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在異鄉的結果 展開

在異鄉

海明威創作短篇小說

《在異鄉》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創作的短篇小說,發表於1927年他的第二部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雖然這是海明威早期的作品,但依然具有其一貫的風格——凝鍊含蓄。通篇小說中沒有華麗的詞藻、晦澀的語句,更沒有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看上去像杯平淡的白水,但仔細品讀卻發現回味無窮、含意雋永。

作品簡介


《在異鄉》是關於尼克系列短篇敘事小說中的一篇,主要講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批從前線撤退下來的傷殘軍人在義大利米蘭的一家醫院進行機器康復治療所發生的故事。

創作背景


作者海明威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參加了美國紅十字會,任救護車司機,赴歐洲戰地工作。1918年在義大利前線負傷,獲得英雄獎章。因而《在異鄉》是一部自傳性質的小說。

角色介紹


“我”
敘述者“我”,是每天同去醫院治傷的一群軍人中惟一的美國人,第一人稱敘述逼真地展現出“我”無時無刻不被籠罩在戰爭的陰影之中,不僅身體殘疾,而且心裡更充滿了孤獨和絕望。在秋風颯颯的夜晚,一個人在空蕩蕩的街上拖著僵直的傷腿挨著街燈走,戰爭像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帶來令人難以忍受的精神痛苦,“夜間獨自躺在床上,想到死就害怕,擔心重返前線后的光景如何”。作為血腥戰爭的口擊者和直接受害者,無疑,戰爭給“我”造成的創傷是深重的,敘述者通過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展現出內心深處對戰爭的厭惡和憎恨以及難以述說的痛苦迷惘。
義大利少校
一同治傷的義大利少校戰前曾是義大利最優秀的劍術家,現在他的右手因傷而變形得像個娃娃的手,少校除了手的殘疾外更遭受了年輕的妻子急病去世的巨大痛苦。“少校的妻子很年輕,死於肺炎,少校直到殘廢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結婚,她只病了幾天,誰也沒有料到她會死的。”敘述者運用第一人稱敘事,生動地展現出自己的內心震撼以及對少校處境的同情。少校在愛妻去世后雖然放聲痛哭了一場,但他仍“神態威嚴,不失軍人氣概”。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在異鄉》是海明威早期一部以戰爭為題材表現死亡主題的短篇小說。它沒有直接描寫戰場的血腥與暴力,但我們可以通過探尋傷殘軍人的內心世界體會到戰爭的殘酷。戰爭傷害了人的身體,更殘忍的是,它摧毀了人對生的希望,思想一片荒蕪。
《在異鄉》是一個典型表現一戰後人類創傷的文學作品。首先,經歷戰爭的人們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受到生理和心理層面的創傷。儘管身體創傷可以通過醫療手段治癒,但心理創傷則永不會痊癒。其次,戰爭也給人際關係帶來了巨大的不良影響。人們之間互相疏遠,難以找到一種社會歸屬感。儘管有著像少校一樣的英雄在堅強地面對生活,但這類人的勇氣與尊嚴更是從側面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後的創傷。
故事主人公通過描述他朋友的遭遇表明了死亡與空虛無處不在,並有著不可抗拒的威力,它影響到故事中的每一個人。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幅圖畫:人們是自己無法控制的力量的犧牲品。在這裡,人類理想被戰爭這個現實擊得粉碎,在這裡,生活似乎就是忍受災難和痛苦,這實際上就是人們常說的現代荒原,暗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崩漬了的西方文明。
藝術特色
作者選用了第一人稱經驗視角。敘述者是一位無名的美國士兵,他是這伙傷殘軍人中唯一的美國人。作者採用第一人稱敘事可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所想展現在讀者面前。拉近了故事人物和讀者的距離,而且也顯得真實可信。
《在異鄉》的大部分篇幅是敘述語篇(自言)。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對人物和事件進行了敘述,具有客觀性。即便在簡短的四小節的對話里(醫生一敘述者“我”、“我”、醫生一少校、少校一敘述者“我”),作者都用的是直接引語(借言)。“敘述者似乎是不加修飾和改變地把人物對話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幾乎感覺不到敘述中介的存在。”通過直接而生動地記錄人物的特定話語,有利於塑造人物的性格,從而客觀地介入對人物和事件的評價。
在《在異鄉》這一短篇小說中,小說首段便點明故事發生的季節是“秋天”,天氣是“下雪”,還有“冷風”。這些展現出一幅灰濛濛,凄冷的畫面。秋天是個萬物凋零的季節,蕭瑟的景象預示著生命的終結。而行走在這個凄冷環境里的人是那些經歷過戰火硝煙的軍人們,他們飽受了戰爭帶來的痛苦,身體受到傷害,內心也不會是快樂的。因此,外界的冷與壓抑外化了士兵們的內心,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內心的寒冷與失落。環境的冷與人物內心的冷達成一致。
與此同時,緊接著一系列動物意象的描寫更進一步反映了人物內心。“店鋪外面吊著許多獵物,雪花落在那些狐狸的毛上,它們的尾巴在風裡擺來擺去。一隻鹿僵硬地吊在那裡,沉沉的,肚子很乾癟。還有幾隻小鳥在風裡蕩來蕩去,風翻卷著它們的羽毛。”這幾句描寫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充滿濃厚死亡氣氛的環境。曾經有著鮮活生命力,活躍於大自然的“狐狸”,“鹿”和“小鳥”淪為獵人的獵物,生命已被終結。而此時行走在風雪中的傷殘軍人,他們看到這些生命枯竭的動物時,他們內心會有什麼感受呢?他們會感同身受,因為他們是戰爭這架機器的獵物;他們是戰爭手中的犧牲品,身體傷殘;他們的生命也會因為沒法治療隨時有可能被終結。因此,這一系列動物意象的描寫也反映了士兵們內心對死亡的認識。
第一人稱經驗敘事,對外界環境的描寫外化了軍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對一切都失去信心,精神虛無。這也就反映了小說的主題:死亡,精神的死亡與虛無。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后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后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后,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