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灣

我國較大的優良港灣

膠州灣古稱膠澳,是位於中國黃海中部、膠東半島南岸、山東省青島市境內的半封閉海灣,近似喇叭形。膠州灣南北長32km,東西寬28km,面積近500平方千米。灣口航道最大水深64m,口寬僅3km,是我國較大的優良港灣。膠州灣海底地貌類型多樣,沿岸地貌類型複雜,具有較典型的港灣海岸與淤泥質海岸的特徵。膠州灣因古時屬膠州所轄,故而得名。

膠州灣古時屬膠州所轄,德國認為自己干涉還遼有功,想和清租借港灣,但遭拒絕。所以1897年11月,以傳教士被殺為由強佔膠州灣。1914年又為日本強佔,至1922年我國收回。

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有南膠河、大沽河等注入,灣內港闊水深,風平浪靜,海水終年不凍,為天然優良港灣。灣口為青島港(包括青島老港區、黃島油港區、前灣新港區和董家口港區等四大港區)。目前膠州灣全境由青島市管轄,沿岸政區按逆時針方向依次為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城陽區、膠州市、黃島區(開發區)。

2016年8月,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正式獲批。這標誌著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的正式建立,它也是全國最大的半封閉海灣國家級海洋公園。

地理環境


膠州灣景色
膠州灣景色
膠州灣為一半封閉型海灣,灣口最窄處自薛家島北端至團島南 端僅2.5公里,灣內南北向最大長度約40公里,東西向最大寬度約28公里,面積約438平方公里,灣內寬闊開敞,自然條件有相對的獨立性。

名稱由來


膠州灣,因古時屬膠州所轄,故而得名。一般認為古稱膠澳,但僅見於清代史料,如1898年清政府與德國簽定的不平等條約《膠澳租借條約》,且膠澳也被指稱青島市。膠州灣的名稱較早見於1928年成書的民國史志《膠澳志》。 
膠州地名,始於北魏,元初復置,後來的膠州市(膠縣)、膠西、即墨(原含青島市區)、高密等縣,大部分時間都在膠州轄區內。 
另有“少海”之稱,來源不詳。

