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損傷

周圍神經損傷

周圍神經損傷是指除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損傷。各種原因所致的周圍神經損傷會引起該神經支配區出現相應癥狀。多因外傷造成,如牽拉傷、切割傷、壓迫傷、火器傷等。出現損傷神經支配區域的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營養障礙、肌肉萎縮、肌張力和腱反射消失等癥狀。對損傷神經支配區域的體格檢查和電生理檢查是診斷的關鍵。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儘可能早期恢復神經的連續性。周圍神經損傷的預后和周圍神經損傷程度、是否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有關。

就診科室


● 骨科、手外科或神經外科

病因


● 周圍神經損傷的原因可有多種類型。
● 牽拉損傷。如產傷等引起的臂叢損傷。
● 切割傷。如刀割傷、電鋸傷、玻璃割傷等。
● 壓迫性損傷。如骨折脫位等造成的神經受壓。
● 火器傷。如槍彈傷和彈片傷。
● 缺血性損傷。肢體缺血攣縮,神經亦受損。
● 電燒傷及放射性燒傷。
● 藥物注射性損傷及其他醫源性損傷。

癥狀


● 周圍神經損傷的患者因具體損傷神經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癥狀。
● 臂叢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神經根分佈區的運動、感覺障礙。臂叢上部損傷表現為整個上肢下垂,上臂內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內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后或彎曲,肩胛、上臂和前臂外側有一狹長的感覺障礙區。臂叢下部損傷表現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縮而呈爪形,手部尺側及前臂內側有感覺缺失,有時出現霍納綜合征。
● 腋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肩關節外展幅度減小,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三角肌肌萎縮,肩部失去圓形隆起的外觀,肩峰突出,形成“方肩”。
● 肌皮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肱二頭肌、肱肌及前臂外側的皮膚感覺障礙。
● 正中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第一、二、三指不能屈曲,拇對掌運動喪失,大魚際肌萎縮,出現猿掌畸形,示指、中指末節感覺消失。
● 橈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伸腕不能,出現“垂腕”這一典型癥狀,拇外展及指伸肌力消失,手背第一、二掌骨間感覺完全消失。
● 尺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第四和第五指的末節不能屈曲,骨間肌癱瘓,出現爪形手畸形,手指內收外展功能喪失,小魚際萎縮變平,小指感覺完全消失。
● 股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股前肌群癱瘓,行走時抬腿困難,不能伸小腿。股前及小腿內側麵皮膚感覺障礙。股四頭肌萎縮,髕骨突出。膝反射消失。
● 坐骨神經損傷
● ● 坐骨神經完全斷傷時,臨床表現與脛腓神經聯合損傷時類同。踝關節與趾關節無自主活動,足下垂而呈馬蹄樣畸形,踝關節可隨患肢移動呈搖擺樣運動。小腿肌肉萎縮,跟腱反射消失,膝關節屈曲力弱,伸膝正常,小腿皮膚除內側區以外感覺減退。坐骨神經部分受傷時,股二頭肌常麻痹,而半腱肌和半膜肌則很少受累。另外,小腿或足底常伴有跳痛、麻痛或灼痛。
● 腓總神經損傷
● ● 主要表現為足下垂畸形,患者為了防止足趾拖於地面,步行時腳步高舉,呈跨閾步態。足和趾不能背伸,也不能外展外翻,足背及小趾前外側感覺消失。

檢查


● 診斷周圍神經損傷,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及電生理檢查。
● 體格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了解癥狀和體征,可初步判斷病情。
● 電生理檢查
● ● 檢查的目的是判斷神經損傷範圍、程度、吻合后恢復情況及預后。

診斷


● 醫生診斷周圍神經損傷,主要依據病史、典型癥狀、體格檢查及電生理檢查。
● 有外傷或醫源性損傷史。
● 出現相應的神經支配區域感覺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營養障礙、肌肉萎縮、肌張力和腱反射消失等癥狀。
● 傷部檢查: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檢查其範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感染等情況。
● 肢體姿勢:觀察肢體有無畸形。橈神經傷有垂腕,尺神經傷有爪狀手,正中神經傷有猿手,腓總神經傷有足下垂等。
● 運動功能的檢查:根據肌力下降情況判斷神經損傷及其程度,用六級法區分肌力。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軟癱,失去張力,有進行性肌肉萎縮。
● 感覺功能的檢查:檢查痛覺、觸覺、溫覺、兩點區別覺及其改變範圍,判斷神經損傷程度。可與健側皮膚比較。感覺功能障礙亦可用六級法區別其程度。
● 營養改變:神經損傷后,支配區的皮膚髮冷、無汗、光滑、萎縮。坐骨神經傷常發生足底壓瘡、足部凍傷。無汗或少汗區一般符合感覺消失範圍。可作出汗試驗。
● 反射改變: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軟癱,失去張力,腱反射減退或消失。
● 神經近側斷端假性神經瘤:常有劇烈疼痛和觸痛,觸痛放散至該神經支配區。
● 神經干叩擊試驗(Tinel征):當神經損傷后或損傷神經修復后,在損傷平面或神經生長所達到的部位,輕叩神經,即發生該神經分佈區放射性麻痛,為Tinel征陽性。
● 電生理檢查:通過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檢查,可判斷神經損傷範圍、程度、吻合后恢復情況及預后。

鑒別診斷


● 需與中樞神經損傷、神經系統疾病、脊柱退變性疾病、運動系統慢性損傷等相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需到醫院就診,請醫生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及電生理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治療原則是儘可能早期恢復神經的連續性。
● 閉合性損傷:大部分神經為鈍挫傷、牽拉傷,一般能自行恢復。因此,應觀察3個月,期間可進行必要的藥物和物理治療,採用Tinel征和肌電圖檢查評估。若神經功能無恢復,或部分神經功能恢復后停留在一定水平不再有進展,則應手術探查。
● 開放性損傷:可根據損傷的性質、程度和污染情況決定手術時機。包括一期修復,即傷后6-8小時內即行手術,適宜污染輕的切割傷,並且具備技術和設備條件;延期修復,傷后2-4周,適宜未行一期修復神經,且傷口無感染者;二期修復為傷后2-4個月,適宜於傷口曾感染或火器傷、高速震蕩傷。
● ● 此外,對輾壓傷和撕脫傷所致的神經缺損,斷端不整齊,不能縫合且難以估計損傷範圍,在初次手術時,應將神經斷端與周圍組織固定,以防回縮,利於二期修復。
● 神經損傷的手術修復方法有以下幾種:神經松解術、神經縫合術、神經移植術、神經移位術、神經植入術。
● 術后處理:用石膏固定關節位置,使吻合的神經不受任何張力。一般術后4-6周去除石膏,逐漸屈伸關節,練習關節活動,按摩相關肌肉,積極促進功能康復。還應注意保護患肢,防止外傷、燙傷和凍傷等。

危害


● 出現肢體神經支配區的感覺障礙、運動障礙、營養障礙、肌肉萎縮、肌張力和腱反射消失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預后


● 周圍神經損傷的預后和周圍神經損傷的程度有關。
● 不完全性周圍神經損傷通過早期的積極治療,一般都能恢復較好。
● 若神經損傷程度較重,甚至是神經離斷,則需要早期進行神經修復或吻合,後期還要進行積極的康復運動鍛煉,才能促進運動和感覺功能的恢復。

預防


● 周圍神經損傷主要是由於外傷所導致的,故注意生產、生活安全是預防的關鍵。
● 避免暴力行為的發生。
● 注意生產、生活中的自身安全防護。
● 醫療救治過程中盡量避免醫源性神經損傷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