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腰彝族

花腰彝族

在石屏縣北部的哨沖、龍武、龍朋三個鄉鎮,居住著全世界僅有的3萬多花腰彝人。花腰是雲南彝族尼蘇支系的一部分,花腰並非自稱,是他稱。因婦女們的服飾色彩艷麗,精美大方,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腰彝族”,俗稱花腰彝。花腰彝的民居,是彝族地區特有的土掌房。其牆壁和屋頂用土夯築而成,冬暖夏涼,且屋頂家家相連,上一家房頂即可跑遍全寨。

花腰婚俗


花腰彝人的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特點,主要表現為“一夫一妻制”、嚴格實行“同宗不婚制”和“三年不落夫家”制。花腰彝人自古嚴格實行一夫一妻制,就算在舊社會有錢有勢的“子瑪”、“色頗”也不例外,這一點和漢族的三妻四妾有明顯區分。同宗不婚制用花腰人的諺語“再缺糧食,甜蕎苦蕎不能同吃;再缺衣裳,山羊皮綿羊皮不能同穿;再缺配偶,兄妹不能結婚。”來說明非常生動,姨表兄弟姊妹之間的通婚、戀愛和性關係,都將被視為亂倫,按習慣將予以嚴懲,有甚者將按宗法被處死。花腰彝人青年男女有社交自由權利,主要表現在“吃火草煙”等習俗。舊時,婚姻不能自主而由父母包辦,父母同意后再推八字,向婦方家送聘禮。現雖然可以自由戀愛,但舊制的形式仍然存在。而“三年不落夫家”制則是花腰彝人區別於其他彝族支系婚俗的最大特點,這種婚俗現雖然已不是普遍現象,但仍然存在。國慶獻禮影片《花腰新娘》就是以這種婚俗為背景的。花腰彝人一般先舉辦婚禮,而後擇日辦理國家結婚手續。在男女雙方婚禮的當夜,小伴們鬧過洞房后,新郎就得離開。次日新娘由女伴護送回家,從此就開始了“三年不落夫家”的生活:三年內,女方除了喪失戀愛的權利外,仍可以自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名義上已成為別人的妻子,實際上卻對夫家的生活不聞不問,三年後才可以“歸家”,正式為人妻、為人母。
婚期要擇吉日。男方派出浩浩蕩蕩的迎親隊伍迎娶新娘,到新郎家門口,由老人主持一系列禮儀,然後女方向男方索要“跨門檻費”。此後夫妻雙雙跨入家門,在正堂上進行“認親”儀式,拜天地後進入洞房。結婚之日殺豬宰羊宴請賓客。花腰彝族青年結婚,姑娘要親手為自己綉制一套“花口鎖塔”作為婚服,結婚那天穿后就要收藏起來,到死時作為裝老衣服。姑娘還要親手給丈夫做一條粗布褲子,兩條褲腳從裡面用絲線連起來,在結婚儀式上新郎要當著賓客穿上這條褲子,若能用腳把線蹬斷,則預示著婚後平平安安、順順利利;長時間穿不上褲子的,就被視為“憨”、“笨”。這條褲子也是結婚這天穿后就要收起來,到生第一個兒女時作為嬰兒的襁褓。在新娘和新郎的房是絕對不能在二樓的,二樓只能是老人居住的,雲南的很多少數民族都有此類風俗。就連漢族,當公公在樓下的時候,兒媳不是也不能上二樓嗎?據說在影片《花腰新娘》播出后,很多人,特別是老人都去反映,可是管事的一句,市場需要,就抵擋回去了。再者,花腰當地人十分見不慣張靜初那粗魯的吃象,認為那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
彝族很少有婚後離異的情況,舊時偶有離婚只要經過村裡德高望重的幾位老人和族長判決就可以了。男方提出離婚,需經過男女雙方兩族人互相協商后付給女方一定的錢財作為補償;如女方提出離婚,男方則不必支付任何錢財。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改嫁,但需由新婚男家給原夫家一定的“損失費”。隨著社會發展,離婚當然也得遵從國家法度。
電影《花腰新娘》對花腰彝的方方面面有一定的涉及,但藝術不等同於現實,《花》劇在很多方面是經過藝術處理而失真的。當然,我不否認《花》劇的藝術、社會價值,它同時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劇。