地質地貌


地質
膠州灣位於魯北隆起之海陽-高密坳陷和膠南隆起的過渡帶,太古代以來長期處於穩定上升,剝蝕夷平過程中,隨著中生代以來膠東斷陷盆地不斷沉降,在前震旦系生麻岩基底上沉積一套火山岩系,火山碎屑岩系和沉積碎屑岩系,主要出露的有太古界,元古界,侏羅系,白堊系和第四系,紅石崖以主要為變質岩,海灣北部,西北部以碎屑沉積岩為主,如營海以西和南辛附近的侏羅紀礫岩,砂礫岩,大浚旺,營海,陰島附近的白堊礫岩,火山岩在該分佈較多,其中尤以安山岩為主,安山岩主要分佈在薛家島地區,東大洋,女姑口一帶則有火山礫岩等,岩漿岩主要分豐在本區的東南部的青島市區,海西半島及黃島區,大致以即墨-流亭斷裂為界呈北西-南西展布。主要為黑雲母花崗岩,鉀質花崗岩,中細粒花岩等。
青島地區的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斷裂構造可分三組:(一)北北東向斷裂,主要構造線方向之一,對膠州灣的形成和發育具有明顯的控制作用,其中最明顯的為即墨-流亭斷裂,走向北東20度,北北東-南南西向延伸斜貫全區。(二)北東向斷層,規模僅次於前者,紅島地區的曉陽林至前陽村方向的斷層即為該組斷層典型之一。(三)近東西向斷層,主要在青島西區部的中生代地層發育。
地貌
膠州灣北部和西北部為平原,東部為嶗山山脈,南和西南為小珠山脈。
膠州灣海灘約佔部面積的29.5%,0-5米淺水區佔52.7%,上述兩口面積占海灣總面積的82.2%,水深大於20米的深長區佔總面積的5.4%,低潮線以下海底,除少數水道,沙脊外,一般為平緩地向灣中部傾斜,從大沽河河口和紅島南岸低潮線至海灣中部20米等深線之間,海灣平均坡度分別為2.0‰和2.1‰,灣口附近最大可達2.3‰。東側為“滄口水道”,10米和15米等深線成開闊的溝谷形,沿北偏西方向向灣頂延伸,西側為“前礁水道”,10米等深線沿北西方向向大沽河河口方向延伸,“中央水道”和“滄口水道”之間是一突出的高地,為“中央沙脊”,其上水深僅有四米,在三條水道的交匯處有一個“中砂”暗礁,成為大型艦船航行的潛在威脅,黃島東南部有一南北方延伸的窪地,長約12公里,寬約1公里,最大水深51米,海底坡度較陡,其東北部則毗鄰淺灘,淺灘頂部水深僅6米,兩者之間形成局部對照性很強的海底,團島兩側也有一呈北北東-南南西方向深槽,南端最大深達29米,(北面可聯接滄口水道),深槽東側有馬蹄礁,白鴿石等大小礁石,馬蹄礁出露面積較大,從紅石崖到孤山,大沽河口到薛家島北端和團島到薛家島北端沿紅石崖至孤山方向,灣底坡度西緩東陡,水道,沙脊相間,水道以中央水道最深最寬,沿大沽河口至薛家島北端方向,灣底坡度為西北緩,東南陡,西北方向灣頂處為大沽河入口處,在河口發育潮汐型隱三角洲,潮灘寬闊,潮溝發育,灣頂潮灘最大寬度為8.5公里,東南部接近膠州灣口,水道深槽與淺灘高地相間,沿團島到薛家島北端方向,灣底坡度較大,海底地形陡峻,海峽的深槽偏向薛家島一側,其邊坡南岸靠薛家島一側陡,平均坡度可達千分之30‰,北岸一側海底相對平緩,平均坡度可達千分之16‰。 
海岸
膠州灣位於青島市區與黃島區之間,口小肚大,近乎封閉。灣內岸線長163公里。灣口介於團島角與薛家島之間,寬僅3.3公里,與黃海聯通。
膠州灣東側為花崗岩低緩丘陵岸,大部受人為改造,青島大港位於此段。嶗山山地孤峙於膠州灣東側,主峰海拔千米以上,為魯東最高的山地。北及西北側,除陰島附近外,沙泥質潮灘廣布,為白沙河、墨水河、大沽河及洋河入海泥沙淤積而成,岸灘逐漸淤漲,為淤積增長岸。大沽河口外潮灘最寬,達10公里。紅石崖附近局部有山麓沖洪積台地海岸,土質海蝕崖高10米左右,紅石崖至辛島東海岸為沙質海岸,海岸相對穩定。黃島前灣及薛家島沿岸為花崗岩、火山岩低丘陵岸,為基岩海岸,潮間帶較窄,屬於侵蝕海岸或穩定海岸,受北東向斷裂構造控制,岸線曲折,灣內泥質沙灘寬2公里左右。
膠州灣內第四紀沉積厚度不大於30米。海底以下的海灣相沉積厚7-12米,其14C測年值在11000年以內,下伏皆為陸相沉積,表明膠州灣形成於全新世。距今8000年左右,海灣最大範圍,順大沽河等谷地上溯可達即墨縣藍村-南泉一線,陰島孤立海灣中。至今隨灣內承受河流泥沙淤積,範圍縮小,陰島與陸相連,成為半島。 
岬角
燕兒島角,位於辛家莊西南。太平角位於湛山村正南,海拔18.3米,向西南延伸水下有礁石。
匯泉角,位於人民廣場西南,海拔30.3米,丘陵地,上建有小塔。
青島角,它與小青島對峙。也是青島灣與匯泉灣的分界線。
團島角,位於市區的最西端與團島相對峙,海拔17米。已築堤與島相連。
黃島區的岬角大石頭嘴,位於黃島西北,海拔11.4米,是突入膠州灣中的岬角。1970年黃島與海大壩建成后,使黃島海峽變成黃島后灣,形勢有所減小。
后灣嘴,位於黃島后灣村東端,突入膠州灣中。
顯浪嘴,位於顯浪村東北,海拔20餘米直突海中,將黃島前灣與薛家島灣隔開。水下地形周圍為5米水深。除西南方向外,三面向海為陡壁。
倒觀嘴,位於薛家島北庄正北,由村東倒觀山(海拔102.7米)走向西北直入海中,與外里孤石礁相對,將薛家島灣與小岔灣分開。
窟窿山,北嘴位於后岔灣村北偏東,為窟窿山的北山頭(海拔86米)直臨膠州灣口,正北與團島相對峙。
象嘴,位於窟窿山向東,以18.7米台地直入海中,東北與匯泉角相對峙。
鹿角,位於鹿島東北,以32米台地直入海中,東北與太平角對峙。
張屯嘴,位於鳳凰山東南,向東南突入海中0.5公里。東南與竹岔島相對峙。
南營嘴,位於薛家島鎮南營村東南角,為10米小台地,退潮時與象脖子三小島相連,組成象脖子角。
連島角,位於董家河東南,為向海突出0.5公里的16米台地,退潮時與里連、連子、中連、外連四島相連,統一組成向海突出1.5公里的岬角。
魚鳴嘴,位於薛家島西南端,為海拔大於5米的平台,三面為現代海蝕崖,南與老靈石相對峙。 
島嶼
黃島位於北緯36°02′36″,東經120°12′54″,膠州灣西岸,與青島市區隔海相望,西距大陸最近點小石頭村2公里。島長4.3公里,最大寬2.1公里,最小寬度0.8公里,面積6.97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3.5公里,東北—西南走向。島勢西北高東南低,由南至北有黑山、乳山、黃山。制高點為乳山,海拔53.5米。該島土石赭黃,故名黃島,戰國時期屬齊地,又稱齊伯山或齊伯島。
團島,位於北緯36°02′55.4″,東經120°17′13.0″,膠洲灣口北端,面積0.182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24米。島上植物主要有黑松、泡桐、中國槐、大葉黃楊、櫻桃、白楊、天門冬、艾蒿、牽牛花、草莓、苦菜、灰菜等。
冒島,位於北緯36°11′08.4″,東經120°18′47.2″,膠洲灣東北角,面積0.01965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11米,距陸最近點0.8公里。該島西南部岸邊為岩礁,呈圓形,東北部岸邊則為砂質,岸線較直。島上地勢較平,東高西低。植物以雜草為主,無樹木。島周圍水域適宜養殖扇貝、花蛤等,併產魚蝦。 
薛家島,位於膠州灣西海岸黃島區境內,與團島隔海相望,相距2.26海里。東、南、北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54公里。金沙灘、銀沙灘是青島優良的海水浴場,呈月牙形南北展開,灘平沙細,風小浪靜,水色透明。堪稱島城第一。金沙灘已興建度假村、更衣室、賓館等,夏秋之季,專程來金沙灘度假者絡繹不絕。是省級旅遊度假區。薛家島地名,來源於明永樂年間驃騎將軍薛祿。島上居民多屬薛姓,皆為薛陽武侯之後裔,薛家島也由此而得名。
紅島,山東青島市西北膠州灣內。清道光《膠州志》總圖有“陰島”。民國《膠澳志》卷2:“陰島在膠州灣內,島之東南端距湖島子約四海里,島之東北端距女姑口約三海里。北面多鹽田,可通陸地,形成半島。地勢平坦,居民十有六村,咸賴魚鹽之利以為生。東南多礁岩,惟陰島口可泊舟。”1967年改名紅島。
海灣
膠州灣內又有海西灣(包括小叉灣、薛家島灣)、黃島前灣、陰島灣、女姑口、滄口灣等32個海灣。
黃島前灣
黃島前灣,位於膠州灣南部兩側,黃島黃山嘴與薛家島顯浪嘴之間。灣口朝東,距青島3.5公里。周邊自黃島、小趕島、沿辛安鎮之港頭陳、東於家河,至薛家鳧鎮濠北頭、辛島、大小孤石。灣內海域寬闊,南北寬4公里,東西縱深7公里,面積28平方公里。灣口水深5至6米。口門外線500至1500米。灣內水深可達20米。海岸線長約23公里。水平浪靜,不淤不凍,是建設港口的良好場所。目前有黃島至青島的輪渡碼頭一處,黃島電廠輸煤碼頭一處,黃島區水產公司漁業碼頭一處,青島海運局小型雜貨碼頭一處。1987年國家批准的年吞吐量1700萬噸的煤炭、雜貨碼頭正在緊張的施工,預計5年內可峻工。
薛家島灣,位於膠州灣南部海西灣內,薛家島鎮東北側顯浪嘴與道管山嘴之間,西沿皮子溝、大窪島子、向南至煙台山後,向東至管道山嘴。灣口朝東北,東北西南呈斜形口袋狀。寬2.3公里,縱深3.8公里,面積約6.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公里。灣內水深2至3.5米。由灣口向內逐漸變淺,至西南底部形成泥沙灘塗。灣內風浪較少,宜於停靠小型船隻。現有安子小型客運碼頭一處,還有薛家島鎮的修船廠、海水養殖廠、水文站、冷藏廠等企業單位。
小岔灣,位於膠州灣南部海西灣內,薛家島鎮之道管山嘴與石岔嘴之間。灣口朝西北,寬2公里,縱深1.8公里,面積約2.5平方公里。海岸線長4.5公里,水深2至3.9米。由灣口向內逐漸變淺。灣內風浪很少,宜停靠小型船隻。現東北側海岸有青島海洋漁業公司加油浮碼頭一處。
海西灣,位於膠州灣南部,由薛家島灣和小岔灣兩個海灣組成。呈帶岔口袋型。海口朝西北。寬3.8公里,縱深4.5公里,面積約11平方公里,灣內水深2至13米,海岸線長17公里。 
滄口灣,位於滄口滄台路西側,西向敞口,忌西風,淺灘低潮時干出。1970年代初建有裝卸碼頭,停靠條件較好。膠州灣沿岸紅島、女姑口一帶的小型漁船,多收此港卸魚,是滄口區主要漁貨交易港口。 
膠州灣東北端女姑口和紅山島間海域
女姑口,位於青島市城陽區流亭鎮西女姑山村西,灣口西向,泥沙底,平坦,低潮船擱淺,避風條件較好。漢代為小碼頭。明萬曆年間,千艘雲屯。清道光年間極盛。1899年,德國侵佔后曾在此設關稅分卡。20世紀初漸衰。白沙河由嶗山天乙泉發源,至女姑山口處入膠州灣。

