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隱球菌病
肺隱球菌病
肺隱球菌病由吸入環境中的新生隱球菌引起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肺真菌病。主要侵犯肺和中樞神經系統,但也可以侵犯骨骼、皮膚、黏膜和其他臟器。肺隱球菌病多發於免疫抑制宿主,如艾滋病患者;約20%發生於免疫功能正常的健康人。肺隱球菌病的病因主要是免疫功能低下、過度勞累或患有艾滋病等。肺隱球菌病臨床癥狀輕重不一,輕者可有發熱,乾咳,偶有少量咯血,乏力,體重減輕;重症患者有氣急和低氧血症。肺隱球菌病患者絕大多數經過藥物治療后病情得到緩解。如治療后癥狀改善不明顯且持續者,應考慮手術治療。肺隱球菌病可有胸腔積液、隱球菌腦膜炎等併發症,由於本病主要侵犯中樞神經系統,故預后不良,死亡率高。
● 呼吸內科、感染科
● 免疫功能低下為隱球菌發病的重要誘因;
● 過度勞累或艾滋病患者,吸入真菌后在肺內形成病灶,經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入中樞神經系統。
● 患有肺隱球菌病的患者通常會有以下表現:
● 咳嗽;
● 咳痰;
● 低熱;
● 胸痛;
● 盜汗(入睡時開始出汗,睡醒后停止);
● 乏力;
● 體重減輕。
● 高熱;
● 呼吸困難。
● 確診肺隱球菌病需要做血液檢查、胸部X線或胸部CT檢查、病原學檢查和相應其他檢查。
● 血液檢查
● ● 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輕度和中度增高,中晚期可有貧血。血沉增快。
● 胸部X線或胸部CT檢查
● ● 肺隱球菌病影像學特徵為胸膜下結節或團塊,單發或多發,邊緣光整,常有空洞形成,洞壁比較光滑,早期也可表現結節或團塊影中低密度區,也可表現為肺炎樣陰影。
● 病原學檢查
● ● 診斷肺隱球菌病需要組織學和微生物學證據,如經皮肺活檢。
● 其他檢查
● ● 合併腦膜炎者腦脊液墨汁染色塗片鏡檢發現隱球菌有助於診斷。
● ● 血清、腦脊液、肺泡灌洗液和胸腔積液的隱球菌抗原檢測對診斷也有幫助。
● 醫生診斷肺隱球菌病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及病原學檢查。
● 有些患者隱匿性起病,輕度咳嗽,咳少量黏液痰或血痰,胸痛,低熱,乏力及體重下降等(慢性型)。少數病例呈急性肺炎表現,表現為高熱、氣急、低氧血症,可導致急性呼吸衰竭;偶有胸痛或肺實變和胸腔積液的體征(急性型),此型多見於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患者。
● 影像學特徵為胸膜下結節或團塊,單發或多發,邊緣光整,常有空洞形成,洞壁比較光滑,早期也可表現結節或團塊影中低密度區,也可表現為肺炎樣陰影。
● 如經皮肺穿刺活檢或細針抽吸組織標本,或經纖維支氣管鏡獲取標本,鏡檢和(或)培養出新生隱球菌則具有診斷價值。
● 本病需要與皮炎芽生菌、莢膜組織胞漿菌、粗球孢子菌、申克孢子絲菌、隱球菌、麴菌或毛黴菌等真菌引起的真菌性肺炎相鑒別。還需與肺結核、原發或轉移性肺癌鑒別。
● 當出現血痰、咳嗽、胸痛、發熱、乏力等不適時,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通過影像學檢查、病原學檢查等可以進行診斷和鑒別診斷。
● 目前治療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手術切除和臨床觀察。
● 對免疫抑制及免疫功能正常的輕中度肺隱球菌病患者,藥物治療首選氟康唑。
● 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因病變極易由肺播散到中樞神經系統,即使其腦脊液檢查是陰性,亦應及早開始系統治療。首選藥物為兩性黴素B。
● 有7%的艾滋病患者併發新型隱球菌感染,在治療中應進行抗真菌治療。聯合應用兩性黴素B和氟胞嘧啶。
● 如治療后影像學改善不明顯且癥狀持續者,應考慮手術治療。但手術時應盡量避免擠壓病灶,防止病灶擴散。
● 有隱球菌寄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在沒有肺部受侵犯的證據時應定期複查。
● 侵犯中樞系統
● ● 吸入真菌后在肺內形成病灶可經血行播散至全身,且多侵入中樞神經系統。
● 肉芽腫形成
● ● 感染后引起輕度炎症反應,肺部有局限性或廣泛性肉芽腫形成。
● 有一定死亡率
● ● 肺隱球菌病感染后易被忽視誤診,故病情嚴重者可能會死亡。
● 併發腦脊髓膜炎
● ● 癥狀明顯且嚴重,常用中度發熱,偶可高達40℃。
● 肺隱球菌病可侵犯中樞神經,如果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腦隱球菌病感染后 的病死率可達80%。
● 注意衛生,忌食腐爛變質的水果;
● 應適當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避免感染;
● 對於開放性傷口,應避免感染,不要接觸土壤及鳥糞等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