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家譜

孔、孟、顏、曾四家統一使用的家譜

孔、孟、顏、曾四家統一使用的家譜。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顏回、曾參,此四人被稱作四聖,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這充分表現了這個民族崇尚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

定義


在華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中,有四姓是所謂“通天譜”的,意思是普天之下,全世界只有一種家譜的。這四姓就是孔、孟、顏、曾。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人,此四人被稱作四聖,而這四家的家譜,所排的字輩——就是輩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樣的。這件事看起來好像與國家民族無關,實際上充分表現了我們這個民族崇尚文化,重視血統的精神。在山東曲阜,孔府詩禮堂,貼著一張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是乾隆皇帝在明朝原有的字輩基礎上經過避諱修改後賜給孔府的30個字作為行輩,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30個字行輩取名。如果不依字序,隨意取名的,不準入家譜。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孔子的第75世孫“衍聖公”孔令貽,上報民國政府批准繼30個字后,又續了20個字。
孔、孟、曾、顏、卜、閔、冉 (即四聖三賢)後裔行輩五十字:
希言公彥承
宏聞貞尚衍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按資排輩起名字最講究的家族,要屬儒家孔、孟、曾、顏四大望族(即: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家)。
根據《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於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還,過魯,以太牢(豬、牛、羊三牲各一)祭祀孔子”,以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後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趙恆、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為了表示尊重儒學,都到曲阜祭祀過孔子。
尤其是乾隆帝曾先後八次朝孔,並於乾隆九年寫給孔府經過避諱后的三十個字:
希言公彥承,弘聞楨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
1920年,孔子第75代孫孔令貽又續20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自從明朝初年朱元璋、朱允炆賜字輩以後,不但孔府族人按此起名,而且孟府、曾府、顏府也都相隨而來,均按字輩起名,最終在民國時期才確定了這五十個字(曾氏從六十三代開始,用與孔、顏、孟統一的字輩)。自春秋以後,這四家子孫繁衍很多,遍布國內國外,他們在他鄉異地相逢,只要一提名道姓,便知是哪一輩,敘罷輩分,定了稱呼,便有酒宴招待,問明情況,如果經濟困難,還要互相資助。

四聖


孔子

孔子
孔子
孔丘[前551年 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尊稱“至聖”、“文聖”。
漢族,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據記載,孔子卒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

孟子

孟子
孟子
孟子(前372年~ 前289年),即孟軻,尊稱“亞聖”。
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合稱為“孔孟”。有作品《孟子》流傳後世。

曾子

曾子
曾子
曾子(前505~ 前435),即曾參,尊稱“宗聖”。
字子輿,中國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山東省平邑縣)人,是黃帝後代,也是夏王禹的後裔,是鄫國(繒國)太子巫的玄孫。16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

顏子

顏回
顏回
顏回(前521年 -前481年),尊稱“復聖”。字子淵,故又稱顏淵或顏子。
中國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今屬山東省濟寧市)人。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
孔子的嫡系子孫叫做衍聖公,居於台灣。
對孔子之後的冊封始於西漢,西漢平帝封孔子後裔為褒侯,曹魏改號宗聖侯,晉、南朝宋改號奉聖侯,北魏稱崇聖侯,北齊改恭聖侯。北周時,晉封鄒國公。隋朝,文帝封鄒國公,煬帝改紹聖侯。唐初,封為褒聖侯,然後爵位上升為公爵,稱褒聖公,宋仁宗至和二年改封衍聖公。