花腰歌舞


在四弦琴引頭下,花腰歌舞曲調流暢歡快,歌詞豐富,歌以合節,腹前擊掌、頓足踏地、腰略彎,集體圍火而跳。花腰歌舞曲調分為72調,多為情歌和敘事長詩,它的舞蹈保持了漢代以來的原始的踏歌遺風,音樂曲調優美動聽,旋律節奏感強,有演唱、對唱,邊舞邊歌等形式,舞蹈人數不限。
花腰歌舞唱的是四三拍子,跳的是四二拍子,這在世界音樂舞蹈中是獨具特色的。上面動作簡單,但舞步變化較快,步子小且快,由順腳、合腳、叉腳三類組合。如果是節慶日,他們便必跳“阿索喂”。“阿索喂”屬藉助唱腔取調名的一種歌舞形式,演唱時邊歌邊舞,圍圓跳躍,故又名“大團樂”舞。而每當夜幕降臨,姑娘、小夥子們便圍著篝火跳起了“雜弦調”,這種調分慢調和快調,節奏輕鬆,活潑有規律,邊歌邊舞。這種歌舞形式曾被中美文化交流中心的專家稱為「作曲家憑靈感無法創作的優秀民歌」、「具有世界性的民族音樂精品」。

祭龍舞龍


介紹

他們崇拜龍,其祭龍、舞龍神秘而別具特色。

介紹二

這裡的龍有雌雄之分,女子舞青龍即雌龍,男子舞黃龍即雄龍;雙龍共舞,雌雄相戲鳳先飛。彝族每年都要舉行祭龍儀式,逢十二年一輪的馬年、馬月、馬日,則要祭大龍,彝語叫“德培好”節。每個寨子都在附近的山坡上選有一棵龍樹。祭龍進,先推選一全德高望重的老人為“龍王”,由龍王帶瓴大家拜龍樹、祭龍神。祭龍是一項神聖的活動,龍王領著大家抬上香燭、活豬、果菜等供品,上山拜祭龍神。在坡腳,有三排小櫟樹組成的一個通道,任何人都要過了通道才能上山,絕不許亂竄,不許走錯,出來時也是如此。點燃香燭、獻上供品、拜祭龍神,一般人只能在兩個神壇前拜祭,第二個神壇以上就算禁區。除了龍王可以上去之外,不論何人踏上半步即是犯了大忌,都會受到懲罰。而龍王上到龍樹跟前做些什麼,也就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了。

舞龍


介紹一

拜祭以後就把龍接回寨,要的龍便有了靈性,彝龍隊舉著巨龍進村走寨,為村民們驅除邪氣,祈求平安。而最開心刺激的就莫過於舞龍了。

介紹二

這裡的龍有雌雄之別。姑娘舞青龍即雌龍,舞龍姑娘年齡都在15至18歲之間,年輕力壯。舞龍頭的白翠林17歲,從12歲就開始學習舞龍了。一條長龍由12個姑娘共舞,代表12生肖,也代表12年。花腰姑娘舞龍,有獨到之處,龍頭一動,虎虎生風:才見姑娘倒地平舞,翻起千層浪花,又見長龍破空而出,盪起萬朵祥雲。村民們眼隨龍躍,情隨龍騰……舞龍活動結束后,人們跳起歡樂的煙盒舞。
彝族尚黑,以黑為貴。姑娘們舞青龍,可看出其母系文化的濃郁色彩;在彝族的傳統觀念里,世間萬物都分雌雄,雌雄相戲萬物繁茂。正是這深厚的文化底蘊,使這花腰彝在歲末,到北京參加“中華喜迎新世紀彝龍大賽。”獲金獎;迎澳門回歸時,又應邀在天安廣場作表演,在北京颳起一股“雲南中華龍世紀風”。

