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水鄉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下轄鄉
分水鄉,隸屬於湖南省湘潭市湘潭縣,地處湘潭縣西南部,東與排頭鄉毗鄰,南接青山橋鎮,西與石鼓鎮接壤,北鄰湘鄉市梅橋鎮,行政區域面積91.86平方千米。
明代時期,屬縣九十二都;1995年5月,原分水、環山、較場合併為分水鄉。截至2018年末,分水鄉戶籍人口為39477人。截至2020年6月,分水鄉轄18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虎形山村。
民國時期,分水鄉環山管區仍襲稱八甲、分水管區稱九甲、較場管區稱十甲。
民國廿三年(1934)夏秋大旱,連續110天無雨。糧食顆粒無收。民國廿八年(1939),豪頭村公泉灣彭誠卿與蕭茂生公發生抗租佃糾紛。
抗日戰爭時期,日進軍衡陽,路過分水鄉。民國卅三年五月,盟機轟炸廣林橋、分水坳、彭家衖過境日軍。1949年11月解放軍某部進駐分水鄉較場管區,駐紮在天壠村駐馬塘。
分水鄉稻穀
1958年8月人民公社成立。原環山鄉屬石鼓光明公社,原較場鄉屬青山幸福公社。
1961年5月,青山橋設區。鄉域分設較場、環山兩個公社。同年9月,又增劃分水公社,轄分水、沙洲、雙鳳、虎形、石橋、豪頭、大壠七個大隊。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分水鄉和中國各地一樣,面貌日新月異。1981年,將生產經營權下放到戶,實行聯主承包。1984年2月,改公社為鄉、大隊為村、生產隊為組。鄉設鄉人民政府,村設村民委員會,組為村民小組。1995年5月,撤消區建制,原分水、環山、較場並為分水鄉,鄉政府機關設譚固場。
湘潭縣分水鄉位置圖
截至2020年6月,分水鄉轄18個行政村, 鄉人民政府駐虎形山村。
分水鄉區劃詳情 | ||||
虎形山村 | 曉沖村 | 較場村 | 大壠村 | 新山村 |
石橋村 | 彭何村 | 合家村 | 槐北村 | 大沖壠村 |
珍鴿村 | 灣頭村 | 旗山村 | 永紅村 | 分水村 |
分水鄉教育事業
2011年末,分水鄉有幼兒園4所,在園幼兒450人,專任教師6人;小學11所,在校學生1706人,專任教師10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3所,初中在校學生810人,專任教師5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學畢業升初中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為100%。2011年,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1094.6萬元,比上年增長17%。
分水鄉文體事業
2011年末,分水鄉有鄉文化站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4處,各類文化專業戶1戶,各類圖書室14個,藏書1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達13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皮影戲、嗩吶等。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827戶,入戶率7.5%。
2011年末,分水鄉有學校體育場1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25%。
分水鄉醫療衛生