家譜


孔譜

50世祖華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媧)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黃帝(姬軒轅)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囂)
45世祖蟜極
44世祖帝嚳(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商部族首領)
42世祖昭明(商部族首領)
41世祖相土(商部族首領)
40世祖昌若(商部族首領)
39世祖曹圉(商部族首領)
38世祖冥(商部族首領)
37世祖王亥(又名振,王恆之兄,商部族首領)
36世祖上甲微(簡稱微,商部族首領)
35世祖報乙(商部族首領)
34世祖報丙(商部族首領)
33世祖報丁(商部族首領)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商部族首領)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商部族首領)
30世祖商王成湯(子天乙,又名子履,商朝開國君主,原為商部族首領)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商王太庚(子辯)
26世祖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商王小乙(子斂)
20世祖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商王祖甲(子載)
18世祖商王康丁(子囂)
17世祖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羨)
14世祖微仲(又稱宋微仲,本名子衍,微子啟之弟,宋國第二任君主)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宋父周(子周)
8世祖世子勝(子勝)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稱他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親)叔梁紇(子紇,孔姓族人稱之為“孔紇”)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漢族,名孔丘,字仲尼,排行老二,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尊稱“至聖”“文聖”;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卒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源自“孔姓”“子姓”,得姓於孔父嘉。
1世孫(兒子)孔鯉
2世孫(孫子)孔伋
3世孫(曾孫)孔白
4世孫(玄孫)孔求
5世孫孔箕
6世孫孔穿
7世孫孔謙(又名孔慎、孔順)
8世孫孔鮒、孔樹、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
9世孫孔忠(孔騰子)
10世孫孔武(孔忠長子)、孔安國(孔忠次子)
11世孫孔延年(孔武子)
12世孫孔霸(孔延年子),被漢元帝封為褒成侯
13世孫孔福(孔霸長子,被漢成帝封為殷紹嘉侯)、孔捷(孔霸子)、孔喜(孔霸子)、孔光(孔霸子)
14世孫孔房(孔福子,褒成侯)、孔永(孔捷子)、孔放(孔光子)
15世孫孔均(原名孔莽,孔房子),褒成侯
16世孫孔志,褒成侯
17世孫孔損,褒亭侯
18世孫孔曜,奉聖亭侯
19世孫孔完(孔曜長子,褒成侯,無子)、孔贊(孔曜次子)
20世孫孔羨(孔贊子),宗聖侯
21世孫孔震,奉聖亭侯
22世孫孔嶷,奉聖亭侯
23世孫孔撫,奉聖亭侯
24世孫孔懿,奉聖亭侯
25世孫孔鮮,奉聖亭侯
26世孫孔乘,崇聖大夫
27世孫孔靈珍,崇聖侯
28世孫孔文泰,崇聖侯
29世孫孔渠,崇聖侯
30世孫孔長孫,恭聖侯
31世孫孔嗣悊(孔長孫次子、孔英悊之弟),紹聖侯
32世孫孔德倫,褒聖侯
33世孫孔崇基,褒聖侯
34世孫孔璲之,褒聖侯、文宣王兼兗州長史
35世孫孔萱,文宣公
36世孫孔齊卿,文宣公
37世孫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孫孔策,文宣公
39世孫孔振,文宣公
40世孫孔昭儉,文宣公
41世孫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孫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3世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44世孫孔延世(孔延澤之兄),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5世孫孔聖祐:文宣公兼知縣事,無子
45世孫 衍聖公孔宗願(孔延澤子、孔聖祐從弟)
46世孫衍聖公孔若虛(孔宗願次子)、孔若愚(孔宗願第三子)、孔若蒙(孔宗願長子)
47世孫衍聖公孔端立(孔若愚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長子,南宗)
48世孫衍聖公孔琥(孔端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孫衍聖公孔拂(孔琥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子)、孔拯(孔璠長子)
50世孫衍聖公孔元用(孔拂長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遠(孔搢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長子)、孔元紘(一作孔元綋,孔摠次子)
51世孫衍聖公孔之厚(孔元孝子)、孔之全(孔元用子)、孔萬春(孔文遠子)、孔之固(孔元紘子)
52世孫衍聖公孔浣(孔之厚子)、孔治(孔之全子)、孔湞(孔之固子)、孔洙(孔萬春子,南宗)
53世孫衍聖公孔思晦(孔浣子)、孔思誠(孔治子)、孔思許(孔津子,孔之言孫,孔仁玉的第11世孫,南宗)
54世孫衍聖公孔克堅(孔思晦子)、孔克忠(孔思俊子,孔洙孫,南宗)
55世孫衍聖公孔希學(孔克堅子)、孔希路(孔克忠子,南宗)
56世孫衍聖公孔訥(孔希學子)、孔議(孔希路子,南宗)
57世孫衍聖公孔公鑒(孔訥子)、孔公誠(孔議子,南宗)
58世孫衍聖公孔彥縉(孔公鑒子)、孔彥繩(孔公誠子,南宗)
59世孫衍聖公孔承慶(孔彥縉子)、孔承美(孔彥繩子,南宗)
60世孫衍聖公孔宏緒(孔承慶長子)、孔宏泰(孔承慶次子)、孔弘章(孔承美子,南宗)
61世孫衍聖公孔聞韶(孔宏緒子)、孔聞音(孔弘章子,南宗)
62世孫衍聖公孔貞干(孔聞韶長子)、孔貞寧(孔聞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貞運(孔聞音子,南宗)
63世孫衍聖公孔尚賢(孔貞乾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無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貞運子,南宗)
64世孫衍聖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子)、孔衍楨(孔尚乾子,南宗)
65世孫衍聖公孔興燮(孔衍植子)、孔興燫(孔衍楨子,南宗)
66世孫衍聖公孔毓圻(孔興燮子)、孔毓垣(孔興燫子,南宗)
67世孫衍聖公孔傳鐸(孔毓圻長子)、孔傳錦(孔毓垣子,南宗)
68世孫衍聖公孔繼濩(孔傳鐸子)、孔繼濤(孔傳錦子,南宗)
69世孫衍聖公孔廣棨(孔繼濩子)、孔廣杓(孔繼濤子,南宗)
70世孫衍聖公孔昭煥(孔廣棨子)、孔昭烜(孔廣杓子,南宗)
71世孫衍聖公孔憲培(孔昭煥長子,孔憲增之兄,無子)、孔憲坤(孔昭烜子,南宗)
72世孫衍聖公孔慶鎔(孔憲增子,過繼給孔憲培,1794年襲爵)、孔慶儀(孔憲型子,孔傳錦的第5世孫,南宗)
73世孫衍聖公孔繁灝(孔慶鎔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無子,南宗)
74世孫衍聖公孔祥珂(孔繁灝子)、孔祥壯、孔祥楷(孔繁英長子,過繼給孔繁豪,南宗、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
75世孫衍聖公孔令貽(孔祥珂子,字谷孫):1877年(光緒三年,5歲)承襲衍聖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76世孫衍聖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貽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總統令,承襲衍聖公爵位;1935年,國民政府改其封號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的孫女孫琪芳為妻;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守台灣,孔德成隨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家廟,歷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台灣地區考試機構負責人、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兼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綜合研究、金文等課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台北慈濟醫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89歲;長女:孔維鄂;子:孔維益、孔維寧;長孫:孔垂長
77世孫孔維益:孔德成子,早卒,未襲封
78世孫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孔維益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孫孔佑仁:孔垂長子,2006年元旦,生於台灣
79世之後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孟譜

