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骨

束骨

束骨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第5跖趾關節後方,赤白肉際處,在小趾外展肌下方;有第4跖趾側總動、靜脈;有第4跖趾側神經及背外側皮神經分佈。主治頭痛、項痛、目眩等頭部疾患;腰腿痛;癲狂。操作方法為直刺0.3~0.5寸。

簡介


● Shùgǔ BL65
● 來源:《靈樞·本輸》
● 別名:刺骨
● 歸經:足太陽膀胱經
● 功效:通經活絡,清熱散風,祛風清熱,寧心通絡
● 屬性:輸穴

穴名釋義


● 束骨,第5跖骨小頭古稱束骨。穴在其後上方,故名。束,聚、捆、系、縛、約束之意;骨,此處指趾骨。因穴在足小趾外側、本節后凹陷處,為骨之收束處,故名。

取穴


精準取穴

● 在跖區,第5跖趾關節的近端,赤白肉際處。

簡便取穴

● 沿小趾向足跟方向推,可觸及掌趾關節處高骨,越過高骨,赤白肉際處按之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簡便取穴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取穴方法,是長期臨床經驗總結的方法,操作簡便,便於記憶。一般情況下,簡便取穴的方法只適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養生防病時運用。如果使用穴位進行疾病的治療,則需要使用精準取穴。

局部解剖


● 皮膚,皮下組織,小趾展肌。
● 淺層有足背外側皮神經分支及小隱靜脈;深層有趾底固有神經及趾底固有動、靜脈。

主治


● 頭面部疾病,例如頭痛,眩暈,目黃,目赤目翳,耳聾,鼻塞鼻衄,神經性頭痛,結膜炎。
● 神志疾病,例如癲狂,驚癇,精神分裂症。
● 肢體疼痛,例如頸強,腰背痛,下肢后側痛,坐骨神經痛。
● 瘡疾,例如背生疔瘡,痔瘡。

操作


治療操作

● 直刺0.3~0.5寸;可灸。

日常保健

● 指壓按摩:用指尖點按或按揉,每次1~3分鐘。
● 灸法:艾條懸灸5~10分鐘;艾炷灸3~7壯。

古籍摘要


● 《靈樞·本輸》:……注於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俞……
● 《針灸甲乙經·卷七》: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項不可以顧、髀樞痛、泄、腸癖,束骨主之。
● 《針灸大成·卷六》:主目眩身熱,目黃淚出,痔,瘧,發背,癰疽,背生疔瘡。

常用配伍


● 配飛陽、承筋,治腰痛如折。
● 配風府、崑崙,治狂易、多言不休。
● 配期門、膽俞、肝俞、腕骨,治濕熱黃疸。
● 配殷門、崑崙,治腰背痛,坐骨神經痛。
● 配大腸俞、天樞,治痢、泄。

參考文獻


● [1] 孫國傑。針灸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8.
● [2] 解秸萍,程凱。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取穴特色技法詳解。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7.
● [3] 郭長青。人體經絡穴位使用大圖冊。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6.
● [4] 劉乃剛。超簡單取穴不出錯。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