2011年末,分水鄉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1個,有床位18張,每萬人擁有病床4.5張;固定資產總值123萬元。專業衛生人員21名,其中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8人,註冊護士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5萬人次。32個村村民絕大部分參加新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5%以上。
分水鄉社會保障
2011年,分水鄉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71戶,人數112人,支出22.8萬元,比上年增長10.3%,月人均169.9元,比上年增長9.7%.醫療救助354人次,城市醫療救助334人次,共支出1萬元,比上年增長9.7%。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29戶,人數1477人,支出135.9萬元,比上年增長11.2%,月人均76.7元,比上年增長11.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31人,撫恤事業費支出5.9萬元,比上年增長12.4%。社會福利費581萬元,比上年增長14.5%;敬老院2家,床位100張,收養農村五保戶人員95人。全年接收社會捐款6.3萬元,使374人次困難群眾受益。參加新型農村養老保險1.5萬人,參保率71%。
分水鄉郵政電信
2011年末,分水鄉有郵政局1處,代辦所1個。報紙、雜誌累計期發行1萬份。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萬門,固定電話用戶0.4萬戶,電話普及率40%;行動電話用戶1.5萬戶,網際網路用戶0.2萬戶。
分水鄉位於湘潭縣西南,全鄉一縱兩橫三條縣道穿境而過,分別是湘青線(X030)、排較線(X026)、狗鍾線(X028)境內網路健全,全鄉15個行政村都通了水泥公路,分水鄉的水泥公路通組率達95%;分水鄉實現了組組通電,通電率達100%;分水鄉電信、聯通、行動電話覆蓋全鄉;村村響工程通達15個村;街道、集鎮建設規劃完整。
綜述
2011年,分水鄉財政總收入1616萬元,比上年增長19.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3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22萬元,企業所得稅22萬元。人均財政收入404元,比上年增長11%。農民人均純收入7527元。
2018年,分水鄉有工業企業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5個。
分水鄉農業
2011年,分水鄉完成農業總產值4億元,農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45%。
分水鄉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8萬噸,人均938千克,其中水稻33761.6噸。主要經濟作物為油菜、油茶、柑桔、棉花、茶葉等。2011年,油料作物種植面積5850萬畝,其中油菜815.4噸,花生62.1噸;柑桔種植面積0.14萬畝,產量2400噸;棉花種植面積0.01萬畝,產量12噸;茶葉種植面積0.07萬畝,產量40噸。
分水鄉畜牧業以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9.3萬頭,年末存欄1.9萬頭;羊飼養1.2萬隻,年末存欄0.7萬隻;家禽年飼養量25.2萬羽。2011年,生產肉類9391噸,其中豬肉7844噸,牛肉945噸,羊肉196噸,禽蛋406噸;畜牧業總產值0.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20%。
