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桃

小羊桃

小羊徠桃,中藥名。為獼猴桃科植物紫果獼猴桃(Sieb. et Zucc.) Planch. ex Miq. var.(Rehd.) C. F. Liang的根或果實。分佈於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具有清熱利濕,補虛益損之功效。常用於風濕關節痛,慢性肝炎,吐血,月經不調。

入葯部位


根或果實。

性味


味酸、澀,性平。

歸經


歸肺、胃經。

功效


清熱利濕,補虛益損。

主治


用於風濕關節痛,慢性肝炎,吐血,月經不調。

相關配伍


1、治風濕關節痛:小羊桃根30g。煨水服;另用60g煨水熏洗患處。
2、治慢性肝炎:小羊桃根、酸湯桿根各15g。煨水服。
3、治吐血:小羊桃根、皮或果實30g。搗絨加酒少許,沖水,澄清後去渣取水服。
4、治月家病:小羊桃根30g。加高粱稈燉肉吃。(1-4方出自《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大型落葉藤本;小枝基本無毛或幼嫩時星散地薄被柔軟絨毛或茸毛,長7-15厘米,隔年枝灰褐色,直徑4毫米左右,潔凈無毛或部分表皮呈污灰色皮屑狀,皮孔長圓形至短條形,不顯著至很不顯著;髓白色至淡褐色,片層狀。葉膜質或紙質,卵形、長圓形、闊卵形至近圓形,長6-12厘米,寬5-10厘米,頂端急短尖,基部圓形至淺心形,等側或稍不等側,邊緣具繁密的銳鋸齒,腹面深綠色,無毛,背面綠色,側脈腋上有髯毛或連中脈和側脈下段的兩側沿生少量捲曲柔毛,個別較普遍地被捲曲柔毛,橫脈和網狀小脈細,不發達,可見或不可見,側脈稀疏,6-7對,分叉或不分叉;葉柄長3-6(-10)厘米,無毛或略被微弱的捲曲柔毛。花序腋生或腋外生,為1-2回分枝,1-7花,或厚或薄地被淡褐色短絨毛,花序柄長7-10毫米,花柄8-14毫米,苞片線形,長1-4毫米。花綠白色或黃綠色,芳香,直徑1.2-2厘米;萼片4-6枚;卵圓形至長圓形,長3.5-5毫米,邊緣較薄,有不甚顯著的緣毛,兩面薄被粉末狀短茸毛,或外面毛較少或近無毛;花瓣4-6片,楔狀倒卵形或瓢狀倒闊卵形,長7-9毫米,1花4瓣的其中有1片二裂至半;花絲絲狀,長1.5-3毫米,花藥黑色或暗紫色,長圓形箭頭狀,長1.5-2毫米;子房瓶狀,長6-7毫米,潔凈無毛,花柱長3.5-4毫米。果圓球形至柱狀長圓形,長2-3厘米,有喙或喙不顯著,無毛,無斑點,不具宿存萼片,成熟時綠黃色或紫紅色。種子縱徑約2.5毫米。

生長環境


生徠於海拔700-3600m的山地林中或灌叢中。分佈於山西、陝西、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藥材性狀


漿果柱狀卵圓形,長2-3.5cm。表面皺縮,紫紅色,先端有喙,萼片早落。氣微,味酸、澀。

相關論述


《貴州草藥》:“清熱利濕,補虛益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