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江鎮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轄鎮

柳江鎮,隸屬於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地處洪雅縣西南部,東與花溪鎮、桃源鄉接壤,南與高廟鎮相連,西與雅安市雨城區嚴橋鎮、宴場鎮交界,北靠瓦屋山鎮,區域面積225.2平方千米。 

1949年,屬柳江鎮;1983年,改柳江鎮;2005年,趙河鄉併入柳江鎮。2019年,撤銷花溪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柳江鎮管轄。2019年末,柳江鎮總人口3.81萬人。截至2020年6月,柳江鎮轄2個社區、7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柳江玉屏北街19號。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柳江鎮常住人口為26197人。

2011年,柳江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252元。2018年,柳江鎮有工業企業2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歷史沿革


1949年,屬柳江鎮。
1958年,改柳江公社。
1983年,改柳江鎮。
2005年,趙河鄉併入柳江鎮。
2019年,撤銷花溪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柳江鎮管轄。

地名由來

柳江鎮原名明月鎮,后因柳、姜兩大戶人家合修長街,為紀念他們而改為柳姜場,后改為柳江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柳江鎮地處洪雅縣西南部,東與花溪鎮、桃源鄉接壤,南與高廟鎮相連,西與雅安市雨城區嚴橋鎮、宴場鎮交界,北靠瓦屋山鎮,區域面積225.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柳江鎮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

氣候特徵

柳江鎮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在22無。無霜期年平均30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106小時。年平均降水量達1405毫米以上。

土地資源

2011年,柳江鎮有耕地面積9597畝。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柳江鎮轄1個社區、9個行政村:玉屏、紅星、兩河、洪江、楊村、鳳凰、雙溪、葉灣、五里、中山;下設4個居民小組,69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柳江鎮轄2個社區、7個行政村:玉屏社區、花溪社區、紅星村、兩河村、洪江村、興勝村、鳳凰村、趙河村、萬湖村,鎮人民政府駐柳江玉屏北街19號。

人口民族


2011年末,柳江鎮總人口20842人。
2017年末,柳江鎮常住人口為14960人。
截至2018年末,柳江鎮戶籍人口為20165人。
2019年末,柳江鎮總人口3.81萬人。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柳江鎮常住人口為26197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柳江鎮農民人均純收入6252元。
2018年,柳江鎮有工業企業2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6個。

農業

柳江鎮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產品8450噸。經濟作物以茶葉、油菜為主。

工業

2011年,柳江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4614萬元。

文化


特產美食

柳江鎮境內有烤鴨、風味豆豉、肥腸豇豆粉、白宰缽缽雞、狗羊肉湯鍋等特色美食。

交通


柳江鎮境內有170縣道經過。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柳江鎮有中小學校3所,在校生1222人。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柳江鎮有衛生院2個;病床55張,專業衛生人員45人。

社會保障

2011年,柳江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98戶,人數140人,支出32.5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439戶,人數795人,支出83萬元,比上年增長47.1%,月人均87元,比上年增長47%;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3人,支出17.1萬元,比上年增長13.6%;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4人,支出2.9萬元,比上年增長11.3%。自然災害受災人口5130人,農作物受災面積5200畝,倒塌房屋25間,直接經濟損失670萬元,救災支岀29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3人,撫恤事業費支出44.5萬元。年末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1894人;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292人,失地農民參加醫療保險343人;參加養老保險635人。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柳江鎮有郵電所1個。電信服務網點1個;電話用戶4957戶,電話通村率100%。

基礎設施

● 能源
2011年,柳江鎮有煤炭企業1家,發電企業16家。
● 給排水
2011年末,柳江鎮有自來水廠1座,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柳江鎮有休閑園林1個,園林綠地面積1.27公頃。

