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琳娘

雪琳娘

片 地 類

電影簡介


片 名:《雪琳娘》內地通常的譯為《動蕩歲月》(“Chouans”)年 代: 1988
地 區:法國
導 演: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編 劇:丹尼爾 布朗熱 (Daniel Boulanger) / Jérôme Tonnerre / 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類 型:冒險
別 名:雪琳娘(台)
主要演員:
菲利普·諾依萊特、瓊·皮爾里·卡斯爾、蘇菲·瑪索
劇情簡介
1793年法國爆發流血革命,國王被送上斷頭台,革命份子與保皇黨發生嚴重衝突,內戰如火如荼展開,三個在亂世狂潮中的青少年,他們因政治理念不同而被迫分離,卻又因愛而相聚,在一連串悲歡離合,生死交關的驚險際遇后,他們的命運將隨著史洪流而向前邁進···。法國大革命距今已二百年,當年的革命鬥士以鮮血喚醒了有良知的法國人,暴君路易十六被推翻,1792年法國正式成立第一個共政體,為法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本片即為這一段光輝的史實做見證,全片充滿浩瀚的大場面,風格壯麗猶如史詩。
《動蕩歲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強烈、張揚的民族精神。這部影片不能不令人想起法國作家雨果以法國大革命為題材的著名長篇小說《九三年》。雨果是一個人道主義者,“他深信人道主義是拯救社會、改善人類處境的濟世良方。這在這種信念推動下,他以自己的文學創作,對那個奴役人、壓迫人、從精神上和肉體上摧殘人的社會提出了憤怒的抗議,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心聲。”(摘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九三年》艾珉作前言)所以,閱讀《九三年》時我們會驚奇的發現,在雨果眼裡,戰爭的正義性和非正義性並不重要,他並沒有單純從政治需要和階級利益的角度寫那些在戰爭中的人:敵我之間沒有是非善惡,人們只要有信仰,就是高尚的,每個人都有追求的權利,人性光芒照耀全篇,感人至深。當然這樣的認識論絕不會被容許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中出現,(所以我們的革命歷史題材作品才總也免不了成為“波瀾壯闊”的編年史和教科書?!只有從政治需要和階級利益的角度進行創作才安全而保險?!)。《動蕩歲月》是《九三年》的再版。影片實際上只想講一個關於愛的故事;兩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故事,一個表面上看來可能很俗很濫的故事。從中,我們看到的是對信仰的堅守、對自由的渴望、為親人的奉獻、為愛人的犧牲。我不想在此過多地複述情節,只想零零碎碎地談點觀片時的閃念。 《動蕩歲月》結尾,伯爵幫助兒子救走了愛人,在中彈死去之前,他在敵人的城堡中升起了朱安黨人的旗幟。此時想到,在黑澤明的《影子武士》里,亂軍之中身亡的影子武士隨水漂走,染血的旌旗和他的屍體一起順流而下。同樣地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