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論

吸收論

吸收論(Absorption Approach)又稱支出分析法,在現代國際經濟學中被用於分析國際收支調節,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工作者亞歷山大在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的基礎上於1952年提出的。

簡介


吸收論從凱恩斯的國民收入方程式入手,著重考察總收入與總支出對國際收支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國際收支調節的相應政策主張。

內涵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國民收入與國民支出的關係可以表示如下:國民收入(Y)=國民支出(E)
封閉經濟條件下:
國民支出(E)=消費(C)+投資(I)
開放經濟條件下,則:
國民支出(E)=消費(C)+投資(I)+出口(X)-進口(M)
移動等式兩邊,得:
X-M=Y-(C+I)
設國內吸收A=C+I,國際收支差額為B=X-M,則有:
B=Y-A
令A為國內自發性吸收,a為邊際吸收傾向,則有:
A=A+aY
進一步可以得到:
B=(1-a)Y-A
則根據吸收論可知,國際收支的差額取決於總收入的高低、邊際吸收傾向的大小以及國內自發性吸收的高低。由於國內自發性吸收比較難以調整,因此吸收論主張的國際收支調節路徑是改變總收入與邊際吸收傾向,即實施支出轉換政策與支出增減政策,用支出增減政策來調節總收入,用支出轉換政策來改變邊際吸收傾向,從而改變總吸收,最終達到總收入和總吸收相等,實現國際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