海域環境


水文
注入膠州灣的河流有漕汶河、島耳河、洋河、南膠萊河、大沽河、桃源河、洪江河、石橋河、墨水河、白沙河、李村河等11條河流,長度大於30公里的共五條,流入膠州灣的河流以大沽河為最大,其流量約佔大沽河,墨水河,白沙河及洋河4條河總流量的85.6%,大量的泥沙輸入,在河口區造成較寬闊的河口三角洲,潮坪等地貌單元,上述諸河皆為季節性河流,汛期集中在7、8、9三個月。 
據1980-1982年調查,每天注入灣內的工業廢水達23萬餘噸,致使海水變黑、發臭,灣東岸海泊河口近海水中硫化物含量已超過國家規定的漁業水質標準。 
河流
膠萊河,亦稱運糧河,幹流為人工開鑿的運河,河道順直。膠萊河的開挖始於1280年(元至元17年),膠萊河於平度南部姚家附近海拔11.7米處分水。北段由分水處西北流,經平度、高密兩縣邊界,又西北流,經平度、昌邑兩縣邊界,在昌邑流河東,轉而北流,在掖縣海滄口北注入渤海,謂之北膠萊河,又稱北運河。南段由分水處東南流,經平度、高密邊界,在馬家花園流入膠縣境,又東南流,在膠縣前店口鄉圈子村南匯大沽河入膠州灣,謂之南膠萊河,又稱南運河。膠萊河全長130公里,流域總面積5479平方公里。其中北膠萊河長100公里,流域面積3974平方公里;南膠萊河長30公里,流域面積1505平方公里。 
大沽河,是膠東半島最大河流,它發源於招遠縣阜山西麓,南流經過勾山水庫,又南流進入萊西縣境。經過產芝水庫,又南流至萊西輦子頭村北,洙河東北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到平度西堤村,小沽河北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至萊西縣韓家匯西南,五沽河東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在平度崖頭東轉而南流,在膠縣前店口鄉圈子村南與南膠萊河會合,又南流,在膠縣碼頭村南入膠州灣。大沽河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4161.9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1.2/1000,河網密度0.34公里/平方公里。 
墨水河,也稱淮涉河。河長41.52公里,流域面積317.2平方公里。主要發源於嶗山惜福鎮的標山一帶和即墨石門鄉蓮花山西南麓一帶,兩源在前留村匯流后經刁家煙霞、中障村、即墨城關折向南,經大韓村、嶗山西城匯、皂戶村注入膠州灣。河道坡度較大,水勢湍急,河床變遷不定,直到最近十幾年,經過人工加築河堤,河道才穩定成現在的樣子。主要支流有橫河(又稱石河頭河),發源即墨牛齊埠鄉南部,南流經段村鄉、營上鄉,在即墨鎮庄頭村東南入墨水河。長約23公里,寬5-25米,屬季節河,流域面積為110.8平方公里。
洋河,漢代稱櫃艾水,后又稱洋水。是膠南與膠州的界河。發源於膠南的呂家和金草溝一帶,於王台鎮五河頭入膠州灣。全長49公里,流域面積303平方公里。上游膠州建山洲水庫,下游膠州建攔河閘引水工程。寶山鄉有小張八河入匯。在膠南境內有小干河、八一河、十八道河、月牙河。
張村河,發源於嶗山北宅峪夼東北霧露頂山南諸澗,流經董家下庄、大韓、河東村,在閻家山匯李村河,到勝利橋納王埠河后注入膠州灣。河長22.5公里,流域面積131.13平方公里,是季節性河。流域內建有多處小型水庫。
白沙河,主要在嶗山境內的內河,河長33公里,流域面積215平方公里。源於嶗山最高峰,“巨峰”北麓的“天乙泉”。一路流經嶗山名景“潮音瀑”、“九水”,中游有三水水庫及嶗山水庫,在西后樓注入膠州灣。河床含石英砂,下游段地下水豐富,水質優良,是青島市市區的主要供水源地之一,多年平均向市區供水6028萬立方米。
巨洋河,又稱漕汶河,古稱作巨洋水、朱陽河。發源於膠南薛家莊鄉南部小珠山西麓,流經薛家莊、王台兩鄉鎮,於五河頭入膠州灣。全長25.35公里,匯水面積128.75平方公里。20年一遇洪流量為653.68立方米/秒。在薛家莊鄉有沙溝河、大橫河匯入。 
洪江河,發源於馬山西麓,自北而南縱貫大信村鄉,經嶗山縣,入膠州灣。在即墨縣境內的一段長約17公里,寬10-50米,流域面積47.25平方公里。屬季節河。 
氣候
膠州灣及其附近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2.2攝氏度,8月平均25.5攝氏度,1月平均-1.2攝氏度。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平均降雨量775.6毫米,灣東部多霧,年平均霧日為50天,主要出現在秋末和冬季。 
潮汐
膠州灣的潮汐為典型的半日潮,平均潮差2.71米,最大潮差6.87米,漲潮歷時小於落潮歷時,潮流為往複半日潮流,漲潮流速大於漲潮流速。灣口流速大,團島附近可達150厘米/秒,潮余流流速可大30厘米/秒。灣內海浪以風浪為主,冬季寒潮大風時,波高可達1.9米,平時海浪尺度較小,波高小於,等於0.5的年出現頻率為80%以上。膠州灣與外海交換情況良好,半交換周期為5天。基本上為湍急交換,海灣東北部水域8流勢強,西部較弱,後者不利於物質拆散。 
冰情
膠州灣每年冬季結冰。一般年份,膠州灣沿岸,特別是北部和西部廣闊淺水區域,12月中旬開始結冰,翌年2月中旬海冰消失,冰期約為2個月。其中1月下旬至2月上旬冰情較嚴重。

自然資源


鹽及鹽化資源
膠州灣北部沿海一帶,為氯化物重碳酸型水。這些地區處於該區地下水排泄區,地形平坦,地下水徑流滯緩,受海水影響,地下水攜帶的鹽分在此積聚,礦化度增高,出現大於2克/升的鹹水。萊州灣沿岸一帶,形成礦化度達50克/升的鹹水,有豐富的滷水資源。 
礦砂資源
鋯英石礦床膠南白果樹。礦點:即墨的王山、新安、釣魚台、丁格庄、神湯溝、馬前山,嶗山的仰口、嶗山灣、八水河、麥窯、登瀛、白沙河、女姑口、海西、大沽河,膠南紅石崖、大石頭海村,黃島的東營灘、南營、劉家島、魚鳴嘴。 
沙石資源黃島區沙料有建築沙、工業沙和風化沙等。主要分佈在辛安前河、辛安后河等河谷以及薛家島鎮、於家河村、徐戈庄村沿海。其中建築沙52萬立方米。工業沙310萬立方米。風化沙95000立方米。其沙大都運往青島地區和供黃島當地建築使用。 
漁業資源
膠州灣位於膠州市東南部,是山東最大的半封閉型內灣。水域面積560平方公里,底質以泥沙為主,最大水深40米,中部水深10米,淺灘區占海域面積的1/3。沿岸有大沽河、白沙河、城陽河等10餘條河流入。灣內營養鹽高,餌料充足,為魚、蝦、貝藻生長繁殖的優良海域。沿岸多漁村。1930年代以前,陰島、黃島是灣內的兩個島嶼,以後逐漸成為半島,形成兩個漁業集聚點。1980年代初,國家將膠州灣劃為海洋資源研究開發保護實驗區。
據《膠澳志》載:“黃島,潮滿則宛在水中央,潮退則接大陸,島上居民多業漁鹽”。陰島(今紅島)是膠州灣內大島,是青島沿岸漁業集聚點。20世紀30年代以後,兩島逐漸成為半島,漁業及其他經濟均很發達。 
青島沿海水產資源素負盛名。據1930年代初調查,因有暖流經山東高角折向東北,故暖流性魚類洄遊至膠州灣及鄰近海域,春秋兩季產卵索餌的魚類有近100種,形成豐富的水產資源。常見的主要魚類有黑鯛、真鯛、牙鮃、高眼鰈、木葉鰈、舌鰨、鮁魚、鮐魚、鰳魚、帶魚、小黃魚、黑裙魚、鱸魚、花尾胡椒鯛、鰻魚、鯧魚、鱈魚、黃鯽魚、針魚、燕鰩、紅娘魚、梭魚、鯔魚、黃姑魚、青鱗魚、鯊魚、沙丁魚、銀魚、黃鱝魚、鰩、蝦虎魚、河豚等。蝦蟹類主要有:對蝦、鷹爪蝦、站蝦、梭子蟹等。軟體動物主要有章魚(蛸)、烏賊等。貝類有菲律賓蛤、泥蚶、紅螺等。海參、鮑魚、扇貝、海蜇等在青島沿海也有一定數量。藻類主要有海帶、紫菜、裙帶菜、石花菜等。 
風能資源
青島的風能資源極為豐富,已被列入全國風能資源的豐富區域之一。以有效風能(4-20米/秒)計算,青島的年平均有效風能密度為254瓦/平方米,有效風能時間年平均為6485小時,佔全年總時數的74%。

