山、棒掌山延至譚家寨及至金潭水口,往東一支至土嶺界經落家洞延至丫吉山,東麓伸向珀塘、李子坳,連接突起的望雲山,再由西南一小支經杉樹坳延至東山印至金潭水口,兩支山脈在此隔河相接,司門前就處在兩支山脈環抱之中,沅江支流巫水、漵水、夷望溪,資水西源及其支流平溪、辰溪等均出自山地兩側。
傳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當上了皇帝,欲求長生不老,故派人到全國的名山聖地四處尋找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重臣盧生便來到了司門前望雲山尋找仙藥未獲而隱居此山。據說後來盧生採食了仙草(其實是斷腸草)而登仙界。地方上的人們就在山上建起寺廟,號稱“盧公真仙”,求晴則晴,求雨則雨,威靈顯應,至今香煙不斷,朝拜不止.追溯歷史。
登望雲山極目四望,可見滿目金光,從金山至石橋鋪、司門前、金潭一帶遍地是黃金。在望雲山頂環目,不是四面八方,而只有三面六方,而下的山來回首戀望山頂,卻又正是四面八方。此真寶山聖地也!
明洪武五年,隆回巡檢司就設於此處,清朝沿設,轄隆回八都,司門前為一都。巡檢司衙門的地方,稱為司門前。由於司衙門立於此地,所以以“司門前”為地名。有這樣幾句民謠:一都管根線,二都管把扇,三都管條壠,四都管個片,五都管個圍圍轉。。。。。
從石橋鋪以下的河道及兩岸農田,遍地是黃金。司門前地區海拔最千米,最低為數百米,風景優美,氣候宜人,物華天寶,林茂糧豐。特產寶慶豬血丸子、司門前豆腐丸子、司門前柴火臘肉,美味無窮。而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據鄉土志書記載:“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香飄千里。。。。。
古鎮如一幅古色古香的畫,讓人嚮往,逗人留連……那條遍布沙金貫穿司門前南北的金水河,卻像銀龍飛舞,金藤結瓜,哺育了不知多少名臣顯宦,文武英傑。
此地民風純樸,金水河綠水長流,流來了富饒,流來了美麗,流來了大自然的造化和神奇,流來了歷史和現代的豐富多彩,它讓民風淳樸的司門前,讓梅山文化和隆中山歌的發祥地,變成了一處難尋的旅遊勝地。不僅如此,在這各有特色,相互連接的司門前旅遊線上,還有金潭二十四景,興隆八景點綴其間;還有萬鳥齊集的神奇“打鳥坳”名震天下;還有如詩如畫的魏源湖風光賞心悅目;還有集休閑、療養等於一體的魏源溫泉令人留連忘返……
此地有魏源湖——石山灣圍田工程——魏光燾故居——獅子山——魏家段田壠(飛機場遺址)——魏源故居——天馬寺——魏源溫泉——丫鬢山七仙姑親生兒子董獲隱居地——千年仙桃樹——石橋鋪千年古杏——五通明代石祠——竹山院仿明代建築物歐陽宗祠——大茅坪古楠木樹——土嶺界天險古道——神奇的子聖廟——直通小沙江瑤族避暑山等等名勝。而司門前的金潭,這塊鍾靈毓秀的風水寶地,自古以來,竟有二十四景。它們的名字是:石壁山、金灘、筆架山、田螺山、文昌閣、東山印、象嘴山、龍溪沖、艮槽、金梘、荷葉塘、桃都觀、樟樹店、花塢沖、沙洲上、韓家寨、潭灣里、石龍廟、麻績橋、道士沖、觀音閣、朱泥壩、青葉樹、碧峰。
魏源房嗣魏澧南,乃前清碩儒,撰有《金潭風光》詩七律四首,當地家喻戶曉。四首詩竟將二十四景,一一描入筆端,巧嵌詩中,通篇潔麗逼真,清新無比,且神韻瀟灑,渾然天成,江山勝跡,錦繡詩文,可謂相得益彰,相映生輝了!
