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對象化

非對象化

無法用一般的定義方法加以定義的,詞語的所指是在情境中隨時變化的,通常是指某種相對的關係而非絕對的內容,這種詞語的含義超出既有的語言體系含有的意義,是一種全新的認知方式、全新的認知視角,這種詞語以及這種看待世界的方式稱為為非對象化語言,可以說非對象化語言單獨構成含義。

目錄

正文


非對象化是已經出現,但又還未完全成為一個存在者,存在者即一個可以歸類到現成語言系統的分類體系中的個體,非對象化的“對象”是處在一個情境中將成未成(某個存在者)的動態過程中,具體情境中做為非對象化的對象是做為一種勢態,蘊含著一種即將展開的勢能,如陰陽實際上是指在一個變化的情境之中一對互相對立、互相依存的範疇,隨著陰陽的相互轉化,陰陽的所指也在隨時發生變化,陽陽各自的勢能也在變化。
可以將(語言)含義分成幾種:
第一種詞語是已經存在於字典之上,多年來大家約定俗稱的詞語及詞語對應的含義,這種詞語及其含義是跨越時空的,與使用環境無關,這種可稱之為 對象化語言。
第二種詞語是跟使用情境相關,在情境中變化的含義、價值。這種含義、價值判斷不是在時空之外、在經驗之前就確立的。如孔子的倫理思想並不是西方形而上學那種的不顧使用情境,不管過去、未來,在使用之前就已經參透,而是植根於親子倫理,在具體情境中做出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