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龍寺

浙江省杭州市白龍寺

白龍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瓜瀝鎮東恩村航塢山巔。始建於北宋熙寧年(1066—1070)間。傳說龍光法師雲遊此山,見嶺上有白龍,遂結茅廬其上。南宋紹興三年(1133)募創寺宇,供觀音、白龍像,故名“白龍寺”。

2014年2月1日(農曆甲午年正月初二)凌晨,航塢山頂的白龍寺部分被燒了,而毀掉的正是作為文物保護單位最核心的明代建築。

寺廟簡介


白龍寺
白龍寺
清嘉定初年先後修建,曾為進士沈北海隱居之所,后改設禪院。清初單隆周詩稱“龍王廟”,道光間重修。民國20年至30年先後整修大殿。全寺分前、中、后三座大殿,附設長生殿、六和堂、戒堂、經堂、禪堂、客堂、齋堂、百子堂等,共40餘間。現存前、中、后三殿,南向。後殿三間,為明末清初建築,面寬11米,進深9.14米,硬山頂。明間五架梁,雙步廊,檐柱卷殺,石板墁地。中、前殿分別為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重修。東牆嵌有“白龍寺重建碑記”,記載了寺廟沿革。大雄寶殿佛座西側有龍湫,又名白龍井,清泉從石縫中湧出,常年不幹。元代詩人薩都刺有《登航塢山》詩曰“龍池浸白雲”。清沈成烈有聯曰:“華雨注龍湫,只在此山,便成香海;曇雲來鷲嶺,試看茲塢,即是慈航”。該寺為本市東部地區古老而又完整的寺宇。1983年5月,蕭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至1990年,先後投資60餘萬元修繕白龍寺。寺前新鋪寬闊平坦的水泥板台階,中軸線上的前、中、后三大殿門窗按原樣雕刻裝飾,石柱上楹聯字跡清晰閃光,東、西廂房及附屬設施亦相應完善,成為蕭山市東部一座氣勢雄偉壯觀的寺廟。白龍寺附近,群峰起伏,樹木蔥鬱,是一自然風景處。

文物保護


白龍寺,為本市東部地區古老而又完整的寺宇。1983年5月蕭山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至1990年,先後投資60餘萬元修繕白龍寺。寺前新鋪寬闊平坦的水泥板台階,中軸線上的前、中、后三大殿門窗按原樣雕刻裝飾,石柱上楹聯字跡清晰閃光,東、西廂房及附屬設施亦相應完善,成為蕭山市東部一座氣勢雄偉壯觀的寺廟。
白龍寺附近,群峰起伏,樹木蔥鬱,是一自然風景處。千年古剎白龍禪寺就位於海拔300米高的航塢山主峰。從航塢山東麓上去有1300多石級,寺宇現屬東恩村山林區。

典故


按現存寺內廟碑《白龍寺重建碑記》(清同治八年沈成烈撰)所載:“在大宋熙寧間,龍光法師雲遊此山,見嶺上有白龍呈現,遂結茅其上,募創寺宇,供奉觀音大士以及白龍像,因此白龍寺名焉。”按熙寧為北宋神宗年號(公元1068——1077年)。以上三種說法是碑文為最早、最為實際,故確定白龍寺建寺為大宋熙寧年間。
1980年前後,當地政府撥款,大興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之風,又建牌坊一座和上山道路全面修建,白龍寺也修葺一新,山門前台階進行重新改造,並建仿古路亭四個。2005年,白龍寺又耗巨資建造第四進“大雄寶殿”,上山道路已有一半以上重新拓寬建造成石板路,當地政府又撥款數百萬元正在修築一條由山下至山上的盤山公路,預計到2006年6月可以竣工通車。人行上山道旁又種植大面積的樟樹,每天清晨有數百人上山晨練,平時遊人不絕,一個風景優美,風光秀麗,樹木林蔭,空氣新鮮,而千年古剎白龍寺又宛然一新的面貌使它又煥發了昔日光輝。每年春節和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觀音大士”生日,萬人上山燒香,其香火旺盛,呈現了一派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而必將成為本區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石柱楹聯


白龍寺大殿石柱有楹聯一副,其文為上聯:華雨注龍湫此山便成香餑餑。下聯為:曇雲來鷲嶺茲塢即是慈航。此楹聯繫大清同治八年歲次己巳年穀旦,賜進士出身,兵部車駕司主事加四品銜軍機處行走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級沈成烈書(蕭山瓜瀝人)。
又有沈成烈紀倂書,重建白龍寺碑文為:粵稽有宋熙寧間,龍光法師雲遊此山,見嶺上有白龍呈現,遂結茅其上,募創寺宇,供奉觀音大士、白龍聖像,因此白龍寺名焉。佛力神庥,屢著靈應,遐爾聞之,罔不舞悅,逮今六百餘年,歸然古剎唉!祖英師者,積行僧也,道光十二年應檀那之請來此山,是年為其徒印清、印良,師祝髮披度,且謂殿宇年久將圮,發願雯庀材重建,運石布地由是,梵宇院寮。頓成華麗,庭除階鹼,不患崎嶇,四方緇俗,來瞻禮者,皆大歡喜。而三師之修持,聿加精進,紳士耆英,請其開山說戒,以廣佛傳,因辭不獲,遂於咸豐四年各傳戒,以付眾望,積年以來近十期,三師復以所蓄,經、懺、香燭資,備以戒期,應用陳設器具,水陸道場,法物經卷畫帙,無不周至,並以余資,購得民田十餘畝,沙地若干畝,為供奉香火永遠之計,誠可尚矣!於戲茲寺之固興,賴佛光普照,貺遐敷而可以,玖十方崇作,歷史不替……