金潭風景不止於此。二十四景之間,曾有各式祠堂十一座,忠臣廟一座,觀音閣一座,七層寶塔一座,貞節牌坊三座,化字爐兩個,石桅子兩對,石牌頭兩處。遙想當年,方圓數里之內,靈山秀水之間,竟點綴著這許多極富民族色彩的建築,那風光千里難尋!金水河,自北而南,逶迤而來,貫穿全境,一年四季,綠水長流,澆灌著阡陌田疇,河上風景極致處,建有麻績橋等7座石橋,是為“金水七橋”,它們構思精巧,造型各異,把一方靈山秀水點綴得愈見絕妙。
“打鳥坳”,更見神奇。它位於境內之鳳形山屏風界。這裡地處海拔千米的湘西雪峰山東麓,兩山對峙,峽谷修長。相傳幾十萬年之前,乃是一片大海,原是海鳥的家鄉。地殼運動之後,鳥類思鄉之情,於今不改,一年四季來此地朝鳳,猶以穀雨節前後為盛,天南海北的候鳥,不遠萬里,仍然飄洋過海,飛返故里,這些鳥少則數萬,多則幾十萬、上百萬隻,品種不下數百種,均翔集於此,低空盤旋,或吱吱細語,或放聲歌唱,向故地問好,向鳳形山致意,持續一周左右,方才離去。年年如此,蔚為奇觀。
向西望去,便是那著名的雪峰山,此山位於沅江與資水之間,資水下游在此成直角轉折切過雪峰山,形成新化至煙溪間的峽谷,位於默陽與澗口之間的主峰蘇寶頂,海拔1934米。山間嶺壑交替起伏,為著名的速生、優質、高產杉木重要杉木林區,另有華南栲、紫楠、銀木荷等植物生長。三尖杉、泡花楠、香果樹、銀木荷、紅豆杉、金葉白蘭、鵝掌楸、亮葉水青岡、五針松、長苞鐵杉、銀杏、雲山鍾萼木、雲山椴、雲山白蘭、銀杉等若干特有種和古稀珍貴樹種。林麝、毛冠鹿、水鹿、華南虎、金錢豹及紅腹錦雞、黃腹角雉、金雞、相思鳥等珍禽異獸常棲息其間。
經臨此處,直如一幅寫意山水畫卷,如詩如歌,讓人如夢如痴如醉。

社會


基礎建設

鎮內交通便捷,每天有數十輛客車通往縣城,並有數台至懷化、邵東、新化、廣州、深圳、珠海的班車。特別是貫通全鎮南北,長39公里的魏源公路的建成,將帶動全鎮旅遊開發和經濟的騰飛。電力、通訊和電視廣播事業的設施齊全。文化、教育、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原司門前鎮衛生院已晉陞為隆回縣第二人民醫院,成為整個隆回北地區最為知名的醫院。城鎮建設
司門前鎮城鎮建設步伐加快,街道星羅棋布。魏源街、中山街、向陽街、溫泉路、步行街等主要幹道寬敞整潔。魏源故里文化小區的建設,新增城鎮面積4公頃,新增城鎮居民2000人。而司門前中心市場、一都御園等商品房的建設,又帶來了城鎮人口的增加,城鎮活力倍增。

軍事要地

自古以來,司門前還是軍事要地,其地理位置正處寶慶城、新化城、漵浦城(均距司門前120華里)等三縣城的中心地段,歷為兵家爭奪之地,此處山勢險峻,隘口要塞,可攻可防,可進可退,天布羅網,地布暗防。順治十四年,明將高啟龍率部駐紮於此。光緒三十二年即公元1907年,湖南巡撫曾委派一個營的兵力駐司門前鎮壓石橋鋪劉綱領造反。
1935年,12月紅二軍團約人與紅六軍團約人在司門前會師,然後,分四路向南轉移。每到一地,打富濟貧,除暴安良。
公元1944年年春,國民黨軍軍長李天霞駐司門前,桃花坪、六都寨等地,阻止日本侵略軍西進。其中118師師長戴瑛屯兵建抗日臨時指揮部駐司門前魏家段修築臨時飛機場,與芷江機場連為一體,一個星期完工,起降飛機三次,日寇過境石橋鋪在土嶺界遭到迎頭痛擊。抗日戰爭時期,邵陽縣政府曾遷司門前瑞木第一辦公,邵陽師範曾遷竹山院歐陽宗祠教學。南京三民中學遷到石山灣老屋裡。1987年10月,中國人民武警部隊黃金指揮部五一五團三連進駐石橋鋪大茅坪.