社會經濟


建置
西周時代膠州灣地域屬夷國。春秋初期,為介國、夷國、萊國等諸侯國的屬地,春秋中期均歸入齊國。戰國時期大部屬即墨。即墨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峴鎮大朱毛村。公元前685年,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開創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霸業。戰國時期,即墨為齊國東部的政治經濟中心,農業、手工業比較發達,貿易比較繁榮,冶鐵業、製鹽業、紡織業也都具有較強實力,其富庶繁華可與都城臨淄媲美。吳王夫差北上伐齊,被齊國軍隊擊敗於琅琊(古稱琅邪)海域,史稱“齊吳海戰”。公元前279年齊燕在即墨決戰,齊將田單用反間計與火牛陣大敗燕軍,一舉收復齊國失地。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天下為四十八郡,西屬琅琊郡,郡治琅琊,轄琅琊、黔陬、計斤、皋虞(侯國)等縣;北屬膠東郡,郡治即墨,轄即墨、不其等縣。秦始皇五次巡視各地,三次抵達琅琊,進行祭拜求仙活動。秦
秦末,為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隊伍、楚、漢、齊等爭戰之地。
西漢時期,大致屬膠東國(包括即墨、壯武、郁秩、鄒盧等縣)、琅琊郡(包括不其、琅琊、黔陬等縣和皋虞侯國)。膠州灣北岸青島市區大部屬不其縣轄域,縣治所在今城陽區城陽鎮。漢武帝多次出巡抵達青島地域。漢景帝劉啟先後立其子劉徹、劉寄為膠東王,都城設在即墨。東漢末年,不其侯國滅。
三國時期,青島地域屬魏國的青州。膠州灣東岸的不其等縣屬東萊郡,西部的黔陬、壯武縣等屬城陽郡。西晉,膠州灣東岸屬青州長廣郡,郡治不其縣;膠州灣西岸屬青州城陽郡,轄壯武、黔陬等縣;北海國轄即墨縣等。高僧法顯於義熙八年(公元412年)由南亞經海道回國,漂流到青島地域海域,由嶗山南麓登陸,長廣郡郡守李嶷接之入不其城。
十六國時期,隸屬關係多變,大致先後分別屬於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系北青州和徐州轄域。
南朝宋,大部屬青州長廣郡(不其縣)、北海郡(膠東、即墨縣)、高密郡(黔陬縣)。
北朝北魏,以大沽河為界,東部大部屬光州長廣郡、西部大部屬青州高密郡;后大部分屬於光州長廣郡和膠州高密郡。北齊、北周時,膠州灣東岸屬光州長廣郡、東萊郡,膠州灣西岸屬膠州高密郡、膠州平昌郡。
隋朝統一中國后,屬高密、東萊二郡。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膠西縣(原黔陬縣)和琅琊縣,二縣均屬密州。同年重建即墨縣,屬萊州,不其縣撤併於即墨。
唐代屬河南道萊州(東萊郡),置膠水、即墨二縣,密州(高密郡)置輔唐、高密縣。
五代十國時期,青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53年時間裡,都屬河南道萊州、密州管轄範圍。
公元960年,宋朝統一中國,屬京東東路萊州(膠水縣、即墨縣)、密州(膠西縣)。
宋朝南渡后,以淮河為界,與金朝對峙,戰和無定。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金朝勢力進入青島地域,青島地域屬山東東路萊州(即墨、膠水二縣)、密州(膠西縣)。
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設膠州,治膠西縣,轄膠西、即墨(至元二年撤即墨併入掖縣和膠水縣)、高密三縣。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屬益都路膠州、萊州。
明朝,膠州灣地域主要屬山東萊州府。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撤銷膠西縣,改置膠州,轄即墨等二縣,屬萊州府。明朝嘉靖年間王士性《廣志繹》一書中有“青島”一詞,青島作為一個小島的名字首次出現於文獻中,此後遂有了青島村、青島口的記載。明朝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開放了青島口、女姑口、金家口等海口。
清代,在19世紀中葉以前沿襲明代舊制。青島地域大部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萊州府之膠州、平度州。1904年膠州改為直隸州,轄即墨等二縣。青島口岸的海防較明代有所加強,青島諸海口大多成為駐軍泊船之處,膠州灣成為水師營戰船頻繁活動的水域。
1897年德國霸佔青島。租借地區域包括整個環膠州灣區域,稱膠澳租界,又被稱為膠澳(即膠州灣)。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后,攫取了德國在青島和山東的一切特權。
1922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主權后,將膠澳租借地改稱膠澳商埠,由中央政府直屬。北洋政府統治時期,青島地域除原膠澳租借地外,大多屬膠東道,1925年改設膠萊道,駐膠縣。1924年4月黃島、薛家島兩地屬青島特別市海西區。
1929年4月15日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青島市區外的其他青島地域為山東省即墨縣、平度縣、膠縣等轄屬。
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期間偽山東省公署下設魯東等四個道,青島市區外的青島地域屬魯東道、萊濰道、登州道。但同時,國民政府設魯東行署名義上管轄膠州灣地區一部分,中共領導的山東解放區也對一部分地域實行一定程度的管理。
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所轄範圍與南京國民政府第一次統治時期相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青島市改為山東省省轄市,1949年底轄市南區、市北區、台西區、台東區、四滄區、李村區、浮山區。原屬青島市的一部分陸地和島嶼分別劃歸即墨縣、膠縣和膠南縣管轄。
1958年9月15日,將昌濰專區的膠縣、膠南縣和萊陽專區的即墨縣劃歸青島市管轄。至此,膠州灣全境歸青島市(後有變更)。
1962年12月,台西區撤銷,其轄區分別併入市南區、市北區。
1978年12月23日,即墨縣、膠縣、膠南縣三縣重劃歸青島市領導,膠南縣的黃島、薛家島、辛安3個公社組成青島市黃島區。
1987年4月膠縣撤銷,設立膠州市(縣級)。1989年7月即墨縣撤銷,設立即墨市(縣級)。1990年12月,國務院批准膠南縣撤縣建市(縣級),由青島市代管。 
1994年5月,撤台東區、滄口區,將原嶗山區的一部分設立城陽區、李滄區,市北區及四方區部分街道辦事處合併,設立新的市北區;嶗山區一部分設立新嶗山區,一部分設立城陽區,一部分與滄口區合併設立李滄區;撤銷台東區,其行政區域併入市北區;撤銷青島市滄口區,設立李滄區。 
2012年11月,撤銷青島市市北區、四方區,設立新的青島市市北區,以原市北區、四方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市北區的行政區域;撤銷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設立新的青島市黃島區,以原青島市黃島區、縣級膠南市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黃島區的行政區域。 
旅遊
膠州灣內區域多港口、鹽場及城市建築區,自然景觀並不突出,歷史上風景名勝多在灣口以外黃海沿岸。灣內主要有:
薛家島的沙灘