2011年,分水鄉造林0.3萬畝,其中防護林1400畝,經濟林600畝,竹林1000畝,林木覆蓋率50%,活立木蓄積量30萬立方米。2011年,水果種植面積0.6萬畝,產量4525.2噸,主要品種有柑桔、柚子、梨、桃等,其中柑桔24000噸,柚子1200噸,梨100噸,桃65噸。
分水鄉漁業以淡水魚、蝦蟹為主,可用於水產養殖的水面252公頃。2011年,人工水產養殖236.5公頃,水產品總產量0.1萬噸,主要品種有淡水魚類、蝦、蟹、貝類等,漁業總產值0.4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0%。
分水鄉商業
2011年,分水鄉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5653萬元,比上年增長4.2%。共有商業網點126個,職工285人;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3914萬元。
分水鄉金融業
2011年末,分水鄉境內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2.2億元,比上年增長128.1%;各類貸款餘額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
分水鄉手工藝
雷祖殿
湘潭縣西南的雷祖殿,舊名獅形山。因形似天獅而得名,以395米高度雄視鄰山,位於分水鄉石江村與排頭鄉交界處。雷祖殿原在山下寒婆坳,那天,廟祝顏三盤老倌丟了雷祖菩薩,七尋八尋,在嶺上尋到清回安放好,第二早又丟了,又在嶺上尋到了。他說:“雷祖老爺!您是想到這裡來住吧,可這裡凸凹不平,起不得屋呀!”就是那晚雷電大作,驚天動地。次晨一看,山頂已鏟得一敞平,正好建廟。
在嶺上建廟,要很多錢。正好這裡是十一都、十四都、十五都交界處,便由三個都共建,故又名“三界寺”。
古色古香宋貞橋
湘潭縣西南隅之宋貞橋,以古樸清香著名。此橋位於分水鄉同合村,乘車沿湘潭至分水鄉公路南上至曲江橋下車,沿河南走,淺流汩汩,楊柳依稀。步行約一公里半,迎面一圓山,婷婷玉立。在兩峰之間,松柏盈頭,青翠欲滴,恰似玉髻中簪瓮內青螺。此螺陀山也。
繞過螺陀山,是兩山夾峙峽谷。谷中一河,河上橫跨古樸雄偉獨拱宋貞橋。
宋貞橋,是農村少婦,披身秀髮,全是紅色塊石砌成。苔痕爬遍,帶著濃濃的泥土芳香,半拱橋身,為碧波襯映,百龐滿月,波光跳媚,簡直攝魂奪魄,令人傾倒。秀髮舒張,平伸兩岸,迎來送往,過擔馳車。橋側石凳,俯首低尋,可看到橫額上三個菩薩:容貌清秀的宋貞娘娘在中,峨冠長髯的府君伴左,粗眉大眼的牛黃大王待后。
橋始建於800年前的南宋寧宗時。富戶劉大壽想修橋,未修即死。妻子宋五娘完成了遺願。越600年,橋毀於洪水。兩岸阻隔六十多年。到清光緒廿六年,鄉紳李春圃、彭禮園為首集資重修。修橋中,出現兩件神話般的事情:
一、橋下兩把剪刀。清翰林院編修趙啟霖在重修宋貞橋序中寫道:道光戊戌大水橋址塌損,露剪刀兩柄,見者異之,仍置橋下。又數十年,至光緒庚子重修,方鳩工時,二剪刀者仍於潭底得之,光澤瑩然如新。眾益異之,復置橋內,並發表議論,維古今遞嬗(同“禪”更替之意)陵谷遷貿,獨精誠之至,足以自存於天地而不敝。甚或一器一物,留遺千數百年,類有神靈護持之者。
其二,承包石匠因虧了本,末期,只好帶飯鑿石。最末塊尖石(要不差分毫,才能吻合)怎麼也鑿不好。午來一老嫗乞食,石匠與共食之。食畢,老嫗自薦鑿石,果然天衣無縫。事後,老嫗不知何去,也無人認識。眾猜想,宋五娘成神,特來遂初衷成橋。如是崇為宋貞娘娘,冠名宋貞橋,香火旺極一時。
橋西隙地,原有二廟,宋貞廟、水府廟。設水府廟,因此地扼全鄉85平方公里水道瓶頸,遠望昌山淡淡,近樹婆娑,壠田開闊,樓台星羅。暴雨則煙波浩淼,雨陽時若,則稻穗飄香。據說百多年前,涓江舟楫可上溯至此。經考:同治年間,綽號都督的彭詠六,為攔阻雷下壩財主偷運穀米出境,砍下大樹橫在宋貞橋上河面,使船無法下駛。又光緒年間彭彩二在曉南港丟了貨,將拖貨的船拖回,吊在中灣大塘數年。且附近現有屋場曰釘船廠,自是當年造船處。以水口為冠的水府廟聯:水府接三湘七澤;口碑傳萬古千秋。十四字概括了古事今情。