司門前洵為革命老區,“志氣壯山河,敢為天下先”“不為頭顱存,不為金錢生”,他們中有:中共邵陽地委早期創始人羅卓雲,年第一個到長沙受訓加入共產黨,年春第一個到武昌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聆聽毛澤東講課;寶慶農民協會執行委員長歐陽秋曝,以及寶慶特區委員歐陽欽、邵陽第九區區委書記歐陽明英等等,都是司門前人。第一個平民學校,每一個共產黨基層支部,第一個鄉農民協會,第一個區農民協會,第一個中共隆回區委,第一個革命根據地,都是分別在司門前、石橋鋪兩地建立的。這些革命先輩,他們無私無畏,他們在邵陽地區的古道上勞碌奔波,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呼起群眾,他們不怕砍頭,不怕流血犧牲,奮不顧身,帶頭革命,領導革命,最終一個又一個統統的死在國民黨反動派的屠刀下,壯烈犧牲。只有革命的付出,沒有勝利的享受。司門前的人們永遠懷念,無限敬仰。司門前為他們永垂不朽與青山並立,與日月同存。建議當政者建立英烈陳列館和紀念碑,以昭功德,以勵後人。

旅遊


司門前鎮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源故居,國家級森林公園魏源湖,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光燾故居,國家3A景區——魏源溫泉度假村,還有天然的候鳥棲息地、省級候鳥自然保護區——屏風界打鳥坳。司門前鎮以其豐厚的人文底蘊和旅遊資源,成為隆回乃至邵陽最具旅遊價值的古鎮之一,也因此被評為湖南省十八個“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位於湖南邵陽隆回縣司門前鎮學堂灣沙洲上,距司門前鎮3公里,距隆回縣城60公里,總佔地面積約2300平方米。
魏源故居
魏源故居
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史學家和文學家。魏源故居198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定為湖南省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6年11月,魏源故居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魏源溫泉

魏源溫泉度假村位於湖南隆回縣司門前鎮,這裡是著名的“新瀟湘八景”之一“湘西魏源故居風景區”的中心地區。距離長沙約280公里,距離上瑞高速隆回出口60公里,上昆高鐵新化南站35公里。魏源溫泉以富含硒等43種礦物質而聞名遐邇。
魏源溫泉度假村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魏源故居隆回司門前鎮月台山上,距隆回縣城高速公路出口55公里。總投資5800餘萬元。這裡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青山翠綠、碧水繞環,自然資源豐富,人文底蘊深厚,溫泉水溫42.5℃,水中含有大量的硒、硫、硅酸鹽、鋅43種對人體有益礦物微量元素,是罕見的特種醫療溫泉,魏源溫泉度假村座落在風景秀麗的魏源故居隆回司門前鎮月台山上。
魏源溫泉
魏源溫泉
度假村周邊人文自然景觀豐富而深厚。生態氧吧魏源湖,近代傑出思想家魏源的故居;清代著名愛國名將,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魏光燾的故居,譽為“百鳥朝鳳”奇觀的“屏風界”。神秘的花瑤古寨如星羅棋布,美不勝收。

代表人物


司門前在古代是寶慶西路,上通雲、貴、川,下通兩湖兩廣和南北二京的通衢要塞,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山鍾水秀,人傑地靈。自清代以來,鎮內出現了一批批優秀人物,這裡著重介紹文武“二魏”和其他幾個著名歷史人物。
魏源小傳
魏源,名遠達,字默深,號良圖,晚年法名承貫,清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司門前鎮)人。清乾隆五十九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1794年4月23日)出生。嘉慶二十五年(1820),攜母親、妻子遷居江蘇寶山父親魏邦魯任所。道光十五年(1835)在揚州新城抄關門內倉巷購宅基建絜園定居。7歲從塾師劉之綱、魏輔邦讀學史,苦讀至深夜,母熄燈令卧,他伺母熟寐,復以被遮光默讀。嘉慶七年(1802)應縣童子試。縣令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出對;“杯中含太極”;魏源摸懷中二麥餅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