薛家島,位於膠州灣西海岸黃島區境內,與團島隔海相望,相距2.26海里。東、南、北三面環海,海岸線長54公里。薛家島形狀如飛鳳,又稱“鳳凰島”。薛家島山海相連,風景秀麗。島上金沙灘、銀沙灘是著名海水浴場(在灣口以外)。興建有度假村、更衣室、賓館等。夏秋之季,專程來此度假者絡繹不絕。年接待中外遊客20餘萬人次。“黃庵日出”、“朝海古剎”、“上泉曉鍾”、“漁嘴雪浪”、“石雀海鳴”、“鳳凰戲珠”、“志門夕照”、“鳳凰山色”為薛家島八大景觀。
窟窿山,位於黃島東端,三面環海,海拔163米,面積2平方公里,與市區南部隔海相望,是膠州灣的重要門戶,古、近代均曾在此布防,建有古炮台、觀海樓、跑馬場等。唐朝時曾建有朝海寺、上庵廟等廟宇。 
煙墩山公園
煙墩山公園,位於滄口區西北部,西臨膠州灣,東為膠濟鐵路,海拔63米。明朝初年,煙墩山曾建有烽火台。烽火台又稱煙墩,故名煙墩山。1984年闢為山頭公園,建有平台與環形廊式觀景亭,供遊人小憩。山東北部是兒童活動場。 
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2016年8月獲批。位於膠州灣中北部,總面積20011公頃。其中,海域面積19971.77公頃,陸域面積39.23公頃。海域面積約佔膠州灣海域面積54%(以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劃定的海域面積為基數)。海洋公園內包括淺海濕地、潮間帶濕地、潮上帶濕地、河口濕地以及人工濕地(養殖池、鹽田)等多種濕地類型,是鳥類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與遷徙停歇地,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價值較高。主要保護對象是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內的北部濕地與大沽河口濕地,包括其面積及環境質量。 
青島方特夢幻王國
青島方特夢幻王國,位於美麗的青島市城陽區紅島海濱,由深圳華強集團投資興建,是一座大型高科技主題樂園。由飛越極限、生命之光、聊齋、水漫金山、宇宙博覽會、秦俑地宮、夢幻之旅、逃出恐龍島、唐古拉雪山、火流星、熊出沒脫口秀、歡樂天地、童夢天地等10多個主題項目區組成,包含主題項目、遊樂項目、休閑及景觀項目200餘項。 
漁業
青島漁業歷史悠久。從膠州三里河大汶口文化遺址出土5000年前的黑鯛、梭魚、鰳魚和藍點鮁4種魚的鱗骨證明,那時青島一帶居民就喜食魚類,且有一定的捕魚技能。春秋時期興漁鹽之利,漁業得以發展,漁船漁具和捕撈方法已有相當水平。明清時期,青島沿海自北而南,漁航兩業逐漸發展,金家口、女姑口已是泊船集中港灣,顏武島、沙子口灣為筏網集聚之所。至晚清時,青島村已成為漁船集中的港口,村內居民多業漁;會前村居民也以捕魚為生。德國侵佔青島后,形成沙子口、陰島(今紅島)、董家口等漁業區,船網漁具有所改良,漁業發展較快。日本取代德國侵佔青島以後,為謀求漁業之壟斷地位,侵入青島近海和膠州灣的漁輪達100艘,大肆掠捕真鯛、黃花魚等資源。同時,青島漁業商界成立股份公司、魚市場,在漁港交易中與日商水產組合抗爭,魚行、魚商在水產品交易中的地位日顯重要。青島港私營漁輪增至80艘,居山東之首。民間帆船漁業增大船網工具,水產品年產量上升至六七千噸,運銷上海、廈門、汕頭、香港的魚貨,每年達萬噸。日本第二次侵佔青島時期,年掠奪量超過2萬噸,還有大量海帶等海產品從日本輸入青島傾銷。
新中國成立初,青島市人民政府實行漁業貸款扶持,優待漁業用鹽,儘快恢復漁業生產,保障漁民生活。到1952年,青島轄區群眾漁業生產力,已接近歷史最高水平,漁撈產量已達7000多噸,比1949年增加1倍。國營山東水產公司(現青島海洋漁業公司)於1950年建立,到1952年漁輪增至60多艘,7500馬力,為公司建立時的10倍,國營漁輪業在青島奠定基礎。1954年,青島漁港水產品交易量達3萬噸,比1950年增加1倍。
1957年,船網、勞動力均有較大幅度增長,群眾漁業產量達1.25萬噸,比1952年增78.57%。私營漁輪業在實行公私合營后,併入國營漁業公司統一經營,省屬青島海洋漁業公司綜合經營海洋捕撈、漁輪修造和水產品加工,水產聯合企業形成規模。1960年代中期,青島市水產捕撈公司漁輪增至60多艘,年捕撈水產品達1萬噸。
1979年,社隊漁業勞動人數也均為2.7萬人左右,漁業機動船增至1471隻。水產養殖業趨向發展,海帶養殖曾達3萬畝,產量2萬噸。70年代後期的膠、醇、碘生產能力分別為2400噸、1000噸和50噸,比70年代初增加70%,在全國、全省居首位,成為青島漁業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86年捕撈產量達7.7萬噸,比1980年增1倍以上。
1987年,青島對蝦養殖出現高峰階段,沿海港灣養殖水面達11.7萬畝,產量7200噸,產值1億元,已成為青島漁業經濟的大項和出口創匯的主要產品。1979-1985年,青島市出口對蝦7460噸,創匯達1.15億美元,在青島對外貿易額中屬大項。海藻化工產品5年出口創匯2000多萬美元,佔全國同行業之首。 
水產
膠州灣內的裙帶菜是從朝鮮移植而來的。1933年春,朝鮮人文德進在青島太平路開辦昌城洋行時,在貴州路設立了養殖場,並從朝鮮濟洲島移來長有裙帶菜苗的石塊投置於青島小港、團島以及大黑欄一帶淺海,從此,裙帶菜在膠州灣口逐漸繁衍。1933-1943年,投石總量為1875噸,平均年產干裙帶菜10-15噸。1946年春,昌城洋行由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青島敵偽產業處理局水產組接收,是年冬,歸南京國民政府農林部黃海水產公司。1946-1947年,平均每年收割鮮裙帶菜10-20噸。1946年6月青島解放后,養殖場由青島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並劃歸山東水產公司。1950年又劃歸山東水產養殖場,當年收鮮菜400餘噸。 
鹽業
青島東風鹽場生產基地
東風鹽場生產情景
膠州灣的鹽業開發已經歷了2000餘年的歷史。近代的膠澳鹽場是國內重點產鹽區之一。膠州灣內鹽業生產佔地面積達120平方公里,是青島鹽區的主要產鹽基地。膠州灣的鹽場包括:
屬全民所有制的東風鹽場,位於青島市膠州灣北岸紅島上,原在紅島鄉、上馬鎮一帶,場址於2010年代規劃為新城區。1988年產原鹽20.07萬噸。是中國國內、山東省內著名的機械化鹽場,出產的“雪花”鹽銷往全國各地 ;
南萬鹽場,位於膠州灣東北部,與東風鹽場為鄰。是以生產原鹽為主、兼產對蝦的全民所有制企業,1989年,鹽場佔地面積287340公畝,其中鹽田面積280385公畝,(含養蝦面積1150市畝,摺合7670.5公畝)。下設原鹽工區3個和養蝦場、冷藏廠、經營公司各1個;
東營鹽場,在膠州市營房鎮境內,東起大沽河,西至洋河口,北靠營房鎮,南與青島市隔海相望。20世紀80年代末年產鹽約8萬噸。
集體所有制的龍泉鹽場(是以生產原鹽為主兼產對蝦的小型集體所有制企業。場區位於黃島區(原膠南縣)境內的膠州灣西岸,東與青島市區隔海相望,南靠紅石崖鎮,北鄰青島東營鹽場。原鹽生產能力2萬噸,1989年實產2.6萬噸,為青島鹽業系統之冠。 )、膠州鹽場,其他有即墨市的大橋鹽場及膠南縣的尹家山鹽場、黃海鹽場等小型鹽場,已具備了年產原鹽40-50萬噸的生產能力,同時還發展了精製鹽和鹽化工產品的生產以及從事多種經營的鹽業生產體系。在有地下滷水資源的地區,逐步轉變為提取滷水製鹽,對地下滷水的儲量和質量(含鹽的濃度單位為Be,即1%)逐漸予以重視。鹽田的地下滷水儲量已經查明,青島鹽區地下滷水總儲量約為2.2億立方米,含鹽量約1000萬噸。 
港口
膠州灣內有滄口水道、中央水道、大沽河水道和島耳水道等深水航道,是中國少有的優良海灣,建有大港、中港、小港、黃島港及滄口碼頭等。是山東省最大的吞吐口岸,具有廣闊腹地,將來可望發展成上億噸吞吐量的港群。 