44世祖 華胥氏
43世祖 伏羲(配女媧)
42世祖 少典
41世祖 黃帝
40世祖 玄囂(即少昊)
39世祖 蟜極
38世祖 帝嚳
37世祖 后稷
36世祖 不窋
35世祖 鞠
34世祖 公劉
33世祖 慶節
32世祖 皇仆
31世祖 差弗
30世祖 毀隃
29世祖 公非
28世祖 高圉
27世祖 亞圉
26世祖 公叔祖類
25世祖 周太王
24世祖 季歷
23世祖 周文王姬昌
22世祖 周公姬旦
21世祖 魯公伯禽(姬伯禽)
20世祖 魯煬公
19世祖 魯魏公
18世祖 魯獻公
17世祖 魯武公
16世祖 魯孝公
15世祖 魯惠公
14世祖 魯桓公
13世祖慶父:字仲孫,魯桓公庶長子
12世祖孟穆伯
11世祖孟文伯
10世祖孟獻子
9世祖孟莊子
8世祖孟孝伯
7世祖孟僖子
6世祖孟懿子
5世祖孟武伯
4世祖(高祖父) 孟敬子
3世祖(曾祖父)廬墓
2世祖(祖父)敏
1世祖(父親)孟孫激:字公宜,配仉氏;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國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啟聖祠,稱先賢;清雍正元年改祀崇聖祠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孟軻,字子輿,華夏族,魯國鄒(今山東省鄒城市)人,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弟子;他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尊稱“亞聖”;他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合稱“孔孟”,有作品《孟子》流傳後世
1世孫(兒子) 孟仲子,北宋鄭和五年(1115年),追封“新泰伯”
2世孫(孫子) 孟睾,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3世孫(曾孫) 孟寓,朝召不受,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4世孫(玄孫)孟舒,字子懷,漢朝雲中牧
5世孫 孟之後,隱居不仕
6世孫孟昭,漢朝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7世孫 孟但,漢朝太子門大夫,精易道
8世孫 孟卿,漢朝淮陽太守、太傅
9世孫 孟喜,字長卿,漢朝郎官
10世孫 孟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11世孫孟興,漢朝尚書郎
12世孫孟嘗,字伯周,漢朝徐令、合浦太守
13世孫 孟展,字君城,不仕
14世孫 孟戫,東漢濟陽太守、太常、太尉
15世孫孟敏,字叔達,東漢新郡太守;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16世孫孟光,字孝裕,東漢講部史;蜀漢拜議郎、符節令、屯騎校尉、長魯少府、大司農
17世孫孟康,字公休,曹魏散騎侍郎,弘農太守,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封廣陵寧侯
18世孫孟宗,字恭武,孫吳永寧令、右御史、司空;“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19世孫 孟揖,晉朝廬陵太守
20世孫孟觀,字叔時,晉朝殿中郎、黃門侍郎,生二子:孟嘉、孟陋
21世孫孟嘉,字萬年,晉朝安西大將軍長史,江州別駕,生二子:孟懷玉、孟龍符;性無苟合,言無誇衿,為時所重
22世孫孟懷玉,晉安帝時封鄱陽縣侯,後為陽豐縣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23世孫孟表,字武達,南齊馬頭太守;北魏輔國大將軍、南兗州刺史、豫州刺史,因功封汶陽縣伯,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平西大將軍
24世孫孟斌,北魏右丞相
25世孫孟威,字能重,北魏平北大將軍、光祿大夫、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
26世孫 孟恂,字修仁,北魏東州太守;北周太子少師、太子太傅、車騎大將軍
27世孫 孟儒,字敬業,北魏彭城王韶典;北齊文宣帝除中書舍人、東郡太守、廣平太守、太中大夫、衛將軍
28世孫孟景,隋煬帝時為膺揚將軍
29世孫 孟善誼,隋朝河內通守
30世孫孟詵,唐朝鳳閣舍人、春宮侍郎、相王召為侍讀、同州刺史
31世孫 孟大融,唐玄宗屢召不仕,后隱居於王屋山
32世孫孟浩然,唐朝詩人,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仕,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后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生二子:孟雲卿、孟庭玢(孟郊之父、孟常謙的祖父)
33世孫孟雲卿,字宜甫,唐朝校書郎,與詩人杜甫善交。生二子:孟簡、孟華
34世孫孟簡,字幾道,唐朝倉部員外郎、諫儀大夫、常州刺史、戶部尚書、御史中丞、山男東道節度使