旅遊


景點

面觀峨嵋群峰的曾家大院曾家大院位於柳江古鎮北面,建於清朝年間。大院在設計上花了一份苦心,若從空中俯瞰,也就是說其平面圖是一個繁寫的“壽”字。繞牆行走,則有犬牙交錯之感。大院由兩個院落組成,一個大門進出,為兩兄弟的共同財產,大院有兩塊大的空地,中間是一幢三樓一底中西合璧式的樓將大院一分為二。今天的大門處還有一個大石缸,是以前貯存水的。大院內共有三個戲樓,方向、形制各異。早已沒有人居住的大院顯得空空蕩蕩,院落里只有幾隻老母雞在找蟲吃。
最為奇特的是,臨河一邊為了追求“壽”字的形,其圍牆、房屋的結構如同鋸齒狀,凹凸彎拐,顯得非常怪異。那些隨著凹凸彎拐的欄桿、房間則顯得神秘莫測,但很協調,這定然出自民間建築大師之手,只不過歷史沒有留下他們的名字罷了。
柳江的老街
柳江的老街距曾家大院不過數十米。穿過狹窄的衚衕,一個整潔古樸的小鎮出現了。老街上的住戶很少了,他們自然而閑適的目光透露著他們的幸福和安寧。去一個地方,你不用多問,就看當地人的眼神便略知大概。納鞋底的婦女,打川牌的漢子,在家休息的學子,路上自由奔跑的狗,這就是小鎮的全部,惟一稍顯嘈雜的聲音便是遊客的腳步聲和讚美聲。
柳江鎮
柳江鎮
順著小鎮往東行走,在遮天蔽日的大榕樹扶疏的身影下,到了花溪河邊,遠山含黛,朦朧中竹影搖曳。山、樹、青瓦木屋,一併倒映在清亮的小河之中,河的上空,一隻白鷺亮出優雅的身影,無聲地滑過寧靜的小河,正合了古人的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一溜吊腳樓臨河而建,屋基是卵石壘砌而成,大小不同的青灰色石頭布滿青苔,無聲地述說著滄桑、動人的故事。推開大門便覺涼爽宜人,灼人的陽光透過天井灑在那些隨意栽種的普通花木上,化作了溫婉可人的光斑,星星點點,在帶著幾許滄桑的老房子和青石板上彈出一些節奏。
文物保護單位
走累了,坐在美人靠上是一種愜意,木質的建築顯得很有親切感,屋檐下那些透空鏤花的物件無一不透出藝術的靈氣。眺望河對岸的一字排開的柳江古鎮,能覺察到當年主人的幾許孤傲之氣。
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無論曾家大院修建得多麼有氣魄,裝修得多麼豪華,在今天都讓人感到莫名的寂寥。偌大的院落鮮有人跡,有時大門緊閉,只能在外面偷偷打望一番。這座豪宅在解放后曾作為鎮政府的辦公樓,為了保護古迹,鎮政府又遷了出來,至今樓上樓下仍散落著許多已經無用的日曆、辦公桌等,不知是誰還在二樓的屋檐下養了幾隻鴿子,它們與雞成了這裡的居民。
這個美其名曰的文物保護單位,到處是灰塵和垃圾,沒有人管理。遊客為曾家大院的建築所折服,然後又在那種殘敗中遺憾而去。保存這樣完好,又極具特色的清代建築是不多見的,這樣的保護顯然沒有實質作用,沒準哪天某位遊客不小心留下的煙頭會將它付之一炬,成為永遠的痛。
古榕樹下的老街
柳江的老街距曾家大院不過數十米。穿過狹窄的衚衕,一個整潔古樸的小鎮出現了。木門、木窗、青瓦以及瓦上不經意長出的幾絲綠色,與鋼筋水泥群碉式的大都市相比,多了幾分詩意。
老街上的住戶很少了。去一個地方,不用多問,就看當地人的眼神便略知大概。納鞋底的婦女,打川牌的漢子,在家休息的學子,路上自由奔跑的狗,這就是當時小鎮的全部。惟一稍顯嘈雜的聲音便是我們的腳步聲和讚美聲。
順著小鎮往東行走,在遮天蔽日的大榕樹的身影下,到了花溪河邊。遠山含黛,朦朧中竹影搖曳,順著小鎮往東行走,在遮天蔽日的大榕樹的身影下,到了花溪河邊。遠山含黛,朦朧中竹影搖曳,炊煙裊裊,山、樹、青瓦木屋,一併倒映在清亮的小河之中。小河上有人為築成的石路,當地人稱之為跳蹬,是連接兩岸的通道,石路的鋪設阻止了水的流動,涓涓細流在這裡駐足停留,平靜得如同鏡子,成了當地人家浣衣洗菜的地方,也成了魚蝦談情說愛的平靜港灣。美中不足的是跳蹬上布滿了垃圾,讓不少遠方來客感到一種失落和遺憾。
河中有一位老人正用攔河網捕魚,看那樣子既是勞動,又是享受。老人註定是打不到魚了,因為這條河裡的魚成了稀有動物。老人卻非常執著,在帶有幾分寒意的水中不知疲倦地拍打水面,以驅趕為數不多的魚。
河的上空,一隻白鷺亮出優雅的身影,無聲地滑過寧靜的小河,這難道不是古人的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回望身後臨河而建的吊腳樓,屋基是卵石壘砌而成,大小不同的青灰色石頭布滿青苔,布滿了許多滄桑、動人的故事,只是它不能言說。詢問幾個中年人,無人能講述古鎮的過去。
這些民居的大門都開在老街上,進得大門,便覺涼爽怡人,透過天並灑下來的光線,呈現在眼前的是黃褐色的木板牆以及那些隨意栽種的普通花木,走到盡頭,推開窗便見到那條不知道名字的小河和滿目蒼翠的大榕樹以及含黛的遠山。青灰、赭、翠綠、青綠是這裡的主色調。本來有些灼人的陽光,被喜愛它的枝葉撫摸之後,化作了溫婉可人的有著動人色彩的光斑,星星點點,在帶著幾許滄桑的老房子和青石板上彈出一些節奏。前門平街,後門臨河,倚欄而坐,或聽音樂、或讀書、或冥想,都可進入佳境。步下早已沒有稜角的石階,用不了一分鐘,就可與清澈的河水親密接觸。
原來的街市就是吊腳樓下一條1米左右寬,不到4米長的人行道,青石鋪就的石路,一頭連著大山的深處,一頭連著通往山外的公路。山上山下,山裡山外的人們便在這裡進行商品交易。幾株要兩三個人才能合抱的黃桷樹正用遮天蔽日的綠色為古鎮增添一些青春的氣息。誰也不願意走了,就地而坐,甚至連相機也不想去動了。眼望河水及對岸茂密樹叢中的民居,一任潮潤、夾著植物芳香的空氣清洗我們被都市濁塵污染的肺。