地理位置


千年古剎白龍禪寺就位於海拔300米高的航塢山主峰。從航塢山東麓上去有1300多石級,寺宇現屬東恩村山林區。

建築結構


寺門是一座倒台樓一一戲台,舊時每年農曆三月初一為“白龍天子”祝壽演戲的地方(第二、三天則移到寺外演出)。戲台前的天井是一四方形的水池,象徵龍潭。戲台對面為白龍殿。殿內供有用檀香木雕刻成的白龍天子與阮氏娘娘偶像。支撐大殿的兩棵柱子和中堂上分別塑有三條龍,殿內外牆壁上,嵌有碑刻,有名人題字,有水規碑、功德碑。白龍殿前,建築師別具匠心,引清澈的泉水穿寺廟過廚房,體現了神話中白龍求親時阮氏姑娘的母親害怕獨女遠嫁無人挑水,白龍為阮母解除後顧之憂的美好願望。龍殿的後面是“三教同源殿”。殿前天井中的緬桂與桂花樹中間,立有一大石香爐,每支腳上都雕有獅子頭。左側牆上嵌著“齋戲大頭管事碑”,記述了當年為白龍祝壽時,演戲的盛況。右側牆壁嵌著清雍正13年楊天成所立的“白龍祠功德碑”。寺廟最後一層是“觀音殿”。白龍殿與戲台的兩側,系廂房。舊時於各殿及廂房樓下,還分別雕塑有各種偶像。

歷史沿革


白龍寺新建廟宇
白龍寺新建廟宇
據明代《會稽志》記載:白龍寺位於蕭山市東南四十里航塢山上巔,山北臨錢塘江,登頂可望及海寧縣,航塢山又名“王爬山”。
據傳越王勾踐和吳王開戰,需尋找有一百個山頭的山建越王城,當他登航塢山之頂往下數山頭一連數次只有九十九個,忘記加入自己站著山頭,因此放棄了在航塢山屯兵操練的打算,以後越王打敗吳王,此山當地百姓叫“王步山”一直至今。白龍寺之始究竟建於何時,各種說法不一,據《乾隆紹興府志》記載:“白龍寺位於航塢山之巔。宋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建寺,內有白龍井,常年不涸,故名白龍寺,吳越錢武肅王嘗屯兵於此。明嘉靖三十二年,總兵湯克寬、胡宗憲等在此山大破倭寇於此。”
又據《越鐸日報》記載:“白龍寺創始於趙宗嘉定初年(公元1208年)為進士沈北海先生隱居之所,厥後改建禪院,中設觀音大士像。人傑地靈,蔚為古剎。”
按現存寺內廟碑《白龍寺重建碑記》(清同治八年沈成烈撰)所載:“在大宋熙寧間,龍光法師雲遊此山,見嶺上有白龍呈現,遂結茅其上,募創寺宇,供奉觀音大士以及白龍像,因此白龍寺名焉。”按熙寧為北宋神宗年號(公元1068——1077年)。以上三種說法是碑文為最早、最為實際,故確定白龍寺建寺為大宋熙寧年間。
白龍禪寺
白龍禪寺
1980年前後,當地政府撥款,大興封山育林,植樹造林之風,又建牌坊一座和上山道路全面修建,白龍寺也修葺一新,山門前台階進行重新改造,並建仿古路亭四個。
2005年,白龍寺又耗巨資建造第四進“大雄寶殿”,上山道路已有一半以上重新拓寬建造成石板路,當地政府又撥款數百萬元正在修築一條由山下至山上的盤山公路,預計到2006年6月可以竣工通車。人行上山道旁又種植大面積的樟樹,每天清晨有數百人上山晨練,平時遊人不絕,一個風景優美,風光秀麗,樹木林蔭,空氣新鮮,而千年古剎白龍寺又宛然一新的面貌使它又煥發了昔日光輝。每年春節和農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為“觀音大士”生日,萬人上山燒香,其香火旺盛,呈現了一派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而必將成為本區的一個新的旅遊景點。