[ 注:孟簡、孟華均無後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孫子,即孟郊(唐朝詩人)的兒子孟常謙作為孟軻的第35世孫]
35世孫 孟常謙,唐朝安州刺史、侍御史、安州防禦兵馬使,生二子:孟遵慶、孟元陽
36世孫 孟遵慶,旨召不仕
37世孫 孟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韓文公云:年少,禮甚嫻。手持問一編甚鉅。退披其編以讀之,盡其書無有不能。其所與友盡善之。生二子:孟方立、孟方遷
38世孫孟方立,唐朝昭義節度留守
39世孫孟承誨,後晉太府卿
40世孫孟漢卿,後周左羽林大將軍
41世孫孟貫,不仕,工於詩詞,主奉祀事
42世孫孟昶,隱居不仕,主奉祀事
43世孫 孟公濟,少勵高行,不樂仕進,避契丹之亂,藏譜於屋壁,隱居東山而終
44世孫孟寧,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輔守兗州,訪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陽,又於鳧村訪得四十五代孟寧,推薦於朝,拜迪功郎、鄒縣主簿。率領族眾,修編祖譜,主奉祀事。至此家事復興,無廢缺現象。孟氏後裔尊為中興祖,附祀故里祠。生二子:孟存、孟堅
45世孫 孟存,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況、孟海
46世孫 孟況,宋朝魚城教諭,主奉祀事
47世孫 孟彬,宋朝臨沂縣主簿,主奉祀事,生二子:孟澄、孟沂
48世孫 孟澄,仕為滕縣尹,主奉祀事
49世孫 孟德成,居滕,元太宗時復其家;仕嶧州知州,為族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述祖、孟光祖、孟榮祖
50世孫 孟述祖,主奉祀事,生四子: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
51世孫 孟惟清,主奉祀事
52世孫 孟之平,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思春、孟思溫、孟思潤
53世孫 孟思春,主奉祀事
54世孫 孟克剛,主奉祀事,無嗣
55世孫孟希文,字士煥,他是孟子的第45世孫孟堅的第九世孫孟克仁的長子,1451年授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主奉祀事;孟氏世職自此始
56世孫孟元,字長伯,1489年承襲世職,其子孟公綮(1533年承襲世職)
57世孫 孟公肇,字先文,是孟元的弟弟的兒子,1523年代襲世職
58世孫 孟彥璞,字朝璽,1567年承襲世職
59世孫孟承光,字永觀,1601年承襲世職,長子孟宏略(其子孟聞玉)
60世孫 孟宏益,字振揚,1623年代襲世職;孟聞玉長大后即讓職,朝廷改封孟宏益為錦衣衛千戶
[ 注:孟宏益,又名孟宏譽,生一子孟聞璽,孟聞璽生孟貞仁]
61世孫 孟聞玉,字尤甫,1629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2世孫 孟貞仁,字靜若,164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3世孫 孟尚桂,字播馨,1716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4世孫 孟衍泰,字懋東,174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5世孫 孟興銑,字起輝,未承襲世職
66世孫 孟毓瀚,字鍾北,1750年承姚大宗,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 注:孟毓瀚無子,由孟興銑的二弟孟興錞的兒子孟毓纍為繼續人;孟毓纍生孟傳槤]
67世孫 孟傳槤,字國摸,1780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8世孫 孟繼烺(lang),字體耀,1815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69世孫 孟廣均,字京華,乙酉科舉拔貢,戊子科舉人;於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欽加主事銜,晉員外郎;先後創建或修復了廟、府、林、孟母斷機堂及廟戶營三遷祠等古建築群;並支持修纂了《重纂三遷志》、《孟子世家譜》;為我們今天能看到孟廟、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對研究孟氏家族的興衰成敗、沿革變遷等方面資料,均做出來了重大貢獻
70世孫 孟昭銓,字伯衡,1874年承襲世職,主奉祀事
71世孫 孟憲泗,字法魯,光緒年間承襲世職,主奉祀事,生三子:孟慶桓、孟慶榕、孟慶棠
72世孫 孟慶恆,字頌武,因早卒,未能承襲世職,由弟孟慶棠(字澤南)於光緒二十年代襲世職;至光緒三十一年(1894年)正式承襲;1935年由“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改稱為“亞聖奉祀官”
73世孫 孟繁驥,字雪生,1939年承襲奉祀官;1949年去了台灣,1990年在台北病逝
74世孫孟祥協,1990年接任“亞聖奉祀官”,2015年在台灣去世
75世孫 孟令繼,現居台灣