膠州灣地區航運歷史悠久,自春秋到金元,沿海線上,都有海港和港航活動的記載。唐代北方海口板橋鎮(膠州市區勝利橋西北處),於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便是當時全國著名的貿易港口之一,隋唐兩代,曾多次對高麗用兵,青島地域的板橋鎮等港口位置適宜,成為兵需轉運站,軍事地位相當重要。宋朝與北方遼國處於嚴重的對峙狀態,登州、萊州與遼國隔渤海相望,被迫閉港。只有密州板橋鎮保留為對外聯繫的口岸,其地位和作用超過登州、萊州,是北方最重要的港口。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密州知州范鍔上書要求在板橋鎮設立市舶司。兩年後,宋廷在這裡設置了管理舶商貿易的榷易務。通往南北洋及日本、朝鮮。明清之際,宋家口、柴胡盪、薛家島、女姑口、滄口、青島口等港口相繼興起,並成為青島近代海港的基礎。鴉片戰爭后的1865年,塔埠頭、青島口設有東海關分關,女姑口、滄口和薛家島則設有海關分卡。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議決在膠澳建置設防,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移駐膠澳。1892年,青島近代第一座人工碼頭即青島前海棧橋興建。此外,在青島河入海口以南興建了“衙門橋”。這兩座碼頭的興建,是青島建港的開端。 
青島港黃島前灣集裝箱碼頭
青島港大港區
青島港,位於山東半島南岸,膠州灣東南側。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建成的青島棧橋和衙門橋,是青島最早的碼頭。青島港始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1898年)。光緒二十九年(1904年)3月建成1號碼頭。1980年代已有8個碼頭。分大港、中港、黃島油港三部分(中港及小港即青島漁港 )。青島港已由新中國成立前6座碼頭36個泊位,1980年代已經發展至9座碼頭59個泊位,其中萬噸以上泊位17個。 為增加外貿吞吐量,1987年新建與老港相對的前灣港。1991年竣工投產。 
東營漁港,位於膠縣東南、膠州灣西北岸、大沽河人海口5公里處。膠縣80餘艘機動漁船、百餘艘木帆船和嶗山縣河套鄉的漁船均進出此港。口門有淤積沙灘,漲潮時200噸漁船可以進出。1976-1979年,投資50萬元,建板樁式碼頭156米,前沿水深2米。港岸設有漁船修造廠、水產收購站、油庫。 
薛家島港, 位於膠州灣南部。早年稱安子碼頭或安子港。初開於1921年,但無正規碼頭設施。1933年修簡易碼頭1座和鋼筋混凝土沉箱1個,以供船隻停靠。新中國成立后重建碼頭。1953年貨物吞吐量0.5萬噸,其後二三十年間吞吐量時多時少。1985年貨物吞吐量5.53萬噸。 
黃島港,位於膠州灣西南的黃島膠灣北沿,地理座標為N36°02′50″,E120°13′50″。港池面積5萬平方米,未疏浚,無固定航道。有重力式岸壁客貨碼頭1座,A泊位(客運)為混凝土結構,長50米,寬70米;B泊位(貨運)為混凝土結構,長81.05米,寬70米;C泊位長41.75米,寬70米。碼頭岸線總長為172.8米,碼頭前沿水深分別為4.15米、6米、8.3米。可靠泊3000噸級和5000噸級船舶各1艘;客運泊位1個。年核定通過能力20萬噸。港區陸域貨場1萬平方米,客運站面積1011平方米,年客運20萬人。1986年後其客運漸由新建的黃島輪渡碼頭代替。港內另有斜坡式碼頭1座,為混凝土方塊結構。
薛家島港,位於膠州灣南部,薛家島灣西南岸。港區東、西、南三面有海西半島自成掩護,避風條件較好,地理座標為N35°58′57″,E120°14′21″。該港有碼頭1座,為重力式岸壁結構,碼頭岸線長60.3米,混凝土堤壩長160米,寬50米。碼頭有泊位3個,前沿水深3米,可同時停靠200噸級船舶2艘,晝夜最大裝卸能力400噸。港區陸域堆場有效面積1萬平方米,建有客運站1440平方米,每日有定時客運班輪與青島小港客運站對開。年核定能力10萬噸,客運15萬人。
東營港漁碼頭
東營港
東營港,分為漁碼頭和鹽碼頭兩部分,漁業碼頭位於膠州市營海東南,膠州灣北岸大沽河海口南岸,距膠州市區14.5公里。為水泥樁柱承台式碼頭,長156米,寬45米,可泊60噸級船5艘。貨場4000平方米。除東南風外,可避諸風。鹽業碼頭位於東營村東偏南3公里處,大沽河入海口西岸,木質懸舌式簡易裝卸碼頭3座。
滄口港,位於滄口灣的東側,距青島大港8海里,港內碼頭岸線長150米,為漿砌塊石重力式駁岸碼頭,其中100噸級泊位1個、20噸級泊位4個,適應於小型機帆船停靠,核定年通過能力為1.21萬噸。
紅石崖港,位於膠州灣西南岸紅石崖村,西連龍泉鹽場,東接大窯灣,與青島隔海相望,相距10海里。地理座標為N36°05′00″,E120°06′00″。口岸陸路有黃(島)——王(台)公路東西穿越,銜接204國道。港灣內潮汐為正規半日型,最高潮位為4.5米,最低潮位-0.5米。灣底泥質,水域面積廣闊。1963年擴建,形成漁、貨兼用港。貨運碼頭長約380米,寬9米,高2米,系直立式漿砌塊石結構。1965-1975年平均年吞吐量為1.5-2萬噸。1975年後碼頭擴建為長550米,寬12米,年吞吐量增加近1倍。80年代后,貨物多轉陸上公路運輸,港口吞吐量由此減少。1985年以後由港口運輸的物資多為鹽和化肥等。
大窯港,位於膠州灣西岸,紅石崖東2.5公里處,地理座標為N36°05′40″,E120°08′17″。灣底泥質,潮汐為正規半日型,最高潮位為4.5米,最低潮位為-0.5米。港區有碼頭4座,泊位39個,碼頭岸線總長為1公里,陸域堆場容量為1500-2000噸。1990年港口吞吐量為10.5萬噸。
航運
青島港未建成前,即有大批外國輪船駛抵膠州灣,進行貿易活動。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發生巨野教案,德國以此為借口,派遣巡洋艦4艘來山東沿海,強行佔領青島。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德國租借膠州灣為軍港,為期99年。當年進出青島口岸的外國商船達404艘次,進出貨物45.6萬噸。其中德國商船294艘次,進出貨物29.8萬噸,超過進出貨物總數的50%以上。英國商船69艘次,進出貨物10.7萬噸。日本商船17艘次,美國商船14艘次,俄國商船10艘次。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青島大港竣工后,青島港成為山東沿海港航設施較完備、技術條件較優越的海港。德帝國主義先後在青島設立“漢亞輪船公司”、“禪臣洋行”、“美最時洋行”、“捷成洋行”、“瑞記洋行”等5家輪船公司,營運船舶30艘。漢亞輪船公司是最大的船行,有輪船10艘,25700載重噸位。這些船行除航行歐洲至青島航線外,還經營中國沿海青島、煙台、大連、天津、上海等短程定期航線。
進出青島口岸的外國商船,以德國最多,依次是英國、日本。英國太古洋行自青島開埠后,即開始經營香港、寧波、青島、煙台、大連、牛庄航線,有3艘船往返,每兩周1個航次。同時也經營不定期的歐洲航線。怡和洋行的北洋航線,設有定期和不定期兩種航線,往返船舶10艘,運力達14223噸。其中青島、上海航線,營運船舶1艘、977噸位,每周往返1個航次;青島、威海、天津、汕頭、香港航線,營運船舶4艘、7925噸位,每月1個航次;青島、牛庄、上海航線,營運船舶2艘、2172噸位,每周往返1個航次。不定期航線有石臼所、海州線,營運船舶3艘、3149噸位。日本商船17艘、15210噸位,主要航線是日本、青島、香港線,航次不定。
這一時期,由青島口岸輸出的貨物主要是花生、花生油、豬鬃、繭絲、絲綢、牛皮、牛肉、牛油、小麥、煙葉、乾鮮果和活牛等,輸入貨物主要有棉紗、毛貨、金屬製品、火柴、針、煤油、糖、酒、麵粉等。
