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張廣智的結果 展開

張廣智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

張廣智,男,1939年生於江蘇海門,自幼開始即在上海求學。

人物經歷


1964年畢業於復旦大學歷史系(五年制)。同年考取耿淡如先生的研究生,后以中國大陸高校西方史學史專業的首名研究生畢業。
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室主任。兼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特聘教授、台灣東吳大學歷史學系客座教授、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分會副會長、中國世界古代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上海世界史學會理事、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研究方向


史學理論、西方史學史和世界文化史。

主要貢獻


自1965年任耿師西方史學史一課助教以來,迄今在這一領域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已有40餘年,主講課程多門均與此有關。主持省部級及國家級社科項目多項,目前正在進行的國家社科項目有《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思想研究》。

學術旨趣

1、世界古代史研究。著重探討希臘羅馬文明的特徵及其發展,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論“希臘的奇迹”——一項歷史學的分析》等獲獎論文及其他論文10餘篇。
2、世界文化史研究。偏重於世界古代文化的研究,曾主編《世界文化史》。
3、西方史學史研究,這是主要的專業領域。側重於自古典的至現當代的西方史學,兼及中外(西)史學的比較研究,已發表這類學術論文一百餘篇,著作多種(詳見學術成果目錄)。其中學術著作的海外版有7種。《西方史學史》被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定為“推薦教材”,獲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另獲其他各類獎項多次。近期更多關注的是馬克思主義史學及其發展史,尤其是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中外(西)史學的交流與比較研究等。