曾譜

69世祖華胥氏
68世祖伏羲(配女媧)
67世祖少典
66世祖黃帝(姬軒轅)
65世祖昌意
64世祖顓頊(又名乾荒)
63世祖鯀曾(鯀的曾祖父)
62世祖鯀祖(鯀的祖父)
61世祖鯀父(鯀的父親)
60世祖鯀(顓頊的玄孫)
59世祖禹(世稱大禹或夏禹,本名姒文命,夏朝開國君主)
58世祖 啟(史稱夏啟,本名姒啟,禹長子)
57世祖 中康(仲康):啟子
56世祖 相:中康子
55世祖 少康:相子
54世祖曲烈(鄫曲烈): 少康次子,被少康封於鄫,因始封地名為鄫而得國名。鄫國(繒國),歷經夏、商、周三代,大約相襲了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期的魯襄公六年(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
53世祖 鄫炫忠
52世祖 鄫坤仁
51世祖 鄫錄
50世祖 鄫浩源
49世祖 鄫富材
48世祖 鄫焜
47世祖 鄫伯基
46世祖 鄫銳
45世祖 鄫汪
44世祖 鄫志梁
43世祖 鄫煌
42世祖 鄫相奎
41世祖 鄫世鑒
40世祖 鄫政治
39世祖 鄫模
38世祖 鄫瑞煥
37世祖 鄫垠
36世祖 鄫錦容
35世祖 鄫洪
34世祖 鄫桂茂
33世祖 鄫照
32世祖 鄫培元
31世祖 鄫允
30世祖 鄫杞
29世祖 鄫熹
28世祖 鄫塤和
27世祖 鄫成銳
26世祖 鄫椿
25世祖 鄫炯
24世祖 鄫垣
23世祖 鄫銷
22世祖 鄫福波
21世祖 鄫時榮
20世祖 鄫炳
19世祖 鄫均祚
18世祖 鄫鈴
17世祖 鄫仁
16世祖 鄫松
15世祖 鄫墅
14世祖 鄫鎮玉
13世祖 鄫浥
12世祖 鄫祥樽
11世祖 鄫炷
10世祖 鄫方
9世祖 鄫宇鑾
8世祖 鄫沛恩
7世祖 鄫朴
6世祖 鄫世美
5世祖 鄫時泰
4世祖(高祖) 鄫國(繒國) 太子巫( 曾巫, 首改鄫姓為曾姓,自鄫曲烈至曾巫,共歷51代)
3世祖(曾祖)太子巫之子:其名失考
2世祖(祖父)太子巫之孫:其名失考
1世祖(父親)曾點:即曾皙,他是太子巫的曾孫,配上官氏,生曾參
曾參(前505年-前435年):字子輿,中國東周時期魯國人;尊稱“宗聖”“曾子”;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家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的豐富思想道德營養;卒年71歲,葬于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南四十里武山西南玄寨山之麓;配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三子:長子曾元、次子曾申、第三子曾華
1世孫曾元:字子元,仕於魯國,配高陽氏,生長子曾西,二人同葬嘉祥縣南武山;側室侯氏,生次子曾中
2世孫曾西(前444年-前369年):字子照,從曾申學《詩經》,仕於魯國,周威烈王元年,見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於魏國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長子曾欽;側室諸葛氏生二子:曾鐸、曾錫;後世追封鎮江侯
3世孫 曾欽:字子敬,官都檢大夫(都檢吏),配穀梁氏生長子曾旦;繼室周氏生二子:曾庄、曾筐;葬嘉祥縣富春坪
4世孫 曾旦:字若得,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配卜氏生長子曾羨;繼室歐陽氏生次子曾美;葬富山
5世孫 曾羨:字學余,娶繆氏生曾遐,任撫州都提點、平陽徐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
6世孫 曾遐:字子盛,官陜邑太守、揚州刺史;娶言氏生二子曾煒、曾盈;葬嘉祥縣武山西側
7世孫曾煒(前274年-前189年):字子美,官至漢尚書,配郯氏生一子:曾樂;葬嘉祥縣南武城祖山
8世孫曾樂:字訓韶,官至山陰縣令,因功封都鄉侯,配周氏生長子曾浼,繼娶洪氏生次子曾況,葬東山麓
9世孫 曾浼:官東陽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生二子:曾旃、曾光(曾光裔子曾枋徙居長沙);葬東山麓
10世孫 曾旃:字仲勸(伸勤、仲功),官至中壘校尉、冀州太守、太子東宮使,配鄢氏生一子:曾嘉;葬武山西
11世孫 曾嘉:官安縣主簿,配鄭氏生二子:曾寶、曾頊;繼娶歐陽氏;葬武山西
12世孫 曾寶:字惟善,任武威太守、車騎侍郎,配歐陽氏生長子曾琰,繼室王氏生二子:曾璜、曾景;葬武山西