古老的山鄉,古老的風光,古型的橋洞,古樸的傳說,橋名宋貞,屋名釘船,人名都督,山名螺陀,彷彿生活在古老的時代,噴放出古代的書香。
皮影戲的歷史淵源
分水鄉皮影戲
皮影戲,又叫影子戲。雕刻的影人,據宋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汴京初以素紙雕刻,後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影,用以彩色妝飾,不致損壞。”臉譜、盔式、髮式、衣飾,姿態韻味,精妝巧點,用琴弦連綴關節,活動自如,配上優美的音樂,圓潤的唱腔,恰到好處的表演,簡直令人陶醉。小家獨院,或涼憩,或圍妒,眼觀古聖先賢,耳悅清音雅唱,真樂也陶陶。難怪它走鄉串戶忙不贏。
湘潭皮影戲的淵源,沒有文字記載,祖輩傳下來這樣的說法:盛唐開元年間,明皇女兒銀萍公主,喜愛音樂、舞蹈、宮女們將些歷史故事請藝人用影子戲放映出來,以豐富宮庭文化生活。皮影本是陝西大荔發祥,其中的湘籍弟子將它傳入了湖南。到清朝咸豐、同治年間,這裡就有了皮影戲班子。清末潭衡鄉一帶著名皮影戲人為王少雲(王一戲子)、王少春(王二戲子)兄弟。他倆是花石、留田、較場、瓦葉開綻的一對奇葩,享譽一方。帶外甥符玉生(秀戲子)、符桂生(滿戲子)為徒,為今日瓦葉塘皮影戲栽種下藝術根苗。
瓦葉塘艱苦創業
皮影戲的舞台,只有幾平方米。它要表演生旦凈丑、帝王將相,又要改朝換代,又要萬馬千軍在同一時間內,屏幕上人影行坐敘斗,演奏里鼓樂琴弦,唱白中抑揚哀樂,渾然一體,默契天生,唱做俱佳,迥然妙絕。故此每一個戲人,必須是多面手,能唱念台詞,能演奏樂曲,能表演。名師出高徒,秀戲子兩兄弟,經過千錘百鍊,終於在民國十幾年出了師,在瓦葉塘人形山成立了自己的皮影戲班。長年累月出入在湘潭、衡山、湘鄉毗連方圓幾十里範圍內“一口敘述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由於有過硬的基本功,又聰明善變,表演出來的戲劇,情真意切,悅目賞心。常常是這裡爭,那裡搶,預約到十天半月,甚至幾個月之後,瓦葉塘被譽為“皮影戲之鄉”。
冰凍三尺寸非一日之寒
符桂生八十有幾,別看他台下老態龍鍾,台上卻是生龍活虎,老生唱得雄渾深厚,字正腔圓,《陶澍訪江南》中的陶澍、《乾隆下江南》中的乾隆、《收姜維》中的諸葛亮,是他的拿手好戲。唱小生風流瀟灑,倜儻不凡,《雙麒麟》中的董仲舒,《方清打漁鼓》中的方清更顯得英氣勃勃,概宇昂昂。他還能側著嗓門唱花旦。那輕佻歡快,嬌柔動人的唱腔,決不會相信那是出自一個老翁之口。管弦吹打,都能上手。至於擺弄菩薩,更是得心應手,靈活自如。七十多年的藝術生涯,用傳統道德文化滋潤家鄉人們的心田。人們都記得他。
胡藝芳,同符桂生比是後起之秀。論血緣,他是符玉生、符桂生的外甥。論從藝,他是兩個舅父親手調教出來的弟子。因為他聰明刻苦,又從不滿足現有的成就,已經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分水鄉
民間藝術的奇葩
瓦葉塘的皮影戲有兩個班子,又稱兩副擔子,因為皮影戲的全套工具都裝在一副擔子里挑著走。一個是老藝人符桂生帶著兒子符林輝和弟子賓力華、王國斌。另一個是胡藝芳的一家班。他的班底是大兒、二兒、四兒、四媳和自己。四個後人的皮影技術經過胡藝芳的細心教導,精心培育,個個都有全面才能和各有專長,老大胡建平長於吹打,老二胡立平可用右手表演演人特技,左手吹嗩吶,老四胡惜平點鼓拉琴獨具特色,四媳陳水姣,不僅琴拉得娓娓動人,那嬌柔優美的花旦腔、蒼老慈祥的老旦腔,更是繞樑三日,讓人魂牽夢繞,留連忘返。他們通宵的戲很多。傳統戲有湘劇鐵本子179本,其他水本子——搭橋戲313本,特別是《方清打漁鼓》、《水滿金山》《收姜維》、《盧俊義上梁山》更是膾炙人口、廣為傳誦。演得入情入理,惟妙惟肖。