學術成果

(一)主要論著
《克麗奧之路:歷史長河中的西方史學》 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史學,文化中的文化:文化視野中的西方史學》(與張廣勇合著,第一作者)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西方史學散論》 台灣淑馨出版社1995年版。
《現代西方史學》(與張廣勇合著,第一作者)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尋夢天涯》(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世界文化史》(古代卷,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影視史學》 台灣揚智出版公司1998年版。
《西方史學史》(主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04年第二版。
《二十世紀中外史學交流》(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7年版。
《超越時空的對話——一位東方學者關於西方史學的思考》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8年版。
(二)主要論文(至2006年)
《希羅多德:西方史學的創立者》 《復旦學報》1981年第1期。
《〈高盧戰記〉與凱撒的史才》 《史學史研究》1981年第2期。
《大放異彩的古希臘戲劇》 《北京藝術》1981年第9期。
《利奧波爾德·馮·蘭克》 《世界歷史》1981年第6期,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中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1年)
《愛德華·吉本》 《世界歷史》1982年第2期,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近代部分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1年)
《希羅多德》 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古代部分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2年)
《阿庇安》 收入《外國歷史名人傳》古代部分上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重慶出版社1982年)
《蘭克與蘭克學派》 上海市歷史學會1981年年會論文選,1982年
《試論修昔底德樸素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復旦學報》1982年第4期
《略論伏爾泰的史學家地位》 《歷史研究》1982年第5期
《伊本·卡爾敦及其〈通史〉》 《歷史教學》1982年第6期
《卡萊爾和〈英雄與英雄崇拜〉》 《世界史研究動態》1982年第12期
《給西方史學史一席地位》 《光明日報》 1983年3月16日史學版,收入《史壇縱論》(重慶出版社1984年)
《中世紀時期阿拉伯史學的特點》 上海市歷史學會世界史論集,1983年。
《新的資料 新的窗戶》 《史學史研究》1983年第4期。
《塔西陀筆下的日耳曼人》 《外國史知識》1983年第11期。
《篳路藍縷 以啟山林》 《史學史研究》1984年第2期。
《湯因比與〈歷史研究〉》 《書林》1984年第1期。
《美國"新史學派"述評》 《世界歷史》1984年第12期。
《西方史學史研究在中國》 《史學史研究》1985年第2期
《米涅與法國革命史》 《外國史知識》1985年第10期。
《論李大釗對西方史學史的研究》 《江海學刊》1986年第3期。
《試論蘭克對近代西方史學的貢獻──蘭克逝世百年祭》 《歷史教學》1986年第10期。
《試論塔西陀的史學》 《上海市歷史學會世界史論集》1986年。
《伯羅奔尼撒戰爭》 收入《外國歷史大事集》古代部分第一分冊(重慶出版社1986年)。
《略論古希臘史學中的人本觀念》 《復旦學報》1987年第1期。
《“天才的閃光”──維柯史學思想述論》 《史學史研究》1987年第4期。
《有沒有荷馬及〈荷馬史詩〉》 《文匯報》1987年9月15日。
《歷史學家的文化視野》 《復旦學報》1988年第4期。
《重評托馬斯·卡萊爾的史學思想》 《史學理論》1989年第3期。
《處於變革中的當代西方史學》 《復旦學報》1989年第6期
《中國的西方史學史研究四十年(1949-1989)》 收入《中國歷史學四十年》一書(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
《我國四十年來對西方史學理論的介紹與研究》 《世界史研究動態》1990年第3期。
《近十年來關於引進西方史學理論的若干思考》 《光明日報》1990年5月23日。
《論“希臘的奇迹”:一項歷史學的分析》 《江海學刊》1990年第2期。
《“理想類型”:馬克斯·韋伯的方法論》 上海世界史學會編《世界史論文集》(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年)
《一九九〇年全國史學理論研究述評》 《光明日報》1991年3月13日。
《現代西方史學新潮在中國》 《社會科學報》1991年3月21日。
《實用·多元·國際化──略論現代美國史學的特點》 《江漢論壇》1991年第6期。
《簡論當代美國史學的多元性》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辦《美國研究論文摘要專輯》(二)。
《近代以來西方史學反省的歷史考察》 《史學理論叢書》(第二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1月)
《史學理論:1990年綜論》 《中國歷史學年鑒》(三聯書店1991年12月)。
《我國新時期的西方史學研究》 《復旦學報》1992年第1期。
《時代變革與近現代西方史學的反省》 《探索與爭鳴》1992年第2期。
《關於深化西方史學研究的斷想》 《社會科學》1992年第3期。
《“眼在遠處 手在近處”──關於西方史學史教學的幾個問題》 《史學理論研究》1992年第2期。
《略論世界史在二十世紀的重構》 《學習與探索》1992年第5期。
《現代美國史學在中國》 《美國研究》1993年第4期。
《我國新時期的美國史學史研究》 《世界史研究動態》1993年第11期。
《“放眼世界 展示全球”──巴勒克拉夫的世界史理論與實踐》 《復旦學報》 1994年第1期。
《論現代化進程中的美國史學》 《江海學刊》1994年第2期。
《西方古典史學的傳統及其在中國的迴響》 《史學理論研究》1994年第2期。
《繼承與超越:西方古典文化三題》 《探索與爭鳴》1994年第7期。