13世孫 曾琰:官提舉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車騎侍郎,封都鄉亭侯;配鄔氏生二子:曾據、曾援;葬武山西
14世孫 曾據(前42年-公元?年):娶陳、劉二氏,劉氏為漢宗室;官冀州御史,漢平帝封他為都鄉侯,有功加關內侯;因恥事王莽,於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集合全族二千人自山東南下渡長江,避於豫章郡,家江西廬陵縣(今吉安市永豐縣)吉陽鄉,復遷至鶯遷鄉,卒葬于吉水仁壽鄉;東漢明帝永平六年(63年)三月十五日,追封吉陽郡公,二室均受封吉陽郡主,劉氏封吉陽郡一品夫人;他是江右吉陽房祖,為蕉嶺曾氏第一遷;有二子:曾闡、曾瑒
15世孫 曾闡:配文氏生長子曾植,側室王氏生三子:曾橫、曾茂(懋)、曾楫,葬廬陵縣吉陽鄉
16世孫 曾植:官諫議大夫,配李氏生長子曾耀,繼室簫氏生二子:曾炯、曾柄;葬仁壽鄉
17世孫 曾耀(曜):一作“曾萬”,東漢光武帝時任諫議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諫議大夫,配胡氏生長子曾培,繼室文氏生次子曾城;葬吉陽鄉祖山趾南
18世孫曾培:字本固,配陳氏生長子曾德,同葬廬陵南籔坪;側室張氏生二子:曾行、曾徵,張氏葬魚山
19世孫曾德:配董氏生二子:曾珣、曾珍;葬仁壽鄉
20世孫曾絢:字貴文,曹魏時任中郎將軍,配宋氏生二子:曾煥、曾震;繼娶朱氏,生一子:曾忽;葬仁壽鄉
21世孫 曾煥(渙):西晉景陽侯,配劉氏生二子:曾梓、曾耀;葬仁壽鄉
22世孫 曾梓:字伯其(埼),配丁氏生一子:曾勰(協);葬仁壽鄉
23世孫 曾勰(287-364):晉朝鎮南將軍司馬,於廣州擊破前交州刺史張璉叛軍,配文氏生子曾端,葬荊田鄉斧形山
24世孫 曾端:一名瑞仁,字正亦(冀),配胡氏生二子:曾鉉、曾宏(字道始)
25世孫 曾鉉:字道遠,官至大司馬,配簫氏生一子:曾海;葬仁壽鄉
26世孫曾海:又名曾炅、曾吳,字海道,官黃門侍郎、裘州錄事參軍,配楊氏生二子:曾橫、曾椅
27世孫 曾橫(堭):配謝氏,生二子:曾興、曾田;葬仁壽鄉
28世孫曾興:字兆發,配張氏生長子曾隆,羅氏生二子:曾陳、曾陂;葬荊田鄉斧形山;唐太宗貞觀六年(633年)閏八月十八日,中書令溫彥博、太子舍人高士廉奏請命曾氏定譜,曾氏唐譜自曾興始
29世孫 曾隆:字迪惠,配宋氏生一子:曾鈞;葬上羅浣
30世孫曾鈞(597-650):字洪舉,官(唐朝)給事中,配王氏生一子:曾謀;葬荊田鄉斧形山
31世孫 曾謀:字以中(忠),配高氏生二子:曾丞(巹)、曾巴;葬仁壽鄉趾南
32世孫 曾丞(巹):官至(唐朝)司徒、司空兼尚書令,自廬陵吉陽鄉上黎堡徙螺絲嶺凹宅后里小崤凹大中坑,再遷永豐,為永豐房祖,娶何氏,與何氏合葬石獅嶺上窯岰蜘蛛形;繼娶羅氏,葬廬州吉荻搪;有三子:曾珪、曾舊、曾略,各衍一房,曾圭為廬陵、吉陽房,曾舊為樂安、臨江房,曾略為撫州、南豐、臨川房
33世孫 曾珪:生五子:曾寬、曾綽、曾豐、曾暉、曾隱
33世孫 曾舊:生三子:曾德、曾儣、曾宥
33世孫 曾略:生一子曾煬
34世孫 曾寬:仍居吉陽上黎堡,死後,葬二十都雞公山;配何氏,生一子:曾庄
35世孫 曾庄:字子蒞,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壽鄉;配蕭氏,與其合葬;繼娶張氏,葬山灣高坑;生一子:曾慶
36世孫曾慶:仕唐為御史大夫,立朝鮫直,遠近憚之,卒葬荊田鄉斧形山;配鄒氏,生二子:曾偉、曾駢
37世孫 曾駢:曾慶次子,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荊田鄉斧形山,生一子:曾耀
38世孫 曾耀:官南唐宮檢司旋為真州刺史;配劉氏,合葬上查,生一子:曾崇范
39世孫曾崇范:字則模,官南唐太子洗馬,家富與籍有名一時;配劉氏,合葬仁壽鄉;生二子:曾延膺、曾延茂
40世孫 曾延膺:字膺修,官蔭授御使兼資庫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馬督監;生於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於端拱戊子年卒於京,歸葬永豐縣南源添井湖;配魏氏,葬永豐藏陂蛇呼向,生五子:曾頻、曾頊、曾頁、曾顏、曾碩
41世孫 曾碩:字子沅,號偉夫,淳化壬辰進士,官黃州從事、南雄州軍事判官、榮州觀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壽導江縣事,累階朝奉郎;生於顯德丁巳年,卒於明道壬申年,葬吉水仁壽鄉原栗山院背,后遷厝永豐縣瀧雲鄉六都墈下闕家屋背後;配江氏,葬青賽郭家莊;繼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則;有六子:曾淐、曾翰、曾晁、曾順、曾資、曾淑