1916年以後,外國商船在青島口岸進出艘次和噸位逐年增加,當年進出青島口岸的外國船舶1363艘次,1186213噸位。1927年,進出青島口岸貨物總量增至5489289噸位。1931年進出青島口岸的外國商船增加到3004艘次,6347022噸位。1936年進出青島口岸的外國商船增至4500艘次,其中進口2229艘次,出口2271艘次。1937年8月,日本侵略軍封鎖山東海面,沿海航運業全部為日本控制。日本在青島設立輪船海運公司達11家,有輪船60餘艘。1937年青島口岸外國商船進口艘次減少。其後數年,外國商船進出青島口岸的艘次逐年減少。自1944年起,日本國內米荒嚴重,工業能源極缺,因而從山東沿海腹地大量搜掠物資運往日本。這一時期,輸出貨物種類主要是花生、花生仁、花生油、棉花、大米、土豆、鹽、煤炭和農副產品、工業原料等,輸入貨物主要是工業製品、日用雜貨、煤油等。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進出青島口岸的外國商船2653艘次,進出貨物1485825噸,貿易總金額33348318國幣(千)元。1947年,外國商船進出口貿易總金額達184779341國幣(千)元。1948年由於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外國商船進出青島口岸的貨物貿易總金額降到25037403國幣(千)元,比上一年度降低98.6%。 
歷史事件
德國強佔膠州灣。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的發生,為德國強佔膠州灣提供了一個極為難得的借口。11月7日德皇命令其遠東艦隊立即開往膠州灣,佔據該地,威脅報復。11月10日,德國遠東艦隊司令、海軍上將提爾皮茨奉命率“德皇號”、“威廉親王號”和“鸕鶿號”三艘巡洋艦從吳淞口出發,13日到達膠州灣,以遊歷為名欺騙當地清軍守將章高元及其士兵,使之麻痹鬆懈。14日上午七時,德軍600名官兵突然登陸,搶佔各山頭要隘,並挖溝架炮,緊密布置,作好戰鬥準備,然後向清軍送來照會,限清軍下午3時以前全行退出女姑口和嶗山以外,以48小時退完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辦理”。章高元當時統兵4營,數量上超過敵軍,但因清軍一月中只領有半月的子彈,“除常操已用外,子葯均已告罄”。章高元萬般無奈,親往面見提爾皮茨,剴切告以“未奉本國公文,礙難擅離”。提爾皮茨堅持不允,聲言下午三時要率軍進駐清軍營房。在德軍的逼迫下,章高元於當日下午三時由青島村退至四方村。接著提爾皮茨張貼布告,“宣言佔領膠州灣及其附近一切海島與屬地。”次日,德軍200餘名又至四方村清軍駐所,對清軍橫加侮辱,逼令再退。
德軍的強霸無理,激起清軍“全軍公憤,非戰不可”,從11月14日起,章高元數次急電北洋大臣王文韶和山東巡撫李秉衡,請示機宜,要求開仗。但清政府卻連電指示:“德國圖占海口,蓄謀已久,此時將藉巨野一案而起,度其情勢,萬無開仗之理”。德軍得寸進尺,步步緊逼,破壞了清軍電線,在青島前後各山設卡密搜,使清軍失去聯絡。在清政府“不準開仗”的指示下,章高元怕開戰“獲罪滋重”,嚴加約束軍隊,16日又從四方村退至滄口附近。19日,數百名德軍又至滄口逼清軍再退。這時清政府已指示章高元“鎮靜嚴扎,任其恫喝,不為之動”,因而沒有答應後撤,德軍便解除了章高元親兵的武裝,逼章高元去見提爾皮茨。章高元去后,提爾皮茨將章扣留在德艦上達半月之久。
德國佔領膠州灣,採取的是“先行動,然後談判”的方針。在尚未完全佔領膠州灣之前,德國政府訓令其駐華公使海靖就巨野教案“不要在11月16日前提出賠罪要求”。待德軍完全佔領了膠州灣之後,德國公使才奉令於11月20日向清政府提出了處理巨野教案的六項要求,雙方交涉約達4個月之久。前期談判的重點在於了結教案,後期(1897年12月29日-1898年3月6日)談判的重點在於租借膠州灣的問題。
1898年3月6日,中德《膠澳租界條約》正式簽訂。其主要內容有:
一、中國將膠州灣租與德國,租期以99年為限,租借地內的主權歸德國。
二、中國允許德國在山東建造兩條鐵路,其一由膠州灣經濰坊、博山等處至濟南及山東邊境,其二由膠州灣往沂州經萊蕪至濟南。鐵路兩旁各30華里以內,允許德人開挖礦產。
三、以後山東省無論開辦何項事務,德國商人有優先承辦之權。
該條約使山東全省淪為德國在華的勢力範圍,並成為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第一個信號。 
德日爭奪戰。1914年9月18日,日軍第二批派遣部隊從位於膠澳租界之外的嶗山東麓的仰口海灣登陸,開始進攻青島。23日,英軍也從嶗山灣登陸,開始進攻青島。當時德國在青島的駐軍有5000多人,軍艦17艘;日本則投入兵力2.9萬人,加上1000名英軍,日英聯軍共3萬餘人。日英聯軍從陸海兩方面完成包圍后,10月31日對青島德軍發起全面總攻,避開海岸炮兵陣地,步步圍逼。作戰中,日軍還使用了飛機助攻,這在日本軍事史上還是第一次。11月4日,德軍苦心經營的防禦體系遭嚴重破壞。7日,德皇下令駐膠澳守軍向日英聯軍投降。10日,駐膠澳德軍正式投降,由日軍司令官宣布實行軍管。從此,德國在青島的殖民統治和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又為日本所替代和搶佔了。 
中國收回膠州灣。早在1914年底德日青島戰爭結束后,中國政府就照會日本政府,要求其從山東撤軍。1915年1月,中國政府又通告取消山東戰區,要求日、英撤軍回國,結果被日本拒絕。1915年1月18日,日本借袁世凱夢想復辟帝制之機,提出旨在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涉及山東的主要內容有允日本接受德國讓與的山東權利、允日本建造由煙台或龍口連接膠濟鐵路的鐵路、允從速自開山東各主要城市為商埠等。5月7日,日本以最後通牒的方式強迫中國政府在“二十一條”上簽字。袁世凱急欲取得日本對他復辟帝制的支持,竟與日本進行談判,答應了日本的要求,激起全國人民的義憤,全國各地開展了大規模的反日愛國運動,掀起收回山東、青島權利的鬥爭高潮。
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青島的權利全部讓給日本。1919年5月4日,北京學生上街遊行,提出“誓死爭回青島”、“外爭主權,內懲國賊”,堅決反對簽訂和約,得到全國人民的響應,引發了轟轟烈烈的“五四”反帝愛國運動。同時,中國人民在經濟方面積極開展抵制日貨的鬥爭,1919年由青島港進口的日貨數量大減,青島日商工廠生產的紗布、火柴等也遭到中國民眾的有力抵制。在中國人民舉國一致的抗爭中,日本被迫同意以談判方式解決青島及山東的問題。
1921年5月20日,中德政府舉行談判,簽訂《中德協約》,德國放棄通過中德《膠澳租界條約》等獲得的一切權利。
1921年11月,太平洋會議(即華盛頓會議)在美國召開,討論太平洋及遠東問題。會上,中國代表再次表示要無條件收回青島,日本則堅持中日之間直接交涉,向中國政府施加壓力。1922年2月4日太平洋會議即將結束之際,英、美強迫中國讓步。中國政府屈服於壓力,不顧國內人民的反對,同意中日直接交涉,中日兩國代表在全部山東問題的協定上簽字,簽署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附約》。1922年4月29日中國政府批准了《解決山東懸案條約》,日本政府也於5月23日批准了該條約,雙方於6月2日在北京互換文本,條約隨即生效。
依照條約規定,中日雙方各派三人為委員,經過5個多月的談判,至12月5日議定了《山東懸案細目協定》及《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等。中日雙方議定了日軍撤退和中國政府接收青島的時間等事項。
1922年11月17日,北洋政府頒布《膠澳商埠暫行章程》,決定青島收回后開闢為商埠,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於北洋政府。《山東懸案細目協定》及《山東懸案鐵路細目協定》分別於1922年12月1日、5日簽訂生效。兩個協定簽訂的結果,使中國付出6100萬日元(摺合銀元約5545萬餘元)巨款贖回青島。而膠濟鐵路實際上仍在日本控制之下,要15年以後才能完全贖回。
1922年12月10日,中日政府進行行政事宜交接儀式,由中國正式接收青島行政,改稱膠澳商埠,開始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淪陷於德、日帝國主義統治下長達25年之久的膠澳,終於回到中國政府的治理下。