十二年,赴縣城參加縣學入學考試,名列前三名,與何上咸、石昌化世稱三神童。十八年秋,中癸酉科湖南拔貢89名之一。次年春與好友鄧顯鶴上京城求學。到京后,一面教授幼童。以舌耕自力;一面刻苦自學,孜孜以求,切磋琢磨。其間,為探討《大學》古本,他足不出戶五十餘天。湯相國金釗疑其生病,前往看望,魏源垢面出迎,鬢髮如篷。相國慨然嘆曰:“吾子勤學罕見,乃深造至此。”二十二年離京回長沙教書。二十三年應友姚興潔邀,赴辰州參與編纂《屯防志》和《鳳凰廳志》,並撰《湖南按察使贈巡撫傅鼎傳》。道光二年(1822),中順天鄉試舉人第二名。五年,受江蘇布政使賀長齡之聘,輯《皇朝經世文編》120卷;撰《籌漕篇》、〈籌鹺篇〉和〈湖廣水利論〉等,后又助江蘇巡撫陶澍辦漕運、水利諸事。道光六年(1826),入京會試,劉逢祿分閱試卷,力薦龔自珍、魏源二卷不售,作〈兩生行〉哀之。其中稱魏源為“無雙國士長沙子,孕育漢魏真經神,尤精選理礫鮑謝,暗中劍氣騰龍鱗”。對魏源才學非常賞識,預言“且看明日走馬填城闉”。
九年,再次會試,又不中,捐內閣中書舍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投入兩江總督謙幕府,參與浙東抗英戰役,並在前線審俘虜。后見清廷和戰不定。投降派昏庸誤國,憤而辭歸,潛心著述。二十二年《南京條約》簽訂時,他完成《聖武記》一書。后又將林則徐主持翻譯的西方史地資料《四洲志》和歷代史志等編成《海國圖志》50卷,後幾經修訂、增補,到咸豐二年(1982)成書100卷。該書對強國禦侮、匡正時弊、振興國脈等經國大事,有深入探索。他提出:“以夷攻夷”、“以夷款夷”和“師以長技以制夷”等論點,主張學習西方技術,製造戰艦、火器,以及選兵、練兵、養兵的方法,改革中國軍隊,還提出“以甲兵止甲兵”的主張;他告誡人們在“英吉利蠶食東南”之時,勿忘“鄂(俄)羅斯并吞西北”之野心;提倡創辦民用工業,允許私人設立廠局,自行創造與銷售輪船、器械等,使國家富強;主張革新,要求“去偽、去飾、去畏難、去養癰、去營窟”,並在《默觚》中抒發“變古愈盡,便民愈甚”和“及之而後知,履之而後艱”的思想。對清王朝長期固步自封的閉關政策和媚外求和的投降路線予以犀利的批判。
道光二十四年(1844),六應會試,中禮部會試第十九名,以試卷潦草罰停殿試一年。二十五年,補行殿試,中乙巳恩科三甲九十三名進士,以知州分發江蘇敘用,初為揚州府東台知縣。二十六年農曆四月,母逝,離官居憂。
道光二十九年(1849)農曆六月,奉檄權知揚州府興化縣。到任三天,湖水猛漲,威脅堤坊。他親赴各壩組織抗洪,指揮七縣農民挑土護堤。隨著風雨加劇,高郵河堤將決,他俯倒在河堤上痛哭,願以身換取民命及下河十多萬畝即將登場的稻穀;鞋子被巨浪捲走,雙眼赤腫如桃,見者列不感泣。十萬兵民奮力搶險,終於保住壩堤。當人們用門板將56歲的魏源從河堤上抬下來時,前來勉慰他的兩江總督陸建瀛禁不住和淚嘆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豈不信然”。士民送他“淮揚保障”大匾。這年興化水稻豐收,農民稱為“魏公稻”。嗣後,他發動人們趁冬季枯水之時,疏通河道,將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築避風島,栽上樹木,作為過往船隻停泊避風之所。沿河堤植柳,興修水利,擴建書院,改建乳房(育嬰堂)。為解決啟壩問題,他深入調查,訪得原有運河西堤舊基,議請重建。得到撥款批准后,親自總催運河西堤工程。竣工后,議定每年處暑后,新谷登場,與農家無礙時,方可啟壩放水,並奏准為令,勒石壩首,為永久例規。人們為感念他的恩德,聯名捐資,為他立生祠。
道光三十年(1850),奉陸建瀛檄,升鹽運海州分司通判,協助陸進行鹽票改革。時南墁缺產,課稅不足,魏源以淮北為點。“督各場官嚴稽掃曬,杜偷漏,訪獲巨梟塘私三十餘萬,北產大盛,收逾額,以二十餘萬大引(每引200公斤)濟淮南。南課賴充,而北課又倍,因籌銀二十餘萬生息,為高(郵)寶(慶)運河堤歲修之用”,受到道光帝頒旨嘉獎。
咸豐元年(1851),援高郵知州,公餘整理著述,三年完成(元史新編)。咸豐三年三月十五日(4月22日)被督辦江北防剿的楊以增挾私報復,以“遲誤文報”為由,奏謐革職。十一月復職,他以年邁六旬,遭遇坎坷,世亂多故,辭歸。
咸豐四年(1854),魏源與全家避兵僑居興化(因舊居契園先年二月毀於炮火)。自歸不與人事,惟手訂生平著述。七年農曆三月初一(1857年3月26日),卒於杭州東園憎舍,享年63年,葬杭州南屏方家峪。去逝后,興化人民將他與北宋名官范仲淹同祀,香火不絕。
魏源著述甚豐,除〈聖武記〉、〈海國圖志〉、〈默觚〉、〈元史新編〉外,還有〈凈土四經〉、〈古微堂詩文集〉、〈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曾子發微〉、〈子思子發微〉、〈高子學譜〉、〈孝經集傳〉、〈孔子年表〉、〈孟子年表〉、〈小學古經〉、〈大學發微〉、〈兩漢古文家法考〉、〈論學文選〉、,明代兵食二政錄》、《春秋繁露注》、《老子》、《墨子》、《孫子》、《吳子》等若干卷,並協助賀長齡編輯《皇朝經世文編》。
魏光燾小傳
魏光燾,字光邴,號午庄,晚年自號湖山老人,清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金潭鄉)人。道光十七年(1837)農曆十月三十日出生,系魏源族孫。
小時喪父,家貧。咸豐六年(1856),母命棄學從戌,由堂兄魏瀛介紹投江西曾國荃部,幫辦營務。九年至同治六年,隨部在江西吉安、廣西平樂、浙江金華、福建漳州及廣東等府、縣鎮壓太平天國軍,因屢立戰功,由從九品官曆升縣丞、知縣、知州、知府,並賞戴藍翎,花翎,獲“揚勇巴圖魯”稱號。七年(1868),調赴陝甘鎮壓回民起義軍,賞加二品頂戴,換“西林巴圖魯”稱號,光緒七年(1881)二月升甘肅按察使。十年,改調新疆布政使。次年二月,賞加頭品頂戴。
