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消化道出血的結果 展開
消化道出血
疾病
消化道出血指血液經消化道丟失,是由多種疾病所致的臨床常見症候群。消化道出血分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十二指腸懸韌帶(Treitz韌帶)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腸、上段空腸以及胰管和膽管的出血。十二指腸懸韌帶以下的腸道出血統稱為下消化道出血。可由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等因素引起,也可由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常見癥狀有嘔血、黑便、上腹部疼痛、黑糞或柏油樣糞、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乾等。主要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止血、補充血容量、內鏡治療、微創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等。消化道出血可導致貧血,如出血速度快、量大,常迅速出現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導致大量失血,引起休克,危及生命。消化道出血的預後主要與原發病有關。經及時、規範的治療,多數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不重視治療,出現大出血可危及生命。
● 急診科、消化內科
● 消化道本身的炎症、機械性損傷、血管病變、腫瘤等因素引起,
● 鄰近器官的病變和全身性疾病累及消化道所致。
● 消化道出血量少可無明顯癥狀,出血量多按出血部位不同表現有所不同。
● 上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有嘔血、黑便、上腹部疼痛、黑糞或柏油樣糞。
● 下消化道出血主要表現為便血等。
● 當出血量較大時,共同癥狀可有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乾、暈厥、四肢冰涼、尿少、煩躁不安等。
● 血、尿、便常規,糞隱血(便潛血),肝腎功能,凝血功能等檢查。
● 依據原發病及出血部位不同,選擇胃鏡(食管鏡)、十二指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結腸鏡以明確病因及出血部位。
● 血管造影、放射性核素顯像、CT、MRI等。
● 患者有嘔血、黑便、上腹部疼痛、黑糞或柏油樣糞、頭暈、心慌、冷汗、乏力、口乾等表現。
● 排除鼻衄、拔牙咽下的血、口服動物血液、藥物造成的黑便。
● 排除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二尖瓣狹窄所致的咯血。
● 實驗室檢查顯示血紅蛋白近期顯著下降。
● 內鏡等檢查診斷為消化道出血。
● 鼻、咽喉、口腔出血。
● 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二尖瓣狹窄所致的咯血。
● 藥物、進食引起的黑糞:如動物血、炭粉、鐵劑、鉍劑、中藥等。
● 一般治療:卧床休息,觀察神色和肢體皮膚是冷濕或溫暖,記錄血壓、脈搏、出血量與每小時尿量,保持靜脈能路並測定中心靜脈壓;保持呼吸道通暢,避免嘔血時引起窒息;大量出血者宜禁食,消化道出血停止后才能進食。
● 止血:黑便等出血穩定可口服藥物止血,常見的消化性潰瘍等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選擇PPI等抑制胃酸分泌和保護胃黏膜藥物,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首選內鏡直視下止血,無條件時可短期用三腔二囊管壓迫止血,內鏡無法止血時選擇介入止血,必要時可進行手術止血。
● 補充血容量:當血紅蛋白低於7g/dl,收縮血壓低於12kPa(90mmHg)時(或在未使用藥物降壓的情況下收縮壓較平時水平下降>30 mmHg),應立即輸入足夠量的紅細胞,必要時輸血漿,根據失血量積極液體復甦。
● 內鏡治療:上消化道和結腸出血的內鏡下止血大部分效果確切,對尿毒症或凝血功能障礙瀰漫性胃腸道滲血無法止血。小腸內鏡止血困難,常需介入止血。具體方法有:氬離子凝固止血(APC)、電凝止血、冷凍止血、熱探頭止血以及對出血病灶噴灑腎上腺素、凝血酶、立止血等藥物止血。對憩室所致的出血不宜採用APC、電凝等止血方法,以免導致腸穿孔。
● 微創介入治療:在選擇性血管造影顯示出血部位后,可經導管進行止血治療。腸道缺血性疾病所致的消化道出血為治療禁忌。
● 手術治療:
● ● 在出血原因和出血部位不明確的情況下,不主張盲目行剖腹探查,若有下列情況時可考慮剖腹探查術:
● ● 活動性大出血並出現血流動力學不穩定,不允許做動脈造影或其他檢查;
● ● 上述檢查未發現出血部位,但出血仍在持續;
● ● 反覆類似的嚴重出血。
● 消化道出血可導致貧血,如出血速度快、量大,常迅速出現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 原發疾病是影響長期預后的主要因素。經及時、規範的治療,多數可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如果不重視治療,出現大出血可危及生命。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根據原發疾病(病因)的不同,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 應在醫生指導下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消化性潰瘍及肝硬化等。
● 生活要有規律。飲食要定時有節,切忌暴飲暴食,忌酒忌煙,不要飲用濃茶和咖啡。
● 注意藥物的使用,應盡量少用或不用對胃有刺激性的藥物,如必須使用時,應加用保持胃黏膜藥物。
● 要定期體檢,以期發現早期病變,及時治療,在出現頭昏等貧血癥狀時,應儘早上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