水域面積


概述

膠州灣面積最早記錄 於《膠澳志》,《膠澳志》上記載的1928年膠州灣的總水域面積為560平方公里。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提供的資料顯示:膠州灣的水域面積1958年為535平方公里;1977年為423平方公里;1985年為 374.4平方公里。而2012年,膠州灣的總水域面積僅有367平方公里。也就是說,從1928年以來的70多年間,膠州灣的面積減少了193平方公里,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膠州灣填海速度明顯加快,膠州灣的水域面積平均每年減少約2.9平方公里。眼下,膠州灣的水域面積僅有1928年的66%了。

面積減少

我國著名海洋工程動力專家、中國海洋大學教授侯國本認為,自然變異和人為開發是造成膠州灣不斷縮小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為的無度的圍填海工程是決定性的因素。
中科院院士文聖常認為,無度地圍填海勢必要導致納潮量的減少,進而導致海水自凈能力降低。最直接的影響是生態環境的惡化。資料表明,1935年膠州灣的納潮量為11.822億立方米,最大表層流速為1.8米/秒,1985年納潮量為9.144億立方米,最大表層水速為1.2米/秒,2012年的納潮量只有7億多立方米。膠州灣海域是許多種魚類重要的洄遊棲息地,事實上,大規模的圍填海工程造成了那裡地形和水流的變化,已經影響到了魚群的棲息環境和魚類的洄遊規律。

海洋公園


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后,獲批的首批國家級海洋公園,也是全國最大的半封閉海灣國家級海洋公園。至此,我市海洋特別保護區達到6處,總面積達到804.71平方公里。
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位於膠州灣中北部,總面積20011公頃。其中,海域面積19971.77公頃,陸域面積39.23公頃。海域面積約佔膠州灣海域面積54%(以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劃定的海域面積為基數)。
該海洋公園地理區位、生態系統、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生態旅遊條件特殊,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海洋公園內包括淺海濕地、潮間帶濕地、潮上帶濕地、河口濕地以及人工濕地(養殖池、鹽田)等多種濕地類型,是鳥類重要的繁殖地、越冬地與遷徙停歇地,濕地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價值較高。
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海域營養條件良好、基礎餌料豐富,是多種經濟魚類、蝦蟹類和頭足類重要的產卵、索餌和育幼場所,具有漁業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海洋公園生態旅遊以海濱資源為基礎、生態旅遊模式展開,極具藝術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學考察價值以及休閑娛樂價值。
公園海洋文化旅遊資源較為豐富,海洋體育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節慶文化、軍事文化、漁業文化、港口文化等都獨具特色,有著一定的歷史文化積澱,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符合海洋特別保護區海洋公園的選划條件。
青島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的主要保護對象是膠州灣保護控制線內的北部濕地與大沽河口濕地,包括其面積及環境質量。此舉對維護保護區內的濕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提升區域內景觀生態安全和生態服務功能,具有重要的價值。
同時,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的建立,進一步完善了青島市海洋保護區體系,對促進海洋生態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對沿海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起到積極推動作用。

交通信息


可乘黃島808路、開發區32路公交車到后岔灣站下車。

事件


2007年11月14日是德國侵佔膠州灣110周年的日子,在這個特殊的紀念日對百餘年前所發生的事情經過進行一下追述,顯得極有意義。因為2012年尚缺乏更為詳細的記載,比如,一些親歷者的回憶。我們只能將一些零散的資料重新彙編,盡量對整個佔領行動的過程進行一次還原,籍以提醒大家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背景
日本印製膠州灣明細地圖
日本印製膠州灣明細地圖
在事件發生的前一天,即1897年11月13日,平日常駐上海吳淞口的德國遠東艦隊就出現在青島南面的外海。在此前的11月7日,德皇威廉(Kaiser Wilhelm II 1859-1941)就“決定立刻動手”對巨野教案的發生給予中國報復。是日深夜,他電令遠東艦隊司令海軍少將迪特里希(Otto von Diederichs 1843-1918)作好準備。10日,德艦啟航向膠州灣進發。
迪特里希(舊譯 棣利斯或棣利司)率領的這支船隊由五艘軍艦組成,4300噸的“威廉王妃”號(S.M.S. Prinzess Wilhelm)、5200噸的“鸕鶿”號(S.M.S. Cormoran)、7650噸的旗艦“皇帝”號(S.M.S. Kaiser)和並未參加實際行動的“伊倫娜”號(S.M.S. Irene 4300噸)、“阿克納”號(S.M.S. Arcona 2370噸)。
實際上,在13日下午4點德國艦隊一出現,就被駐防清軍的瞭望哨發現。此時的章高元(1841-1913)據說正在和屬下打麻將,得到信報他曾命人前往德艦詢問前來的目的。迪特里希委派副官Amon上尉帶領兩名軍官和翻譯上岸拜會章高元,在得到“借地演習,進行臨時休整,很快就會離開”的答覆是后,章才如釋重負。為了表示友好,並盡地主之誼,章表示要在衙門設宴招待迪特里希,但被德方婉言謝絕。由於此前,每逢冬季常有俄國艦隊前來暫泊,而且德國一直對華“友好”,又在“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表現出異乎尋常的“公正”,大概諸多的因素蒙蔽了曾參加過甲午戰爭的章高元,他的懈怠與麻痹大意,直接導致了次日他與德軍的對峙與博弈,滿盤皆輸……
過程
德國艦隊在入夜後有了充足的時間來進行佔領前的部署。“皇帝”號和“威廉王妃”號留在小青島附近的外錨地,準備在遇到抵抗時炮擊沿岸的總兵衙門、兵營和炮台。而“鸕鶿”號在乘機駛入膠州灣,系泊在馬蹄礁附近,準備伺機佔領位於小鮑島軍火庫和軍械庫,並從背後進行迂迴包抄。
1897年11月14日,依照舊曆是光緒二十三年十月廿日。黎明時分,“鸕鶿”號放下幾艘小船,船上所載的100餘名德國士兵,趁著未散的晨霧,一舉佔領了清軍后海營房和不遠處火藥庫。在得到“鸕鶿”號得手的消息后,迪特里希命令艦隊實施登陸。就在720名德軍士兵在棧橋西側登陸的同時,恰逢駐防清軍在進行早操。兩軍相遇,出現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一幕,出操的綠營兵們對全副武裝的德軍沒有絲毫的戒備,競相跟德國人打招呼,還有人因能說兩句德語而沾沾自喜……
德軍登陸后,立即按照預先部署的計劃,分兵搶佔制高點和沿海炮台,並包圍總兵衙門和各處營房,並切斷各營之間的聯繫。此時章高元的反應,由於沒有官方的詳載,以致眾說紛紜。上午11時左右,德軍向清軍發出照會,限其於下午3時前全部撤退至女姑口和嶗山以外,只能攜帶步槍,以48小時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處理。此時,在眾人的影響下章曾考慮抵抗,但卻發現槍里沒有子彈,而軍火庫已早被德軍控制。無奈章高元曾親自面見迪特里希,稱“未奉本國公文,礙難撤離”。但迪特里希堅持下午3點鐘德軍必須接管防務。章高元急電山東巡撫李秉衡(1830-1900)和北洋大臣王文韶(1830-1908),說:“元欲戰恐開兵端,欲退恐忝職守,再四思維,惟有暫將隊伍拔出青島附近,後撤至四方村一帶……。”
結果
中午12時30分,章高元的總兵旗從衙門前的竿頭落下。下午2時30分,停泊在青島灣海面的德艦鳴放了21響禮炮,慶祝在這一次佔領行動中的勝利。半小時后,隨著對德國皇帝的三聲萬歲(烏拉),德國海軍的三色戰旗升起。而章高元也在此時退至四方村。
迪特里希在衙門大堂內宣布佔領膠州灣及附近一切海島與陸地,並稱倘有中國人敢滋事端,定加嚴懲。新的臨時政府也同時成立。隨後,德軍還派遣了一支分遣隊,前往最近的即墨縣城,但在德國人達到之前,駐守的清軍就望風而逃了。隨後,這支部隊繼續向膠州前進,追擊潰退的清軍,並強行在膠州駐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