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統率多次戰敗。魏奉詔與陳湜、李光久等統帶所部前往東北抗擊日軍。秋,率部三千北上,九月開赴山海關,取道錦州,進遼東,扼牛庄駐紮,行軍數月,賓士萬餘里。各勇喘息未定,倭寇糾集精悍二萬餘眾偷襲牛庄,他督兵抵禦,曾“三易坐騎”,奮勇指揮。因援兵不至,寡不敵眾,陷入圍困之中,血戰竟日,方由西城突圍,僅以身免。
光緒二十一年(1895),署江西布政使,旋署雲南巡撫。秋,改調陝甘巡撫。時渭南、華州、華陰、長安、涇陽各處水患連年,民苦災重。他率民卒,興水利,開管道,以消積潦;積義谷,以備荒款;疏鹽路以裕稅課;建文武各學堂以植人材;還令防軍在驛道兩旁植樹造林千餘里,修建橋樑數十座。
光緒二十五年冬,署陝甘總督。次年冬,署雲貴總督。二十八年冬,移督兩江兼南洋大臣。赴任后,整頓鹽政,創辦新軍,設警察局,水雷局,修炮台,制炮船,整理水師學堂固江防;平米價備荒歉;外交上則爭回上海縣屬黃埔江口疏通河道的自辦權。三十年秋,調任閩浙總督。次年春,鐵良南下閱兵,奏劾昏庸無能,奉旨開缺,隨後回到寶慶。
宣統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發,朝廷授魏兩廣總督,他以年邁為由,辭不赴任。
民國5年(1916)3月15日卒於寶慶城東郊湖山別墅,終年80歲。
孫俍工小傳
孫俍工,字光策,號僚光,清光緒十九年農曆十二月十三日月1894年1月19日)出生於邵陽縣北孫家壠(今隆回司門前鎮孫家壠村)。
宣統三年(1911),孫俍工去長沙求學,先入省邵陽中學,翌年轉入武昌旅鄂湖南中學。
民國5年(1916)年,俍工考入北京高師國文部,學習文學。“五四”運動中,他當選為高師學生代表,參加火燒趙家樓的戰鬥。並與同學創辦《平民教育》和《工學雜誌》,發表很多文章和詩詞,歌頌“五四”運動。
民國9年,大學畢業后,在福建漳州第二師範任教。為《民國日報》副刊《覺悟》、《星期評論》撰稿。后回長沙一師任教,發表《瘋人》、《看禾》、《看出殯》、《醫院裡的故事》、《隔絕的世界》等20餘篇作品,編輯出版《海的渴慕者》和《生命的傷痕》兩個集子。
民國11年(1922),離長沙赴南京,任中國公學中學部及東大附中國文教員,著手編著《國文教科書》及《作文講義》。
民國13年冬,自費留學日本,進東京上智大學研究德國文學。繼續從事編著,開始翻譯。先後譯著《世界文學家列傳》、《文藝辭典》、《東方美術史》、《中國古代文藝論史》、《中國文學概論講話》等。
民國18年春,入上海復旦大學任中文系教授,兼任江灣勞動大學教授,主授《中國小說史》、《勞動文藝》等課程。次年八月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兼暨南大學教育學院講師,吳淞中國公學教授。在此期間,出版《文藝鑒賞論》、《唐代的勞動文藝》,還寫有一些詩和戲劇,在刊物上發表。
民國20年秋,再赴日本深造,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因“九一八”事變發生,於當年10月回國。21年3月,入南京國立編輯館,任人文組專職編輯。兩年後辭職,專事著述。出版了《文學概論》、《詩的原理》、《中華詞選》、《中華詩選》、《中華學術思想文選》、《中華戲曲選》、《中國經學史》(譯著)《中國文學通論》,還創作了《續一個青年的夢》、《世界的污點》、《血彈》、《索羅夫》、《火花》、《復仇》、《審判》等劇本,在《文藝月刊》、《前途》、《慧星》等雜誌上發表,以表達他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慨和對抗日將士的歌頌。
民國25年1月入川,任成都華西大學文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后,他受聘為中央軍校成都分校政治主任教官。29年任中央監察院參事,兼任湘輝學院及四川教育學院教授,開始編著《抗日史料叢書》,因著述中充滿愛國主義激情,33年被革職,依舊從事教學和著述。
1949年重慶解放后,繼續在四川教育學院任教。1950年回長沙,任湖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翌年3月,任湖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籌委會委員。是年冬,投入湖南土地改革運動,在零陵柘塘鄉工作了85天。回長后,寫有散文《我的熱血在不斷地流》,傾訴了他對封建制度的憤恨和對共產黨的熱愛。
1953年,任湖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1956年被聘為中國科學語言研究所研究員。主編《毛主席語言辭典》。他還寫了《嶽麓詩草》百餘首,“五四”運動敘事長詩《黎明前奏曲》,但未出版。
1962年3月2日,因心臟病逝世。
