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8條詞條名為汪洋的結果 展開

汪洋

抗日英雄

汪洋(1913-1942),台前人,1913年生於夾河鄉顧庄村。原名汪之政,又名汪波,字誠齊,號洪波。1942年6月犧牲,時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委兼泰山地委書記。

人物生平


汪洋,6歲入本村私塾讀書,12歲轉入鄭三里高小。1931年考入山東省立濟南鄉村師範,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課餘悉心閱讀魯迅、李大釗、高爾基等人著作,始受革命思想熏陶,成為濟南鄉師學生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同年,他帶領濟南學生代表團赴南京請願,要求國民黨政府接受共產黨團結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張。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東北軍共同抗日,受黨派遣赴西安在東北軍中擔任政治指導員,對戰士進行抗日救亡教育。西安事變后回到延安。1937年春,又受黨的派遣到山東創建抗日根據地,組織魯中南抗日獨立營。1938年率部北上,和山東省抗日縱隊第四支隊會合,編為四大隊獨立團,任團長。1940年9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整編后,任山縱四旅政委。1940年底任魯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政委兼泰山地委書記。1942年6月,日偽八千餘人偷襲泰山根據地,在突圍轉移中英勇犧牲。

主要事迹


1935年休學回東阿縣立高小執教,不久領導全縣240名教員進行增資罷教鬥爭,被縣府革職。此後,轉入地下革命活動,奔波於濟南與北平之間。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1936年2月,汪洋加入中國共產黨,受黨的派遣赴西安東北軍學兵隊,組建並領導學兵隊抗日民族先鋒隊,任政治指導員。他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教唱救亡歌曲,激發東北軍將士愛國熱忱和民族自尊心,對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西安事變”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
“西安事變”后,汪洋和谷牧一起離開東北軍去延安。1937年“七·七事變”,導致全面抗戰。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汪洋受命到東北軍將領于學忠部做統一工作,后受黨派遣返回山東組建抗日武裝。汪抵魯南后,深入莒縣、沂蒙、臨沂等地發動群眾,迅速組建了500人的抗日武裝隊伍,后因缺少武器裝備,又處國共合作期間,被國民黨部隊以“統戰”名義強編吞併。他不灰心,深人到國民黨山東第三專員公署轄區做兵變工作。利用部隊內部的共產黨員和抗日先進分子拉出一營,挺進沂蒙山區,收繳土匪、地主武器,發動貧苦農民參軍,樹起魯南抗日獨一營大旗,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魯南第一支抗日武裝。獨立營不斷襲擊日偽據點,擴充抗日力量,日軍曾對其多次合圍夾擊。汪洋為保存革命力量,率部北上與中共山東省委領導的徂徠山起義軍會師,編入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獨立團,洋任團長。后游擊隊改編,汪洋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三團團長兼政治委員。
1938年4月,國民黨秦啟榮部對日妥協,破壞抗戰,殺害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三支隊400餘人,造成“博山慘案”。為打擊國民黨投降派的反共氣焰,汪洋率部夜襲萊蕪城,給秦啟榮部以沉重打擊。後轉戰滕縣,殲滅漢奸申從周的地主武裝,威震魯南。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汪洋故居照片資料
1939年,汪洋任山東縱隊第四支隊政治部主任。1941年第四支隊改編為第四旅,汪洋任政委。百團大戰開始后,汪洋率部在博山、萊蕪一帶連續出擊,作戰月余,共歷大小戰鬥20餘次,斃傷日偽軍760人,俘500人,獲長短槍500餘支。1942年3月,山東抗日根據地執行“軍隊地方化”方針,山東縱隊第四旅與泰山軍分區合編為魯中軍區第一分區,汪洋任政治委員兼中共泰山區地方委員會書記。是年抗戰進入最艱苦階段,日軍調動重兵,對泰山根據地進行毀滅性掃蕩,萊北村莊被燒光,方圓百里,碉堡林立,圍牆深溝密布。面對險惡形勢,汪洋一身維繫全局,指揮軍民英勇抗擊日偽軍,穩住了泰山抗日根據地。
1942年10月,泰山軍分區司令員廖榮標率主力部隊挺進淄河流域,擴建抗日根據地。留汪洋和專員趙篤生在博山縣西部劉白楊村培訓縣、區領導幹部。敵人乘機調動6000名日、偽軍,分六路偷襲泰山抗日根據地,於lO月17日拂曉前形成包圍圈。汪洋率地委、專署、軍分區機關及教導隊、警衛連共300餘人組織突圍,向東北博山方向猛衝,以期與軍分區主力部隊匯合。至萊(蕪)章(丘)公路時,發現有敵埋伏,遂沿路南撤,行四五里,遇萊蕪北上之敵,汪洋指揮部隊轉而北突,行10餘里至茶葉口村又遇章丘之敵重兵南下,激戰半小時未能突圍,遂向東轉移,奔向吉山。行至吉山西嶺,發現四面均有日軍,迫退河灘,又被敵包圍。時彈藥已盡,戰士與敵白刃肉搏,有的與敵奪槍手心被刺刀豁開,有的拉響手榴彈與敵同歸於盡。最後,汪洋銷毀文件,壯烈殉國,時年29歲。

人物紀念


汪洋犧牲后,泰山區黨政軍民召開萬人追悼大會。《泰山時報》發表社論,沉痛悼念。泰山地區軍民懷著巨大悲痛,將汪洋遺體葬於萊蕪縣吉山釣魚台。1945年8月萊蕪縣民主政府將釣魚台改建為汪洋台,台上建有汪洋亭,亭中樹烈士碑一座。碑上刻有山東省黨、政、軍領導舒同、廖榮標、李念林等人的題詞。l953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將汪洋烈士遺骨遷至濟南英雄山烈士陵園,移葬時,當地4000餘群眾自動護送靈車l5公里。
泰山區人民政府為紀念汪洋,教育後代,把當地學校、醫院分別命名為“汪洋小學”、“汪洋中學”、“汪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