42世孫 曾淐(曾承淐):諱雍,生於雍熙乙酉年,卒於嘉佑丁酉年,葬六都馬蹄州高丘墈下雄鵝挽水形;配張氏,生一子:曾敵
43世孫 曾敵(曾萬敵):字惟仁,生於祥符己酉年,卒於熙寧乙卯年,葬坳上;配徐氏,生子一名:曾整
44世孫 曾整:字容庄,生於景佑甲戌年,卒於元符己卯年;配羅氏,生一子:曾九思
45 世孫 曾九思:字成義,生於嘉佑癸卯年,沒於紹興壬子年,葬西源;配羅氏,生一子:曾紋傑
46世孫 曾紋傑:字卓庵,生於元佑丙寅年,沒於紹興乙亥年,葬西坑;配季氏,生一子:曾浩古
47世孫 曾浩古:字徽柔,號信前,生於大觀己丑年,於淳熙乙未年沒,葬下邊屋后;配劉氏,生一子:曾尚忠
48世孫曾尚忠:字省己,好學力行,孝友著於郡邑;生於紹興甲子年四月十三日,於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沒,葬西坑倉庫垥;配張氏,生二子:曾敬父、曾教父
49世孫 曾敬父:字存誠,號恪恭,邑庠生,最孝,竭力事親,野鳥來巢,生於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於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沒,葬山坑飛鳳形;配江氏,生三子:曾德、曾益、曾美
50世孫曾德(曾元德):諱旋吉,郡庠生,生於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於景炎丁丑年三月一日沒,葬屋后,配黃氏,葬渚原飛鳳形;生二子:曾價翁、曾福翁。其八世孫質粹於明嘉靖年間,復歸山東承襲世爵,始為大宗房中興祖
51世孫 曾價翁:諱琢,邑庠生,生於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曬網形;生一子:曾霖
52世孫 曾汝霖:字雨蒼,生於至元辛卯年二月初一日,於至正癸卯年七月十三日沒,葬西源;配宋氏,生二子:曾崇文、曾崇學
53世孫 曾崇文:字益雅,生於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於洪武乙亥閏九月廿七日沒,葬馬源下店烏鴉抱田形;配羅氏,生一子:曾利賓
54世孫 曾利賓:字翼輔,邑庠生,孝有忠厚,旎與鄉里,生於申酉年六月廿四,於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沒,葬楊葉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鍾氏,生三子:曾志、曾世、曾佐
55世孫曾志(曾輔志):字思修,邑庠生,生於永樂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時,於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時沒,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張氏,生於永樂甲午年四月十八日,於成化丁酉年閏二月初四日沒;生四子:曾德、曾琠、曾端、曾庄
56世孫曾德(曾德胄):字好懿,邑庠生,配彭氏(籍馬源),生四子:曾衡、曾充、曾用、曾治
57世孫 曾用(曾奮用):曾德第三子,字志行,號則庵,邑庠生,配金氏,生二子:曾粹、曾青
58世孫 曾粹(曾質粹,1492.2.1-1560.2.16):字好古,號南武,世居吉安永豐;初以衣巾奉祀,己亥蒙授翰林院五經博士,仍與世襲;配楊氏(籍永豐縣溫坊),生一子:曾昊
59世孫 曾昊:早卒,未襲
60世孫 曾繼祖:字繩之
61世孫 曾承業:字洪福,萬曆五年襲
62世孫 曾弘毅:字泰東,崇禎元年
63世孫 曾聞達:字象輿,崇禎十四年襲
64世孫 曾貞豫:字麟楚,康熙七年襲
65世孫 曾尚溶:字彙伯,康熙二十九年襲
66世孫 曾衍肅:字雍若,雍正二年襲
67世孫 曾興烈:字起祚,乾隆四年襲
68世孫 曾毓尊:字注瀛,乾隆二十六年襲
69世孫 曾傳鎮:字巨山,嘉慶元年襲
70世孫 曾紀璉:字仲魯,襲不久,因事革職,並不準其後承襲
70世孫 曾紀瑚:字六華,嘉慶十八年襲,曾傳鎮之弟曾傳錫的長子
71世孫 曾廣芳:字汝徙,早卒未得承襲
72世孫 曾昭嗣:字伯續,系曾紀瑚次子曾廣莆長子,過繼給曾廣芳;早卒未得承襲
73世孫 曾憲祏:字奉遠,清光緒十二年襲
74世孫 曾倩源:字養泉,原名慶源,因“慶”字犯37代祖諱,故改作“倩”
75世孫 曾繁山:字靜齋,民國廿四年改封宗聖奉祀官
76世孫 曾祥符:曾繁山嗣子,其世係為:曾紀瑚-曾廣莆-曾昭吉-曾憲祜-曾慶潼-曾繁琪-曾祥符;生於1946年,幼年承襲宗聖奉祀官
77世孫 曾令光:曾祥符長子
78世孫 曾德宗:曾令光之子