服飾文化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居住在這塊古老、神奇土地上的彝族人民,以手工方式生產和製造了極其豐富、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文化。其中,要數花腰(聶蘇支系)婦女的服飾風格獨具。
花腰彝婦女服飾,多以紅、黑兩色為主,另雜有綠、藍、白等色。其服飾分為頭帕、長衣、短褂、腰帶、圍腰、飄帶、兜肚、黑褲和繡花鞋等部分組成。紋樣多用日、月、星、火以及花、鳥、魚、蝶等變形圖案。刺繡工藝多施於衣袖、后擺、坎肩、衽邊、背部、頭帕及褲腳沿口等顯眼部位。結構比較複雜,圖案花飾繁多,刺繡工藝精細,色彩鮮艷奪目,充分反映出花腰婦女熱情奔放、樂觀開朗的性格。
製作花腰婦女服飾時,首先由花腰民間剪紙藝人將紙剪成服飾各部位服飾花,然後把圖樣粘貼在布料上,再用五彩絲線沿圖樣刺繡,最後把數十種不同格式和圖案的刺繡品拼縫起來,就成為一套精緻的花腰婦女服飾。
花腰婦女的頭帕以紅、黑、綠布料做底,一般用三塊布料拼接成長方形整塊,綉有精美條花,並配有兩條布帶,布帶綉有花紋圖案並飾以銀泡結成流蘇狀纓花。戴時折成帽狀,以帶束扎,帶子兩頭纓花垂於耳旁。衣服分為長衣、短褂兩大部分,另配有腰帶、圍腰、飄帶、兜肚等附件。長衣由藏青色或黑色布料縫成右衽襟衣,背襟長至後腿,胸襟短至前腰,袖口部位綉有花紋圖樣。短褂前後綉有垂直連續花卉飾彩色花邊,罩於長衣之上。穿時先將兜肚掛於腹部,長衣穿上后,將前面長補救摺疊以腰帶束緊,後部任其下垂,然後罩上短褂,繫上配有飄帶的圍帶即成。褲子為寬腰扭襠褲,布料多用黑色或藏青色。褲長至小腿,褲腳口用淺藍色或綠色布料鑲寬邊一至二道。鞋以黑布為底色,鞋幫綉有花卉圖案。做一套花腰婦女服飾,需要三至五年時間才能完成,其價值高達數千元一套。
花腰婦女服飾曾先後到北京、上海等地展出,深受各界人士的好評。其中大棚租村的民間藝人肖會玉製作的服飾以及剪紙工藝更是別具一格,被雲南省文化廳命名為“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藝人”稱號。

喪葬禮儀


人死了要先鳴槍或敲芒鑼報喪,寨里的人聞訊后即刻帶著米、錢物等前來看望,表示弔唁。人死後,親屬即刻到寨子中精通風水的“貝瑪”或師傅處擇下葬的吉日吉時,同時派出寨中的青年小伙去通知各地的親戚,請紙工師傅到家中製作靈幡,請鼓吹隊等。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花腰彝人淳樸的民風,像喪葬、災禍等事,寨子里的人都是群體出動,群策群力。
一般來說,所擇的下葬之日和停靈之日有一段間隔,三五天、十來天不等。這一段時間,寨子中的人都會到死者家中守靈和“哭靈”。“哭靈”是花腰彝人喪葬的一大特點,一般由已婚的婦女所為。“哭靈”並不是號淘大哭,而是有腔有調,其內容也極為豐富,有追思亡靈的,有控訴子孫不孝的,有叮囑亡靈一路走好的等等。
安葬前要請“貝瑪”念《指路經》。《指路經》亦稱《指路送魂經》。花腰彝人認為,人有三魂,人死後一魂守護家壇里的神主,隨時接受子孫的祭祀;一魂守護墳墓,庇蔭子孫後人繁榮昌盛;一魂去幽冥世界,同老祖宗在一起,重新安家立業,勞動生息。但三魂都要按照“貝瑪”的指點,先回到老祖宗的發祥之地,然後再分開。故按彝族風俗,人死後必須請“貝瑪”作祭指路送魂。送魂回歸故士的路線,即為古時先民遷徙之路線,使死者能順利地到達祖宗居住的地方支。出殯的頭一天晚上,人們徹夜不眠,寨子中的青年男女都要在靈柩前跳一種舞蹈,稱為“踩荊棘路”,意思是為死者的亡靈踩開一條平坦的大路。
出殯之時,孝子孝孫分跪道路兩側,由寨子中已婚壯年男子抬著的靈柩從中間通過,鼓吹隊緊隨其後。待靈柩通過後,孝子孝孫大哭起立尾隨,一直送到山坡腳下。然後,家人便把死者生前用過的一些物品在寨子頭的道路旁進行焚化。之後人們爭相跑回家,恐怕沾染上邪物,到門口跨過火盆方可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