他們在提高各自技藝,和諧配合的基礎上,在整體結構、布局上也在刻苦追求,力爭走在時代的前列。影人採購最新產品,使之服飾鮮艷,光彩照人。音響採用電子、聲音清晰亮麗,情感逼真,銀幕採光,專制能收光的照射燈,光度強,力度柔,可辨析毫末之微;可鑒愛惡之情,在波瀾起伏的情節中,優美動聽的音樂里,入微的表演,動情的演唱,把觀眾帶進了藝術的天堂,故事的仙境,悠哉,游哉,何其樂也。如此造詣,難怪各地爭相聘請。有的寧可等上幾個月,甚至半年,非胡藝芳班不唱。他們的足跡不僅遍及鄰近鄉村,還遠涉河口、易俗河、朱亭、錄口、衡山、湘鄉方圓百多里地。青山鎮觀山村方支書看過後說:“瓦葉塘胡藝芳的班子真的好,班子齊,功夫好,唱得好,做得好,樂器也耍得好,連文疏的字也寫得好,真是逗人喜歡。
胡藝芳班,多次出席湘潭市(縣)皮影戲會演。每次都獲得演出獎,其中1979年11月17日的湘潭皮影戲會演,演出的《月明心亮》一劇,榮獲一等演出獎。
該鄉野生的毛栗子較多,成熟於九、十月份,栗子球由綠色變為淡黃色、裂開縫、栗子裸露在外時便是其成熟的季節,此時也是採收的最好時機。板栗營養豐富,可口宜人,富含蛋白質和各種維生素及鈣、磷、鉀等,是哺育幼兒、滋補孕婦及老年人身體虛弱者的營養佳品,常食可達到抗衰老、延年益壽的目的,藥王孫思邈稱之為“腎之果也,腎病宜食之。”蘇轍有詩讚曰:“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按李時珍介紹,“以袋盛生栗,懸掛風乾,每晨吃十餘顆,隨後吃豬腎粥助之,久必強健。”
栗子的營養保健價值雖然很高,但也需要食用得法。栗子最好一次別吃太多,吃多了容易脹肚、不消化等,每天只需吃六七顆,長期堅持就能達到很好的滋補效果。最好在兩餐之間把栗子當成零食,或做在飯菜里吃,而不要飯後大量吃。這是因為栗子含澱粉較多,飯後吃容易攝入過多的熱量,不利於保持體重,從而會導致疾病的發生。
毛栗子
灰豆腐是該鄉人民過年過節、大喜日子筵席中常用的一道民間菜品。純手工製作,味道鮮美,富含蛋白質和多種礦物質,營養豐富,是貴州特產之一。
灰豆腐以黃豆為原料,磨製成豆腐后,依人們的喜好可以切成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棱形等小塊。首先用灰(最好是生木材燒成)沾滿后,層層堆積在一塊,並在每層都撒上一定厚度的灰,保證水分被吸干。約十多個小時后,撈出來,分批放在鍋里用適量的灰炒,火要適宜,至整個豆腐成鼓鼓的,裡面
灰豆腐
2000年,隨著電力體制改革,分水鄉電力管理站更名為分水電力供電營業所,隸屬湘潭縣電力局,負責分水鄉範圍83.5平方公里32個村10600戶的供電任務。全所現有10千伏高壓線路64.5公里,低壓線路726.6公里,配電變壓器54台,總容量3665千伏安。年用電量年遞增15%,2003年度用電量為206萬千瓦時。
曲江河是分水鄉境內的一條主要河流,流經分水鄉21個村300個村民小組,流域面積109.45平方公里。曲江河發源於分水鄉彭何村,幹流全長22.5公里,在曉南松柏橋匯入涓水一級支流青山河。
流域內總人口25057人,水田面積25185畝,佔分水鄉水田總面積的40%。流域內土壤主為為紅壤,地貌以丘陵為主。鄉域內年平均降雨量1100㎜左右,降雨時間分佈不均,3—8月份佔全年降雨量的71%,蓄水工程以東風水庫為主,山平塘為輔,農田主要靠開渠引水和河壩提水灌溉。
方旭芝
旭老早年畢業於哈爾濱外語大學,后留學日本。回國后,經徐特立先生介紹,執教長沙湖南省立一師,與徐特立先生同事。那時,毛主席在該校就讀。后又擔任哈爾濱鐵路局外文編輯。中年,先後出任國民政府時期福建省教育廳廳長、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為人清正廉潔,晚年居鄉期間,備受各方崇敬。方氏族人推他為族長,排難解紛,有口皆碑。
旭老德高望重,博學多才,造福善舉不勝枚舉。現談親見二三事:
一日,旭老來方栗山公祠方氏全峰小學。學校有牆空白。學校方彰膺老師,請旭老為其撰一廟堂對聯。旭老靜思片刻,執筆撰聯曰:
士則士,農則農,工則工,商則商,房內無閑人,皆為良民百姓
父是父,子是子,兄是兄,弟是弟,家中都和氣,乃稱賢孝兒孫
旭老揮筆即成,思維敏捷,寓意深長,與人為善,確是佳作。
1948年,戊子春節。旭老花甲晉五,還荷鋤山水。又逢子媳孫兒都歸,闔家歡聚。他於大門上貼一春聯曰:
昔日騎馬,今日騎牛,揮劍揮鋤皆樂事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亦讀亦耕舊家風
此聯樂觀曠達,意味深長,且取材現實。正好兒子少恆書法很好,便令兒子書寫貼上。
解放前夕,民生凋敝,就業困難。方姓許多失學青年,都來爭奪方氏全峰小學的三個教師聘席。校長方榗笏說破嘴皮,也應付不了。只好請出旭老族長前來排解。那天,競聘的人都來了。旭老語重心長,誠懇地對大家說:“你們青年人有文化,有知識,正是興旺時期,來日方長,處事要清高,為人要開朗,不必爭著教書,要學校主動聘才光榮。”方榗笏校長緊接著宣布聘定方彰德、方彰緒、方彰文三個老師任教,並說:“以後怎麼辦?反正由你們后班子去作主。”但旭老開導在前,大家也口服心服。
當時,未滿二十歲,平日只看到他端莊高大的身影,慈祥的笑容。教書後,經常與他接觸,從他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中,深深感到他是個可敬可親的教育老前輩,謹舉此以表達敬意。
彭岳亭同志1928年2月13日(農曆正月廿三)出生在分水鄉同合村一個貧苦農家,全家9口,雖苦力掙扎,仍十分清貧。父親彭振華,在長沙拉人力車,兄弟姐妹6人,岳亭居長。他天資聰穎,加之刻苦用功習文練武,品學兼優,深受師生們的讚揚。抗戰勝利前夕,他考入長沙楚怡高等工業學校,因家境貧寒,兩度輟學執教家鄉,車水杯薪還資助一癲癇婦女治病,俠肝義膽,傳為佳話。抗戰勝利后,他不滿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腐敗,積極參加“反飢餓、反迫害、反內戰”活動。積極宣傳解放勞苦大眾,必須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革命道理。
1949年9月,彭岳亭同志經長沙市學聯推薦,告別父母妻兒投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服務團,編入雲南支隊五大隊二中隊任中隊長,向雲南挺進。幾千里日夜兼程,跋山涉水的行軍上,彭岳亭同志,爭挑重擔,接送傷員,受到首長和戰友普遍稱讚,多次獲獎。1950年春節,彭岳亭同志在雲南沾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3月,來到楚雄地區雙柏縣擔任崇德鎮(今法脿鄉)征糧剿匪工作隊隊長。當時,國民黨軍統特務、稅警六隊隊長湯固與匪首楊永壽,公開打出“中國義勇救國軍”反革命旗號,組織武裝暴亂,逼迫群眾抗交公糧,攻擊區、鄉、縣政權,殺害工作隊員,搶劫財物,罪惡滔天。紅軍第14軍118團和楚雄軍分區主力團組成楚雄地區剿匪指揮部展開剿匪鬥爭。彭岳亭同志就是在這場征糧剿匪鬥爭中壯烈犧牲的。
2011年末,分水鄉總人口40218人,另有流動人口5676人。總人口中,男性20823人,佔51.8%;女性19395人,佔48.2%;14歲以下5420人,佔13.4%,15—64歲28412人,佔70.6%,65歲以上6386人,佔16.0%。總人口以漢族為主,達40143人,佔99.8%;另有苗族、土家族、瑤族、壯族、滿族、回族、佤族、仡佬族等8個少數民族75人,佔總人口的0.2%。2011年,人口出生率11.6‰,人口死亡率5‰,人口自然增長率6.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438人。
2017年末,分水鄉常住人口為28791人。
截至2018年末,分水鄉戶籍人口為3947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