歐陽秋曝,字熙,名蔚園。清光緒十八年農曆九月二十九日月1892年11月18日)出生於邵陽縣司門前(今隆回縣司門前鎮芙蓉塘村)。民國2年,入省立一中求學,畢業后回鄉任第一國民不學教員。民國6年應賀民范之聘,在岳陽縣政府任科員。“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后,毅然辭職回鄉,從事國民教育,以喚起民眾,先後任第一國民小學和第二高小校長,隆中鎮教育會長。並賣田20畝創辦秋曝學校和秋曝平民夜校。在任期間,向同行約法三章:“廢孔子牌位,廢奴化教育,行師生平等。民國13年,任寶慶縣督學,與同鄉彭鍾澤、羅卓雲等組織三民主義研究會,學習孫中山提出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張。后在縣立五台山小學組織學生王璇、趙錦、匡安順等以辦半工半續補習班和作社會調查為掩護,在小江湖一帶做農民協會的籌備工作。在他的發動組織下,寶慶縣第一個農民協會——五台山農民協會成立。民國15年春,經羅卓雲、向暄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了掩護革命身份,同年6月,國民黨寶慶縣黨部成立,他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任黨部農民部長。10月,寶慶縣農民協會成立,任執行委員長。民國16年2月15日,以執行委員長的名義頒發《寶慶縣農民協會布告》,號召各地農民將為富不仁者抓起來,戴高帽游團,廢高利貸,禁煙賭,辦學校,開倉均谷,破除封建迷信和陳規舊俗。根據省農民協會的《懲治土豪劣紳暫行規定》和《懲治貪官污吏暫行規定》,成立審判土豪劣紳特別法庭,他與劉初葆分別擔任正、副庭長,將東鄉大土匪李南陔押來縣農會,審訊后,當眾槍決。同年3月5日,《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秋曝為首舉辦軍事訓練班,成立縣農民自衛隊。“馬日事變”發生后,匪首陳光中從安化直犯寶慶,襲擊縣農民自衛隊和駐軍一個營,並大肆追捕中共地下黨員和青年團員。歐陽秋曝遵照省執委應變決策,於民國17年(1928)1月與北路隆回十六區農民協會糾察隊長劉繼堂潛赴江西蓮花縣。4月抵達,以“治跌打損傷、無名腫毒”為掩護,訪尋工農紅軍,經王順和、吳鼎盛介紹加入方誌敏部隊,擔任文書繕寫。民國18年9月,部隊開到江西紅樹與南凱交界處,被國民黨軍包圍,他與劉繼堂同時被捕入獄。19年2月,當地黨組織以他倆從事行醫為由,營救出獄。4月秘密返回老家后,奔漵浦縣龍潭鎮木兜口歐陽永學家,化名歐陽蔚園,繼續開展革命活動,在龍潭鳥竹山、雙江口及漵浦城外的白竹坡,以教書為名,聯絡星散同志,研究鬥爭策略,發動農民成立白竹坡農會。縣督學馬駿以他“平日言行多共產思想”上告漵浦縣剿共司令部緝捕。他聞訊,從白竹坡出走。民國20年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在新化游家灣客棧不幸被捕,端陽節清晨,英勇就義於邵陽城,反動派將他的頭顱懸掛東關橋(青龍橋)示眾,人民群眾當夜暗地將身首縫合,將遺體送回家鄉葬在司門前高沖鳳形山。
歐陽民英,字舜田,清光緒三十一年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1906年1月12日)出生於邵陽縣北一都石橋鋪竹山院(今隆回縣司門前真竹山院村)。高小畢業后,從事教書生涯。農民運動興起時,他正在滬溪小學任校長。在羅卓雲、歐陽秋曝的啟發和誘導下,帶領學生下鄉宣傳革命,發動農民加入農會。民國16年4月經羅卓雲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桐木坪、司門前、茅坳等組織農民協會、婦女聯合會,開展燒菩薩、剪長發、放裹足、抓土豪劣紳戴高帽游團等革命活動。“馬日事變”后,繼續以教書為掩護,領導群眾開展革命活動。當地土豪劣紳派打手數十人,圍攻學校,赴跑學生,他急派親妹歐陽寶蘭赴邵陽縣找農民協會委員長歐陽秋曝彙報情況,得到指示后,與同志密商,成立農民暴動團,被選為總指揮,謀划奪取團防局槍支,回應年關暴動。民國17年元月17日,“鏟共義勇隊”槍兵百餘人,包圍桐木坪,他與弟歐陽卓冒彈雨轉移到山上,敵人將其父打傷,並抓走歐陽寶蘭,時有叛徒暗地搜集地下黨情況,準備去邵陽請賞,他派人將其處死,奪回地下黨員名單和各種材料。從此,敵人派暗殺隊四處搜捕,懸賞大洋四十元。他只好外出避難,臨行時,他提筆在牆上寫道:“南山有鳥,北山張羅,鳥自高飛,羅將奈何。”與弟奔赴廣西靈川縣伯父歐陽楚凡家棲身。一個月後,他潛回桐木坪,隱身於岩洞中,與羅卓雲秘密聯繫,繼續策劃暴動。民國17年秋,羅卓雲被捕犧牲。他決心為戰友報仇,加緊進行革命活動。民國20年4月,他在虎形山與地下黨員奉鴻等商量暴動時,被小沙江“鏟共義勇隊”逮捕。7月25日,被慘殺於邵陽城。
魏肇文,字選廷,一字武伯,號桂安,邵陽縣金潭(今隆回縣司門前)人,魏光燾第三子,清光緒十年農曆閏五月二十八日(1884年7月19日)生於甘肅蘭州。幼年隨父讀書。光緒二十八年(1902)留學日本東京成城陸軍學校學習。后與黃興等湘籍留日學生在東京組織湖南編譯社,出版《遊學譯編》,宣傳反清革命,並參與抗俄義勇隊活動。回國后,肄業於北京計學館。曾主辦《開智報》兼《醒報》編輯。宣統三年(1911),回湘組織同盟會,被選為寶慶同盟會會長。民國元年(1912)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被推為寶慶國民黨支部長。2年春,被選為第一屆國會眾議院議員,曾參與反袁護國運動。失敗后,逃亡日本研究法政。5年,袁世凱死後回國,被孫中山聘為大元帥府參議,隨孫南下廣州,參與護法運動。13年在北京創辦《今報》,反對曹錕,主張孫中山入京主政。后居上海,以賣字為生。