古鎮居民

走進古鎮居民的家中,那些天井、石板地、木牆和石質水缸透出非常古老的光,在人們的眼前跳動飛舞。要不是家家戶戶通了水電,生活有了一些現代氣息,人們還疑是到了從前的歲月。古鎮上的人家有的是林場工人,有的是農民,有的是居民。這是一處不收門票的旅遊景點,它的流傳也僅限於民間的口碑,她們的收入增長會在哪一天實現呢?隨著旅遊熱的日漸興旺,定會更加富足。
沒有多少人居住的古鎮顯得空空蕩蕩,它就這樣靜靜的在花溪河與柳江的中間有些孤寂地站立著。古鎮上的人喜歡熱鬧,大都搬到離此二三分鐘路程的新街上去居住了,只有那些被熱鬧弄得心浮氣躁的城市人才到這些被當地人稱作“爛房子”的地方來。古鎮得到了很好的保護,沒有多少人為的破壞,這讓人甚感欣慰。出門旅遊的人將會越來越多,而位於去往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途中的柳江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先前的激動又變得和寂靜的古鎮極為合拍了。

進出交通

徠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成都火車北站汽車站,成都石羊場汽車站均有到洪雅的班車,再從洪雅新車站到柳江鎮。成都新南門汽車站每天7:40-17:00有班車到洪雅,車程120公里。以上汽車都在洪雅的省汽車站停靠,到柳江鎮的車要在洪雅縣汽車站乘坐,出省汽車站往左拐,走一段路即到縣汽車站。

住宿

柳江鎮的一些提供住宿的小旅館,也可回洪雅縣城內住宿。

獲得榮譽


2019年1月,柳江鎮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2020年7月29日,全國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重新確認柳江鎮為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