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冬山河風景區內,創立於1991年1月16日,中心佔地總面積約24公頃,台灣傳統藝術中心規劃包含入口處、停車場區、行政中心區、住宿區、演藝廳區、工藝坊區、產業景觀區等各具特色的區域。

歷史起源


1990年間,當時擔任宜蘭縣長的游錫坤就已開始籌設“東北民俗技藝園計劃”,並於1996年間正式提升為“台灣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經過7年籌備,終於在2003年10月正式開幕,希望能把整個台灣的傳統藝術在此好好保存,甚至希望以此為基地,讓傳統藝術好好的留在生活當中,傾力推動傳統藝術的維護與研究及推展保存、傳習、展演及推廣等工作,為帶動民間藝術的再生、發展與創新,傳統藝術的保存維繫、關心與重視,永續保存民間生活藝術之美。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園區之建築景觀傳統樸實,配合現代化之功能與視覺美感,具像化呈現早期庶民生活場景,並提供現代民眾接觸傳統藝術的機會,增加方便性。

園區優勢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傳統藝術中心的規劃,類似迪士尼樂園的概念,除了可以體驗各式傳統藝術,還有各種工藝品匠師的作品展示、販售,在固定時間並有傳統藝術表演如歌仔戲等,裡面有玩、有吃,還有商店可逛,假日總是遊人如織。
傳統藝術中心內設有一座文昌祠,主祀文昌帝君。整座祠為木造結構,呈現傳統之美;祠里木刻、石雕、彩繪處處展現造詣極高的工藝技術。大門上的四大門神,配飾巧妙象徵“加官進祿、富貴進爵”,門神的鞋尖更是隨著參觀者的視線移動而改變角度,不輸著名蒙娜麗莎畫像中的眼睛,讓人嘖嘖稱奇!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的建築由簡學義、陳森藤、蔡元良黃聲遠等多位建築師合作,把台灣傳統建築表現得十分精美,也讓台灣傳統藝術中心園區榮獲『2001台灣建築佳作獎』,從戲劇館、曲藝館、圖書館、工藝傳習所、目仔窯、民俗街坊、住宿中心至文昌祠、戲台、黃舉人宅....等等,都非常有味道,值得細細觀賞;台灣傳統藝術中心園區的展示系統分為動態和靜態展示,動態展示以市街聚落區以及水岸的露天舞台、田園景觀區等之技藝展演活動為主,靜態展示則以『展示館』的傳統工藝美術與『戲劇館文物陳列室』的音樂戲曲相關文物之展示為核心;台灣傳統藝術中心裡的大漁翁餐廳以及小吃坊都提供了多樣的宜蘭傳統美食,街坊中,還有數十家的工藝店家林立,像是古早電影院、木屐館、戲偶館、陶藝館、玻璃館等,各有特色,也是遊客最愛停留的地方。

周邊景色


宜蘭縣冬山河畔是一望無際的碧綠山野,佔地24公頃的公營文化機構——台灣傳統藝術中心就坐落在這裡,自2002年落成啟用后,已成為宜蘭新地標。
進入中心大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行政中心大樓。黑色屋瓦、棕色木質欄桿、紅色磚牆,整個建築宏偉中帶著溫潤的古意。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建立傳統藝術中心的概念,源自台灣文化部門對台灣社會民俗技藝與傳統藝術日漸凋零、傳承無門現實的擔憂。基於傳統技藝保存和人才培育及民眾藝術文化休閑的需要,文化部門1990年提出計劃,並初步選定冬山河畔一片廢棄的魚塘地作為園址,從醞釀、規劃、建設到落成啟用,歷時十餘年,被學者們稱為近年來最重要的文化成果之一,也是台灣現階段傳統文化保存的一個指標。目前,傳藝中心的功能除了傳統藝術研究、保存、維護、傳習、推廣、諮詢外,也將遊憩、休閑等功能納入,已成宜蘭除溫泉之外的第二大賣點和訪客雲集之處。
園中建築依功能需求分為展示館、戲劇館、曲藝館、戲曲及工藝傳習所、圖書館、學員宿舍、民藝街坊、文昌祠等,各棟建築物看似功能獨立,但又通過木、石、水巧妙地串聯在一起,營造出一脈相承的人文氣質。雖不是周末,園中仍是人頭攢動,能見到許多扶老攜幼全家出動的身影。
坐落在園區中央的戲劇館是園區最大建築物,內有戲劇館與戲劇傳習所。傳習所內,一群女學生正在向藝師學習歌仔戲,一招一式,聚精會神。臨水廣場的三座舞台、文昌祠、廟前廣場以及露天戲台,周末和假日經常舉行傳統民俗展演,重現往日寺廟演戲酬神娛人的景象。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台灣傳統藝術中心
民藝街坊,是民眾與傳統工藝近距離接觸的地方。古意盎然的民藝街坊騎樓,仿20世紀初台灣各地街屋設計而成。漫步這裡,有種時光倒流的感覺。街坊內共有30多間店鋪,展現雕刻、編織、金工、漆藝、塑燒、紙藝、童玩、傳統雜貨飲食等民藝風情,並邀請藝師現場操作,被稱為“活的工藝櫥窗”。有興趣的遊客,還可以親自動手,做個銀飾、做個陶坯。傳藝中心的傳習目標,不僅針對來這裡學習的傳習生,更想以趣味自助的方式,讓民眾親身體驗傳統工藝的巧妙。
為了挽救瀕臨失傳的民俗技藝,傳藝中心還主動委請專家學者做調查徵集整理研究工作,然後再作保存和傳習,為傳藝中心積累了大量的文化資產,培育了不少人才。傳藝中心也十分重視兩岸交流,2001年,由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承辦,海峽兩岸等單位聯合協辦的“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舉行,由台北起跑,宜蘭開幕,大陸的漳州接棒,廈門閉幕,在閩台間形成一座文化橋樑。

未來建設


傳藝中心為保護傳統文化所作的努力,得到台灣文化界許多知名學者的高度評價。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曾永義教授說:“傳藝中心作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設施,兼具維護、薪傳與展演的功能,對於傳統文化的現在與未來有很重要的意義。”
但是,作為公營機構,傳藝中心的發展也面臨一些問題。不夠符合實際發展的法規制度,繁瑣的公文流程,經濟不景氣帶來的人事精簡、經費縮減,都讓傳藝中心的工作難度不斷增加。有人主張傳藝中心走委託民營之路,曾教授卻擔心經營理念因此變質。另外,傳統藝術的發展,保存不是唯一的途徑,如何面對時代的轉變,找到新的生存方式?未來的路還很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