民國21年1月28日,日軍大舉進犯上海,駐上海第十九路軍奮起抵抗,而蔣介石不加支持,引起上海各界不滿。魏被選為代表之一,兩次赴京勸說張學良聲討蔣介石和收回東北失地。37年,程潛任湖南省主席,他曾去長沙,參與湖南解放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魏肇文從小隨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學魏碑,在李的輔導下,盡得魏碑精髓,而又能以己意出之,特別對鄭文公碑的臨寫,更有其獨到之處。李瑞清曾對魏光燾說:“令郎書法已取我之所長而超出我甚遠。”魏光燾見魏肇文書寫的《正氣歌》后,頻頻點頭,遂以玉硯一方為賜。他直划隸書亦很擅長,草書比魏碑造詣更深。論者說他的草書寓雋秀於蒼勁,已匯曾素之所長。20年代末期,譚延闓、林森、居正等人署名在長沙《民國日報》上刊登啟事,推崇他的書法。他晚年留邵陽的手跡很多,蔡氏宗祠門上的“蔡公祠”、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上的“浩氣長存”,以及邵陽市許多大小的魏楷端書,由一家碑貼店出版印行。1955年,卒於邵陽市,終年71歲。
歐陽方,1966年出生,司門前鎮大茅坪村人。1978年在石橋鋪中學讀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84年11月1日應徵入伍,歷任戰士、班長、文書。1987年7月在部隊加入中國共產黨。1988年7月考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大學新聞系,1990年8月畢業後分配到海軍飛行學院(遼寧省錦西市)政治部宣傳科,負責新聞報道工作。1991年7月被任命為正排職幹部。他立場堅定,服役態度端正,遵守紀律、服從指揮;他干一行愛一行,對新聞報道工作非常熱愛,先後在各類報刊、雜誌、電台發表稿件和作品上百篇,被《人民海軍報》、《解放軍報》聘為特約報道員。曾兩次榮立三等功,多次受嘉獎。1991年10月9日,歐陽方從錦西前往北京執行任務。在列車上,4個歹徒(黑龍江人)對一湖北姑娘耍流氓並實施搶劫。見此情景,他義憤填膺、挺身而上,厲聲制止歹徒的犯罪行為。歹徒惱羞成怒,手持尖刀撲向歐陽方。面對窮凶極惡的歹徒,他毫無懼色,英勇搏鬥。但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時年25歲。1992年,部隊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孫建,1929年生,司門前鎮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冶金專家。曾任包鋼、二冶總工程師,包頭市土木建築學會理事,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化協會會員,全國高聳構築物技術學會和築爐技術學會會員。一生從事煙囪、水塔和冷卻塔等土建工程和工業爐施工,為包鋼、包頭市和西北地區的建設做出了貢獻。曾三次主持修訂國標《煙囪工程施工及驗收規範》,並為冶金部、建設部負責管理規範和技術諮詢工作。撰寫了《冶金建築》、《工業建築》等幾十篇論文,參與編輯出版《工業煙囪施工》、《3600噸水塔的設計與施工》、《煙囪工手冊》等書。獲國家民委、勞動人事部、中國科協和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多次獎勵。
鄒邦基,1935年生,司門前鎮人。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曾任中國土壤學會第六屆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和土壤——植物營養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會第三屆常務理事、第四屆榮譽理事、《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編委。是中國科學院瀋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研究員,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生導師。從事40餘年科研,主攻土壤微量元素與植物營養。研究成果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及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等10餘項獎勵。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主編或參加編寫著作6部,譯著1部,發表論文80餘篇,譯文及科普小品數十篇。傳略被輯入《當代中國科學家與發明家大辭典》、《世界名人錄》、《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辭書。
