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粑

鄂東鄉間的美食

火燒粑,是鄂東鄉間的美食之一。隨著四季蔬菜的變化口味也可以變化。

簡介


粑好關鍵在和面。在陶缽中和面,講究的是“三光”:缽沿光、手光、麵糰光。就是說,麵糰和好起缽,缽內、手上都不能沾上麵粉,麵糰表面也是光溜溜的。據說舊時,挑剔人家擇媳,就要看和面。和面達到“三光”境界的女人,將來一定是當家理廚的好手。當家的女人凈了手,用葫蘆瓢舀來水,便開始和面。她的手法乾淨利落,一築到底,邊和面邊兌水,面在手下“吱吱”地叫,擠得指縫痒痒的。。婦人麻利地將留在缽沿和手上的“散兵游勇”收編,既減少浪費,又顯示手段。面上安板,果然是乾乾淨淨,光光堂堂。

製作過程


火燒粑有包餡。製作中,手段不到家,粑殼一面厚一面薄,那叫“一扇篥子一扇磨”,至於做破了,要打補巴,那叫“貼膏藥”,真是又吃力又不討好。能幹的女人揪下一團面,巧手一盤,三下兩下做成一個“鍾”,仰置於左掌內,把餡放進去,用右手虎口一撞壞一收,再一捏,粘上少許生粉,放進熱鍋里,勻勻地按薄,烙糨了殼,就可以燒了。

製作時的注意事項


燒粑,火塘里,灶膛里都行。火灰要厚,炭頭兒要多。灰不厚容易燒糊,炭頭兒少則燒不熟。女人先用火鉗把火扒開,用熱火灰墊了底,再把糨了殼的粑放進去,上面用熱灰、火兒蓋嚴,捂著燒。燒粑的地方明顯有些鼓了,又把火扒開,把粑翻個面,蓋嚴。再燒鼓了,篝就空中上來了,粑就熟了。粑從火里灰里掏出來,放在灶台上,灰頭灰面的。女人隨手拉下架上的洗臉巾,兩面一彈,兩面鼓壯壯的粑變得乾乾淨淨的。再用大拇指在粑中間飛快地戮一溜兒,兩邊一掰,粑開了,香氣撲鼻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