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痛

空痛

空痛,是中國中醫中的專業術語,指疼痛有空虛之感。

簡介


● 英文名稱:Empty Pai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診斷學—問診
● 常見病症:氣血不足證

古籍摘選


● 血虛腹多不痛,微微身熱,間亦有痛者,乃空痛也。(《張氏醫通·卷十婦人門上·經候》)

名詞解釋


● 疼痛伴有空虛感。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空痛是指疼痛伴有空虛感的癥狀。

疼痛性質

● 疼痛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自覺癥狀。疼痛有虛實之分,實性疼痛多因感受外邪、氣滯血瘀、痰濁凝滯,或食積、蟲積、結石等阻滯臟腑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即所謂“不通則痛”;虛性疼痛多因陽氣虧虛,精血不足,臟腑經脈失養所致,即所謂“不榮則痛”。

癥狀表現

● 疼痛兼有空虛感,常見於頭部或小腹部等處。

主病

● 氣血不足證:空痛,常伴有的臨床癥狀有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面色淡白或萎黃,頭暈目眩,唇甲色淡,心悸失眠,舌淡脈弱等。

病因病機

● 空痛多因氣血虧虛,陰精不足,臟腑經脈失養所致,屬於典型的“不榮則痛”。空,“空缺、沒有”的意思,空痛的空字也說明了氣血津液的空缺與虧虛,因此空痛必然是虛證。
● “腦為髓之海”“腎主骨生髓”,髓海充盈主要依賴於肝腎精血的充養及脾胃運化水谷精微的濡養,輸布氣血上充於腦。稟賦不足,或房勞傷腎,以致腎精虧虛,髓海漸空,多見頭痛且空。
● “沖任為血海”,血海充盈依賴於肝脾腎精血和水谷精微的充養。素體血虛,或久病傷血、營血虧虛,或飲食勞倦、思慮過度傷脾,脾虛化源不足,沖任血海不充,遂致少腹空痛,月經量少。

現代醫學範疇

● 現代醫學的頭痛,痛經等引起的疼痛,多具有空痛的特徵。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