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志化火

五志化火

喜、怒、憂、思、恐五種情誌異常表達,過度或抑鬱都會影響臟腑,氣機郁滯,變生火邪而傷害人體。

簡介


● 英文名稱:Transformation of The Five Minds Into Fire
● 又稱:五志過極化火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因

古籍摘選


● 五臟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憂。若五志過度則勞,勞則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也。(《素問玄機原病式·六氣為病·熱類》)

名詞解釋


● 怒、喜、思、悲、恐五種情志太過,郁久均可生熱化火的病理變化。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喜、怒、思、憂、恐是人正常的情志活動,但這五種情志活動過度可生熱化火,即為五志化火。

五志化火的提出

● 五志化火的思想是由金代著名醫家劉完素提出的。
● 劉完素是河間學派的創始人,為金元四大家之首。
● 其悉心鑽研《黃帝內經》,深入闡發五運六氣之說,主張火熱致病論,提出“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化火”等醫學思想,認為情志發病與火熱病症之間關係密切,從外感與內傷的角度闡述了火熱致病的廣泛性。
● 由於臨證用藥多配伍寒涼之品,故又稱寒涼派。

五志化火的概念

● 五志化火,指喜、怒、悲、思、恐等情志活動失調,化火生熱,因而變生各種火熱證。
● 由於精神情志刺激,使臟腑陰陽氣血失於平衡,造成氣機鬱結不暢,郁久則從陽化熱,導致火熱內生,出現煩躁易怒、頭暈頭痛、失眠健忘、口乾口苦、脅肋疼痛,或喘咳氣逆、吐血、衄血等症。

五志化火的機制

● 五志皆可化生火熱。
● 喜為心志,喜樂過度,氣滯而不散,氣有餘則化火生熱,火擾心神,而發為癲疾。
● 怒為肝志,多怒則肝氣過旺,易動肝火,肝火甚亦致多怒而為狂。
● 悲為肺志,悲而氣消,肺屬金,在六氣為燥,則燥結而化火。
● 脾志為思,思則氣結,陽氣鬱結而化火。
● 恐為腎志,恐懼過度使腎水虛衰,心火無制自盛而呈火象。
● 情志過度,氣機不得條暢,鬱結積滯久而化火生熱,表現為發熱、頭痛頭暈、口乾口苦、脅肋脹滿、煩躁健忘等實熱性病證。
● 心主神志,五志之火若得不到及時清瀉,最終影響於心,使心火亢盛,心腎之間失於平衡,導致水火不濟。治療上需降心火、益腎水,以寒制熱,同時宣暢調理氣機。

生活經驗

●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生活節奏較快,人們要面對來自社會、家庭和事業等各種壓力,時常處於焦慮、抑鬱、失望、憤怒等心理中,這些不良情緒郁久不散,會出現煩躁易怒,伴見口苦口臭、牙齦腫痛、大便燥結等症,並見舌紅、苔黃、脈數,這些表現即五志過極而化火。
● 因此要避免五志化火,就要學會調暢情志,避免情志過度,減輕壓力,學會疏導不良情緒。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