《論古羅馬的政治文化:一項歷史學的分析》 《江海學刊》1995年第1期。
《民主政治、理性觀念與中庸之道──試析古希臘人的“思想自由說”》 《復旦學報》1995年第3期。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古羅馬興衰的啟示》 《探索與爭鳴》1995年第12期。
《羅爾德·阿蒙森傳》 載《尋夢天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二十世紀前期西方史學輸入中國的行程》 《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1期。
《二十世紀後期西方史學輸入中國的行程》 《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2期。
《略論古希臘的城邦文明》 《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超越時空的對話:我國新時期引進西方學術文化的若干思考》 《天津社會科學》1996年第3期。
《探索者的足印》 《探索與爭鳴》1996年第7期。
《一九八五年:中國西方史學史的一頁》 《史學理論研究》1996年第3期。
《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領域》 《學習與探索》1996年第6期。
《論基督教在中韓兩國傳播的現代命運》 《復旦學報》1997年第2期。
《歷史認識論對現代社會的回應》 《學習與探索》1997年第3期。
《戰後西方史學的重新定向》 《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4期。
《年鑒學派的演進》 《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5期。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新趨向》 《歷史教學問題》1997年第6期。
《關於西方古典史學入華史的學術通信》 《史學理論研究》1998年第1期。
《論基督教在中韓兩國傳播的現代命運》 《韓國研究論叢》1998年第四輯。
《西歐社會從中古向近代轉型的基礎》 《探索與爭鳴》 1998年2月。
《釋“年鑒現象”》 《世紀論評》1998年2月。
《近代中國對基督教入華的回應》 《復旦學報》1998年3月。
《社會科學新史學派》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2月。
《歷史學的新領域與新方法》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4月。
《世界史重構的新潮流》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6月。
《當代西方史學發展的前景》 《歷史教學問題》1998年8月。
《近20年來中國的西方史學史研究》 《史學史研究》1998年12月。
《宗教的力量——通向心靈重塑之路》 《學術研究》1999年第7期。
《歷史學的重構》 《探索與爭鳴》1999年第12期。
《愷撒的三月十五日》 《歷史教學問題》2000年第4期。
《21世紀中國的西方史學理論研究謅議》 《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4期。
《重現歷史——再談影視史學》 《學術研究》2000年第8期。
《西方史學與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 《中州學刊》2000年第1期。
《西歐社會近代轉型問題斷想》 《浙江學刊》2001年第5期。
《吉本史學生涯隨記》 《歷史教學問題》2001年第5期。
《試論社會轉型時期的基督教——以現代中韓社會為討論中心》 《學術研究》2001年第7期。
《耿淡如與中國的西方史學史研究》 《史學史研究》2002年第4期。
《心理史學在東西方的雙向互動與迴響》 《學術月刊》2002年第12期。
《影視史學與書寫史學之異同——三論影視史學》 《學習與探索》2002年第1期。
《關於20世紀中西史學交流史的若干問題》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2002年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把歷史交還給人民”——口述史學的復興及其現代迴響》 《學術研究》2003年第9期。
《論口述史的傳統及其背景》 《江西師大學報》2003年第3期。
《“懲罰暴君的鞭子”:塔西陀的社會歷史觀及其他》 《河北學刊》2003年第1期。
《歷史教育與現代影視》 《歷史教學問題》2003年第2期。
《蘇聯史學輸入中國及其現代迴響》 《社會科學》(滬版)2003年第12期。
《西方文化形態史觀的中國回應》 《復旦學報》2004年第1期。
《傅斯年、陳寅恪與蘭克史學》 《安徽史學》2004年第2期。
《論基督教倫理道德的特徵及其現代迴響》 《基督教學術》(第二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蘇版<世界通史>的中國回應》 《淮北煤炭師院學報》2004年第5期。
《論民國時期中西史學交流的特點》 《史學月刊》2004年第11期。
《“多面的歷史”——西方史家掠影》 《歷史教學問題》2005年第1期。
《蘭克史學和它的世界影響》。
《論民國時期中西史學交流的特點》 《歷史教學問題》 2005年第3期。
《人大複印(歷史學) 》2005第2期。
《關於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傳承中的幾個問題》。
《關於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傳承中的幾個問題》。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最初實踐與傳播》。
《蘇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沉浮》。
《馬克思主義史學與西方史學》。
《西方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勃興》。
《再論20世紀中外史學交流史的若干問題》。
《關於馬克思主義史學遺產傳承中的幾個問題》。
《蘇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沉浮》。
《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誕生》。
《關於深化西方史學史研究的若干問題》。
《再論20世紀中外史學交流史的若干問題》。
《關於開拓史學史研究的幾個問題——以西方史學史為中心》。
《珠輝散去歸平淡——蘇聯史學輸入中國及其現代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