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裂頭蚴病

皮下裂頭蚴病

裂頭蚴為曼氏迭宮絛蟲中絛期的幼蟲,裂頭蚴病是裂頭蚴寄生於人體引起的一種慢性寄生蟲病。曼氏迭宮絛蟲的成蟲、裂頭蚴均寄生於人體,但裂頭蚴對人體的危險遠較成蟲為大。本病多見於東南亞、東亞,非洲、歐洲、澳洲及美洲亦有報道。在我國,感染裂頭蚴病的病例則主要分佈於廣東、吉林、福建、四川、廣西、湖南等地,以10~30歲感染率最高,男性感染率高於女性。曼氏裂頭蚴病為動物源性人獸共患病,在貓科和犬科等食肉動物,蛙、蛇等兩棲、爬行動物間循環傳播。患者常因用蛙肉敷眼或食生蛙、蛇肉而感染。全球裂頭蚴病病例屬散發,未呈地方性流行。皮下裂頭蚴病所致基本病理變化是蟲體在組織內移行形成的匐行性管道(穴道)和蟲體分泌物與排泄物或蟲體死亡后裂解產物所引起的嗜酸性炎性肉芽腫病變。皮下裂頭蚴病多表現為移動性皮下包塊,圓形、柱狀或條索狀,直徑0.5~5.0厘米,多為1個,也有多個,常形成遊走性皮下結節。皮下裂頭蚴病最主要的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手術取出蟲體。裂頭蚴病還可侵犯其他重要臟器,易引起相關臟器的疾病,如侵犯眼部引起視力減退;侵犯腦部引起癲癇等。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傳染病科、普通外科

病因


● 皮下裂頭蚴病主要是由易感人群接觸或食用被曼氏裂頭蚴感染的動物及肉製品所致。
● 傳染源
● ● 曼氏裂頭蚴病的傳染源主要是蛙。也可見於豬、貓、果子狸、刺蝟、雞、鴨及家雀等。
● 傳播途徑
● ● 裂頭蚴有較長的壽命,在人體組織生存可達12年。裂頭蚴病主要由裂頭蚴直接從傷口侵入或誤食裂頭蚴而致,常見3種方式:
● ● 飲用被原尾蚴感染的水蚤污染的水;
● ● 進食未煮熟的含有裂頭蚴的蛇、蛙、鳥肉、豬肉,裂頭蚴穿過腸壁進入腹腔,然後移行至全身其他部位;
● ● 用感染裂頭蚴的生蛙肉、蛙皮貼敷於傷口、眼睛,幼蟲從傷口進入皮膚、黏膜。
● 易感人群
● ●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少年(10~30歲)及壯年(30~50歲)多見,男女無差別。各民族均有感染。

癥狀


● 在流行區有吃生蛙、生蛇肉史,飲用生水,或用蛙肉、蛙皮外敷傷口、眼部,出現遊走性皮下結節或腫塊,即要考慮本病的可能,結節活檢找到蟲體即可確診。

檢查


● 皮下裂頭蚴病的診斷主要依據活體組織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可能還會應用到其他的輔助檢查方法。
● 活體組織病理學
● ● 活體組織檢查發現白色帶狀蟲體是確診的主要依據。
● 影像學檢查
● ● CT和MRI檢查可以應用在不宜取活體標本的臟器的檢查,如內臟、腦部等。
● 其他
● ● 免疫學檢查可作為輔助診斷方法,皮內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均可獲較滿意結果,可以幫助鑒別診斷。

診斷


● 皮下裂頭蚴病的診斷主要依靠流行病學資料、臨床表現以及相關檢查結果等。
● 流行病學資料
● ● 蛇肉、蛙肉敷貼傷口。
● ● 食半生不熟或生蛙、蛇肉或其他動物的生肉史。
● ● 食生蛇膽史。
● ● 飲生水或游泳時誤吞湖、塘水。
● 臨床表現
● ● 裂頭蚴可寄生於人體骨以外的任何器官,臨床表現與裂頭蚴的移行、寄生部位有關;常見的部位是眼部、口腔頜面部、四肢、軀幹及內臟。皮下裂頭蚴病常見,主要表現為條索狀或不規則的皮下結節或腫塊,圓或橢圓形、黃豆大至核桃大,多見於胸壁、腹壁、腰背、四肢、外陰等處。
● 相關檢查結果
● ● 活體組織檢查發現白色帶狀蟲體。
● ● 皮內試驗、間接熒光抗體試驗等陽性。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皮下包塊等癥狀,容易與皮下裂頭蚴病混淆,這些疾病有乳腺炎、乳腺癌、軟組織瘤、脂肪瘤、血管瘤、神經纖維瘤、結核瘤和眼蜂窩織炎等。此外,還應與移行性顎口線蟲病、皮膚並殖吸蟲病及非移行性囊蟲病、棘球蚴病和皮下惡絲蟲病相鑒別。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表現,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活體組織病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好鑒別診斷。

治療


● 裂頭蚴病最主要的治療手段為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
● ● 手術切除病灶取蟲是裂頭蚴病主要的治療方法,可防止移行至其他臟器。
● 藥物治療
● ● 對於不適宜手術治療者可口服驅蟲葯治療,如吡喹酮。

危害


● 皮下移行包塊影響外貌、美觀。
● 合併有感染時,可有間歇性或持續性疼痛或觸痛,影響生活和工作。
● 可移行至其他臟器,並可能引起嚴重的全身性併發症,如失明、耳聾、癲癇等。

預后


● 將蟲體完全取出便可治癒本病。預后較好。

預防


● 不用生蛙肉或生蛇肉敷貼傷口。
● 不飲用生水,不食用生或半生的蛙、蛇、鳥、豬及其他動物肉類。
● 對於自己飼養的雞、鴨、豬等科學衛生喂飼管理。
● 避免購買沒有檢驗檢疫合格標誌的生肉及肉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