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子

次子

次子,也稱仲子,一作中子(多見於二十五史),就是第二個兒子。《宋史》曰:“太祖(趙匡胤),宣祖(趙弘殷)中子也”。出處《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及生次子段,長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塗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藝高強,姜氏心中偏愛此子:‘若襲位為君,豈不勝寤生十倍?’屢次向其夫武公稱道次子之賢,宜立為嗣。”

解釋


第二個兒子。

凡例


《東周列國志》第四回:“及生 次子段,長成得一表人才,面如傅粉,唇若塗朱,又且多力善射,武藝高強,姜氏心中偏愛此子:‘若襲位為君,豈不勝寤生十倍?’屢次向其夫武公稱道 次子之賢,宜立為嗣。”

排行


古代兄弟排行順序:伯仲叔季(bó zhòng shū jì)。
【解釋】伯是老大,是長子;仲是第二,是次子;叔是第三,是幼子。季是最小的。
*從史實看,除以“季”為末子外,伯仲以外都可以稱“叔”。周武王分封諸弟皆稱叔某,因為他是老二。請看《史記"管蔡世家》:“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載”。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但下文就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屈原天問》也說“到擊紂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並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後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瞞,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與字的字義要相應,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取字是冠禮時(正常是在二十歲)之事,其時兄弟排行當可排定了。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儀禮。士冠禮》:“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鄭玄註:“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漢班固《白虎通。姓名》:“《禮。檀弓》曰:幼名,冠字,五十乃稱伯仲。《論語》曰:五十而知天命。稱號所以有四何?法四時用事先後長幼兄弟之象也。故以時長幼號曰伯、仲、叔、季也。伯者,長也。伯者子最長,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少也。適長稱伯,伯禽是也。庶長稱孟,以魯大夫孟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