顏譜

1世祖(父親) 顏路(顏無繇)
顏回(前521年-前481年):尊稱“復聖”“顏子”;字子淵,故又稱顏淵;中國春秋末期魯國曲阜(今屬山東省濟寧市)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門七十二賢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
1世孫 顏歆
2世孫 顏儉
3世孫 顏威
4世孫 顏芃
5世孫 顏億
6世孫 顏岵
7世孫 顏卸
8世孫 顏譽
9世孫 顏產(又名顏高)
10世孫 顏異
11世孫 顏愚
12世孫 顏逵
13世孫 顏律
14世孫 顏衷
15世孫 顏凱
16世孫 顏邃
17世孫 顏龠
18世孫 顏綽
19世孫 顏准
20世孫 顏阮(字懷珍)
21世孫 顏亮(字世明)
22世孫 顏敫(字士榮)
23世孫 顏斐(字文林)、顏盛(字叔台)
24世孫 顏欽(字公若,顏盛子,謚曰“貞”)
25世孫 顏默(字靜伯,顏欽子,西晉汝陰太守)
26世孫 顏含(字寵都,因平亂有功,封西平縣侯,年九十三卒,謚曰“靖”)
27世孫 顏髦(字君道)、顏謙、顏約
28世孫 顏綝(字文和,顏髦子)、顏顯(顏約子,曾任護軍司馬)
29世孫 顏靖之(字茂宗,顏綝子)、顏延之(字延年,顏顯子)
30世孫 顏騰之(字弘道,顏靖之子)、顏竣(字士遜,顏延之長子)、顏測(顏延之次子)
31世孫 顏炳之(字叔豹,顏騰之子)
32世孫 顏見遠(顏炳之子)
33世孫 顏勰(一作顏協,字子和)
34世孫 顏之儀(字子升,顏協長子)
34世孫 顏之善(顏協次子)
34世孫 顏之推(字介,顏協第三子)
35世孫 顏昶(顏之儀子)
35世孫 顏思魯(字孔歸,顏之推長子)
35世孫 顏愍楚(顏之推次子)
35世孫 顏游秦(字有道,顏之推第三子)
36世孫 顏萬石(顏昶子)
36世孫 顏師古(字籀,顏思魯子)
36世孫 顏相時(字睿,顏思魯子)
36世孫 顏勤禮(字敬,顏思魯子)
36世孫 顏育德(顏思魯子)
37世孫 顏趨庭(字茂實,顏師古子)
37世孫 顏揚庭(顏師古子)
37世孫 顏光庭(顏師古子)
37世孫 顏昭甫(字周卿,顏勤禮子)
37世孫 顏敬仲(顏勤禮子)
37世孫 顏殆庶(顏勤禮子)
37世孫 顏無恤(顏勤禮子)
37世孫 顏少連(顏勤禮子)
37世孫 顏務滋(顏勤禮子)
37世孫 顏辟強(顏勤禮子)
38世孫 顏元孫(字聿修,顏昭甫子)
38世孫 顏惟貞(字叔堅,顏昭甫子)
39世孫 顏迢(顏元孫子)
39世孫 顏春卿(顏元孫子)
39世孫 顏耀卿(顏元孫子)
39世孫 顏杲卿(顏元孫子)
39世孫 顏旭卿(顏元孫子)
39世孫 顏茂曾(顏元孫子)
39世孫 顏闕疑(顏惟貞子)
39世孫 顏允南(顏惟貞子)
39世孫 顏喬卿(顏惟貞子)
39世孫 顏真長(顏惟貞子)
39世孫 顏幼輿(顏惟貞子)
39世孫 顏真卿(顏惟貞子)
39世孫 顏允臧(顏惟貞子)
40世孫 顏傳贄(顏杲卿子)
40世孫 顏季明(顏杲卿子)
40世孫 顏頸(顏真卿子)
41世孫 顏文
42世孫 顏君佐、顏君雅
43世孫 顏文威、顏文蘊、顏文鐸
44世孫 顏承祜、顏涉、顏街
45世孫 顏仲昌、顏檉
46世孫顏太初(字醇之)、顏端
47世孫顏復(字長道)、顏繼
48世孫顏昌
49世孫 顏擎
50世孫 顏價
51世孫 顏順
52世孫顏寶
53世孫 顏椿
54世孫 顏之才(字宗藝)、顏之美(字宗德)
55世孫 顏渙、顏襄、顏池(字德裕)
56世孫 顏拳(字克膺)
57世孫 顏希仁(字士元)、顏希惠
58世孫 顏議(字定伯)
59世孫 顏公宏(字宗器,成化十八年襲)
60世孫 顏重德(字尚本,正德二年襲)
61世孫 顏從祖(字守嗣,無子)、顏肇先(字啟源,顏重禮長子)
62世孫 顏嗣慎(字用修,長子顏胤宗先卒)
63世孫 顏胤宗(字永昌)、顏胤祚(字永錫,萬曆十七年襲)
64世孫 顏伯貞(字叔節,顏胤宗長子,萬曆二十七年襲)、顏伯廉(字叔清,顏胤宗次子,萬曆三十四年襲)
65世孫 顏光魯(字宗旦)
66世孫 顏紹統(字景宗)、顏紹緒(字振宗,崇禎十四年襲)
67世孫 顏懋衡(字以玉,康熙五年襲)
68世孫 顏崇文(未襲封病故,無後)、顏崇敷(字化南,康熙四十一年襲)
69世孫 顏懷禮(字子真,早逝)、顏懷圉(字彤賓)
70世孫 顏士采(字慶田)
71世孫 顏錫嘏(字公純,顏士庄長子,乾隆三十六年襲)
72世孫 顏振估(字啟愚,早卒無子)、顏振奮(嘉慶十九年襲)
73世孫 顏承裔(字波仙,顏振淇次子,為顏振估嗣子)
74世孫 顏景育(字養齋,光緒十三年襲)
75世孫顏世鏞(字冠聲,1918年承襲復聖顏子奉祀官,1975年病逝)
76世孫 顏廷漢(顏世鏞長子,1940年生,1972年病故)
77世孫 顏秉剛(顏廷漢子,1965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