鄒鵬奇,號嵐峰,1909年生,司門前鎮人。1926年入伍當兵,1928年考入黃埔軍校。歷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長沙會戰後奉命戍守湘北,與日軍作戰5年,逼敵退出常德。1944年6月在草尾赤山戰敗被俘,寧死不屈,最後破械脫逃。晚年在七律憶當年被俘心境中言道:“命運由天作主張,從來生死不商量,顏公斷舌張公齒,刀劍交加死不降”。1945年,湘西會戰後晉陞茶陵師管區少將副司令,後任九十二師師長。1948年,升任九十九軍中將軍長,聯勤總部總隊長。1949年去台灣,任八十七軍軍長、第一、第二軍團副司令、金門防衛副司令、“國防部”預訓司令、“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戰略顧問等職。20世紀80年代后,捐資8萬餘元資助家鄉興辦公益事業。
魏寅,名煥升,1924年2月生,司門前鎮金潭村人。1949年畢業於國立湖南大學,任過中學校長、電大教師。是中國楹聯學會名譽理事、湖南省楹聯學會理事。一生著作頗豐,新詩《井下礦工之歌》被中國作協收入《1958年詩選》。發表經濟論文多篇,東南亞華文報刊曾有轉載。出版的《魏源傳略》及《魏源楹聯輯注》等書,是海內外研究魏源學術思想的主要文獻。一生喜好楹聯,有大量作品散見於全國報刊雜誌,部分被收入《中國名聯辭典》,在歷次全國性徵聯活動中多次獲獎,出版有《名勝題聯存稿》及與人合著的《名聯鑒賞辭典》、《湖南名勝楹聯》、《三家名聯選》等。1994年,被中國楹聯學會授予“聯壇十老”榮譽稱號。傳略入編《中國對聯大辭典》、《中國當代文藝名人辭典》、《當代對聯藝術家辭典》及《中國詩詞家名錄》等多種辭書。
魏先來,1930年生,司門前鎮中心村人。1949年10月投身革命,參加了隆回的剿匪反霸和土改工作。1951年起,任隆回縣三區區長、中共區委書記。1954年起,歷任中共隆回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委委員、縣委常委兼組織部部長。1958年起任中共隆回縣委副書記、縣長、縣委書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1969年起,歷任中共漣源地委副書記兼漣源縣委書記、漣源地區革委會主任,中共婁底地委副書記、婁底行署常務副專員。1977年任中共漣源縣委書記時,該縣被評為全國農業學大寨先進縣,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表彰。1990年任婁底地區政協聯工委主任、中共黨組書記。曾兩次當選為湖南省黨代表,兩屆省人大代表,三次赴京參加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
魏華政,1938年生,司門前鎮人。1957年入伍,在一二七師任戰士、文書、營部書記、師政治部保衛幹事、連副指導員、指導員、團政治處股長、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副政委、團政委、師政治部主任、師政委等職。1988年參加對越自衛反擊作戰。在部隊期間曾多次立功受獎。1992年後,歷任中共婁底地委委員兼組織部長、地委副書記。轉業到地方工作后,認真探索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曾是中共湖南省委《學習導報》編委,並在省級報刊發表文章50多篇。《實事求是——領導行為的唯一準則》、《機關黨組織和黨員目標管理》等論文,由《中國開拓者論文精粹》、《中國黨政企事業幹部論文集》收錄。
魏道善,1943年生,司門前鎮人。1956年當中醫學徒,1979年被選拔為中醫師安排到隆回縣中醫院工作,1994年被評為副主任醫師。歷任縣中醫院骨傷科主任、邵陽市脊椎傷病研究中心主任。是世界中醫骨傷科聯合會會員、《世界傳統醫學》雜誌特約編輯、中華臨床醫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傳統醫學會委員、中國特色醫學研究會委員、中國活血化瘀學會常務理事、中華名醫協會理事。創造脊椎傷病四位一體三維彈性牽引法,為脊椎傷病的治療、護理、康復開闢了新途徑。取得5項國家專利,其中脊椎骨折治療器為湖南省中醫成果推廣項目。研製成功田七治血液等6種醫院Ⅱ類製劑方葯。主持省科委立項的脊椎多功能治療牽引床科研項目。在國家、省級刊物上發表論文37篇,其中多篇獲得獎勵。
魏榮爵,筆名集韻,1916年生,司門前鎮人。1937年南京金陵大學畢業,任重慶南天中學物理教員,金陵大學理學院講師。1945年赴美留學,在芝加哥大學攻聲學,獲物理博士學位。回國後任研究員。1951年,應聘南京大學物理教授、系主任,創聲學專業及研究所,1954年後,任聲學研究所所長。曾是中國聲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科院院士、美國聲學會會士。歷年應美國、德國等國家邀請,在30所歐美大學講學,被美國Losalams國家實驗室等聘為顧問,加州大學聘為客座教授。發表物理、聲學論文百餘篇,《水霧中聲傳播》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非傳播孤子》獲國家教委一等獎。
陽志奇,男,漢族,隆回縣司門前鎮蝦溪村人。1969年10月出生,1992年6月參加工作,1991年3月入黨,大學文化,現任新寧縣委常委、新寧縣紀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