名景看點


白龍寺年代久遠,又幾經滄桑,時毀時建,據重建碑文記載,最後一次修建為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重建至今已166年,前殿屬清代古建築,寺內石刻、木雕反映了清代的建築藝術。
白龍寺在航塢山之巔,海拔298米,有石板小道自山下逶迤而上,總台階為1886階,中途設路亭二個,頭路亭二間,二路亭一間,供上山之人中途休息,二個路亭之間,因其路險要,旁設扶手二處,走完二個路亭之後,其地勢平坦,兩旁密林,奇松壘現,古木參天,至寺前,有一片竹林,白龍寺便呈眼前,頭進為九開間,正門口上懸有沈成烈書“白龍禪寺”匾一塊,此匾已於“文革”期間毀佚,東側三間為財神殿,西側三間為“百子堂”、“鬧海觀音”,其中一塊“海藏龍宮”匾已佚,頭進北門口有明代文學家徐渭書“珠林道重”匾一塊。二進大殿供奉觀音大士,系宋代香樟木雕,工藝十分精湛,其暖閣雕刻九天重宇,精緻玲瓏,大殿內設鍾、鼓法器供和尚法事所用。觀音大士背後供護法韋馱,有“威鎮九洲”匾一塊。後進三間為明代建築,內供奉西方三聖和十八羅漢,兩旁東側為齋房,方丈室約房二十餘間,西側為禪房以及凈頭約二十餘間,白龍寺最興旺時約有房近百間。白龍寺坐北朝南,寺內大殿中有“白龍井”一口,寺後有湫,常年不涸,可供寺內生活用水,值得奇者,每逢久旱無雨,即使山下江河露底,
白龍古剎
白龍古剎
井中無水,但山上“白龍井”久晴無雨而不涸,站寺前望四周,即群山起伏,樹木蔥鬱,風光優美,至後山望海頂看錢塘江,白帆片片,乘風前進。白龍寺至今保存完好有前殿、大殿、後殿,二側廂房部分毀於“文革”,也就是蕭山現存比較完好的一座寺院,1983年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白龍寺大殿石柱有楹聯一副,其文為上聯:華雨注龍湫此山便成香海。下聯為:曇雲來鷲嶺茲塢即是慈航。此楹聯繫大清同治八年歲次己巳年穀旦,賜進士出身,兵部車駕司主事加四品銜軍機處行走前翰林院庶吉士加三級沈成烈書(蕭山瓜瀝人)。
又有沈成烈紀倂書,重建白龍寺碑文為:粵稽有宋熙寧間,龍光法師雲遊此山,見嶺上有白龍呈現,遂結茅其上,募創寺宇,供奉觀音大士、白龍聖像,因此白龍寺名焉。佛力神庥,屢著靈應,遐爾聞之,罔不舞悅,逮今六百餘年,歸然古剎唉!祖英師者,積行僧也,道光十二年應檀那之請來此山,是年為其徒印清、印良,師祝髮披度,且謂殿宇年久將圮,發願雯庀材重建,運石布地由是,梵宇院寮。頓成華麗,庭除階鹼,不患崎嶇,四方緇俗,來瞻禮者,皆大歡喜。而三師之修持,聿加精進,紳士耆英,請其開山說戒,以廣佛傳,因辭不獲,遂於咸豐四年各傳戒,以付眾望,積年以來近十期,三師復以所蓄,經、懺、香燭資,備以戒期,應用陳設器具,水陸道場,法物經卷畫帙,無不周至,並以余資,購得民田十餘畝,沙地若干畝,為供奉香火永遠之計,誠可尚矣!於戲茲寺之固興,賴佛光普照,貺遐敷而可以,玖十方崇作,歷史不替……

千年古剎


檀越沈、王二族,暨眾姓施主議建,住持祖英同徒印清、印良立石。
另據《會稽志》記載:元代詩人薩都刺,游航塢山時,夜宿白龍寺作詩一首:
拂衣登絕頂,石磴漬苔紋。
烏道懸青壁,龍池浸白雲。
樹深猿抱子,花暖鹿成群。
更愛禪房宿,泉聲沏夜聞。
明代詩人來三聘,夜宿白龍寺乃作詩一首:
古寺高懸萬仞山,蒼崖絕壁倦路攀。
雲連滄海檐楹下,天接銀河咫尺間。
江上潮聲來客枕,峰頭月色映禪關。
孤眠頓覺塵心靜,半夜松風野鶴還。
清代詩人單隆周,在游白龍寺時,見山奇松迭現,千姿百態,便作詩一首:
我愛蒼松十數丈,托根盤形石似石。
日影琴麗車蓋翻,苔痕斑駁龍鱗碧。
臨風偃蹇山之阿,彷彿山鬼帶女蘿。
其餘碌碌道旁者,速枝俗鬣樵人多。
從古人詩中可以看到,元、明、清時期,航塢山是樹木蔥天、花鹿成群、野獸出沒的地方,一半山沉浸在江潮水中,有水連天、山連山、水連山、千帆競過一片詩情畫意的好地方。
小時候,小編經常去航塢山采中草藥,可謂踏遍山上山下,那時候古木參天,草木叢生,從山下上山一片林蔭之中。而山上有野生中草藥一百多種。可惜在“大躍進”鍊鋼鐵時大片森林被毀,由此元氣大損,只存光禿禿一座石頭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