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鎛的結果 展開

張鎛

建築師

張鎛(1911.4~1999.7.1),男,中國著名建築師,一級工程師。祖籍山東省無棣縣車鎮鄉段家村。

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慶、廣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宮進行大量古建築測繪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教授。1951年3月從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1995年退休,聘為院顧問總建築師。在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的熏陶指導下,張鎛先生逐漸成為基泰的技術支柱,出色的完成了100餘項大中型設計任務,如先農壇體育場、香港荃灣電影院等。

他主持設計了人民大會堂、北京飯店、民族飯店、友誼飯店、民族文化宮等建築。張鎛先生一生主持、指導了二百餘項重大工程,數量之多,造詣之深,世界少有。

他長期擔任北京市建築設計師,曾是全國第四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大常委,曾兼任清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班導師,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技術顧問、首都建築藝術委員會顧問,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系顧問。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911年4月12日,張鎛出身於山東無棣舊官僚家庭,父親曾任兩廣總督,他出生在風光旖旎的南粵名城廣州。由於戰亂,童年的他跟隨父母輾轉於日本、天津、上海等地,並在兵荒馬亂的年頭讀完了中學。十九歲時,他考取了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系。“九·一八”事變后,他又轉學於國立南京中央大學,並獲建築學學士學位。張鎛認為,他在自己選取的建築設計之路上是很順很順的。早年,他受業於建築大師梁思成門下,畢業后又長期在另一位建築大師楊廷寶身邊工作,這使他業務上突飛猛進。他先後在香港基泰公司的津、平、滬、寧的事務所任建築師,曾在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兼職教授,曾參與了北平先農壇體育場、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所、上海興誠銀行大樓、成都四川大學、九龍美麗華大酒店、香港半山高級公寓等建築的設計,並於1941年~1944年承辦了當年北平市中軸線文物的測繪工作。
1930年,慕名我國第一代建築師梁思成教授,考取了由其任教的東北大學,如魚得水,學業優秀。1934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后在北平、天津、南京、重慶、廣州等地和香港基泰工程司從事建築設計工作。
1934年,大學畢業后,張鎛來到了當時中國最著名的建築師事務所基泰工程司工作。他在這裡得到了著名建築師楊廷寶的悉心指教。張鎛搞了多項工程設計,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最令他難忘的,是在他任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兼職教授時,帶領20多名大學生為北平中軸線作了詳細的測繪。其中故宮三大殿尤為精彩,全部工作繪成大張圖紙360幅,比例為1/100~1/50~1/20,作品現收藏在國家文物局。1990年張鎛特地將自己請北京大北照相館翻制的全套玻璃底版,贈交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保留。這是一筆難以估價的寶貴歷史檔案。
1941~1944年,曾在北京故宮進行大量古建築測繪工作。1940~1946年兼任天津工商學院建築系教授。1951年3月從香港回京,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1995年退休,被聘為院顧問總建築師。
1951年3月26日,張總由香港回到北京。在不長的時間內,完成了天橋劇場、新僑飯店、友誼醫院、亞洲學生療養院等眾多建築的設計。友誼賓館可說是張鎛此時期的代表作,那富有民族風格韻味的設計方案,不僅他自己尤為鍾愛,至今也為建築界引為風範。友誼賓館的設計,使年僅43歲的他享譽國內外。他的恩師、我國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對此十分讚賞,高興地說該設計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1953年,他被任命為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總工程師,擔當首都建設的重任。在不長的時間內,他就完成了天橋劇場、新僑飯店、友誼賓館等眾多建築的設計任務。友誼賓館是張鎛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直到今天其設計風格還被建築界奉為經典。友誼賓館的設計,使時年僅43歲的張鎛享譽國內外。外國建築權威評論說“北京友誼賓館是公認的中國50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風格的成功嘗試”,還將張鎛列為中國現代16位著名建築師的榜首。
1990年,山東省無棣縣重建千年唐塔----海豐塔,張鎛先生不顧年近80歲高齡和帶病之軀,義無反顧的踏上了他日夜思念的故鄉,不計任何報酬,精心設計了海豐塔圖紙。這座千年古塔已成為無棣的特色建築之一。
1999年7月1日,張鎛先生在北京市同仁醫院病故。這位享譽中國的建築大師懷著一顆拳拳赤子心,把自己的骨灰安放在自己的老家----無棣縣車鎮鄉段家村。

社會任職


張鎛
張鎛
他長期擔任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曾是全國第四屆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大常委,曾兼任清華大學建築系研究生班導師,北京市人民政府專業技術顧問、首都建築藝術委員會顧問,北京工業大學建築系顧問。

主要成就


早年,在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的熏陶指導下,張鎛先生逐漸成為基泰工程司的技術支柱,出色的完成了100餘項大中型設計任務,如先農壇體育場、香港荃灣電影院等。
張鎛一生主持規劃、設計、參與指導了200餘項重大工程,數量之多,造詣之深,世界少有。在1993年8月至1994年6月由首都建築藝術委員會組織的“群眾喜愛的具有民族風格的新建築”評選中,由張鎛設計的民族文化宮榮列第一名、人民大會堂位居第二,這足以反映出一代大師的功力。作品:和民族文化宮,北京民族飯店、以及北京飯店、友誼賓館、釣魚台國賓館、北京西郊軍委大樓、亞非學生療養院、友誼醫院、天橋劇場、自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的總設計總建築師

人物評價


作品
作品
張鎛先生一生主持、指導了二百餘項重大工程,數量之多,造詣之深,世界少有。
國外權威的建築史冊亦稱:“北京友誼賓館是公認的中國五十年代最早的新民族風格的成功嘗試”,並把張鎛列於中國現代16位著名建築師的榜首。
他的悄然離去,震驚了建築界。他那重責任、創精品,為建築事業鞠躬盡瘁的大家學者風範,正如國家設計大師、馬國馨院士總括的“一代大師乘鶴去,留念記在人間”。
張鎛的建築生涯近70載。他作為國內當代第一位自己出傳記的建築師,是用設計實踐及偉大精神鋪就了歷史。

後世紀念


張鎛紀念像
張鎛紀念像
無棣縣縣委、縣政府於2002年建立了張鎛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向社會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