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

西方哲學流派

法蘭克福學派是20世紀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流派之一,其成員主要是一群有著猶太血統的德國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他們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其思想不管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對西方社會產生了久遠而深刻的影響。

簡介


法蘭克福學派的名稱來源於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該研究所創辦於1923年。在最初的歲月里,研究所只是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研究為宗旨的純學術機構。直到1931年,霍克海默擔任研究所所長之後,研究所才開始了以社會批判理論而著稱的法蘭克福學派的歷史。霍克海默在題為《社會哲學的現狀和社會研究所的任務》的就職演說中指出,社會研究所的任務是建立一種社會哲學,它不滿足於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經濟學和歷史學的實證性分析,而是以“整個人類的全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為對象來揭示和闡釋“作為社會成員的人的命運”,對整個資本主義社會進行總體性的哲學批判和社會學批判。這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此後,隨著阿多諾馬爾庫塞、本雅明和哈貝馬斯等人的不斷加入,法蘭克福學派開始進入多產時期,並漸漸壯大、成熟起來。

發展史


縱觀法蘭克福學派發展的歷史,可以粗略地把它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23年到1949年,為法蘭克福學派的創立時期和早期。在此期間,法蘭克福學派逐步發展和建立起自己的社會批判理論,開始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全方位的文化批判。第二階段是從1950年至1960年代末,為法蘭克福學派的鼎盛時期。在這一時期,法蘭克福學派發展了自己的社會批判理論,進一步強調辯證的否定性和革命性,深刻揭示了現代人的異化和現代社會的物化結構,特別是意識形態、技術理性、大眾文化、大眾傳播等異化的力量對人的束縛和統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法蘭克福學派的激進的文化批判理論在1960年代末席捲歐洲的學生和青年運動中獲得了極高的聲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第三階段是從1970年代起,由於阿多諾、霍克海默和馬爾庫塞等人的相繼去世,加上社會批判理論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之間存在嚴重分歧,法蘭克福學派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哈貝馬斯強調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批判理論同現代社會條件的不適應性,他開始致力於探討晚期資本主義的合法性問題,主張以交往行為理論來“重建歷史唯物主義”。此時的哈貝馬斯與法蘭克福學派之間的關係漸漸疏遠,他的理論中吸收了大量其他的思想,他更多地是作為一個獨立的思想家而活躍於國際學術界。雖然從整體上看,原先意義上的作為一個旗幟鮮明、隊伍龐大的法蘭克福學派已經成為歷史,但它的影響卻是長遠的,由其揭櫫的社會批判理論在當代哲學、社會學、傳播學及文化研究諸領域中仍被廣泛重視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