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德化鄉的結果 展開
- 德化鄉
- 德化鎮
德化鄉
德化鄉
德化鄉,隸屬於貴州省黎平縣,位於黎平縣西北部,地處黎、榕、劍、錦四縣交界處,鄉政府駐地德化村距縣城123公里。全鄉共轄10個行政村,國土總面積107.1平方公里,其中稻田面積4789.35畝,人均佔有耕地0.45畝。
鄉內山高坡陡,最高海拔為烏孟村的老山界1593米,最低海拔為培基村的格里自然寨490米。德化鄉是黎平縣六個極貧鄉鎮之一,2000年被州委、州人民政府列為兩山重點扶貧鄉鎮。
德化鄉位於黎平縣境內西北端,距縣城123公里,東鄰錦屏,西連榕江,北接劍河,南抵尚重鎮、平寨鄉,是境聯四縣之地。處於貴州高原東南邊緣向湘桂丘陵的過渡地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境內多山,險峻陡懸,溪谷切割深,最高峰為西北部烏孟村的老山界,海拔1589米,最低處是培基村格里寨,海拔420米。
鄉政府駐地德化,全鄉總面積1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5149畝,有林面積124920畝,森林覆蓋率66.4%。鄉駐地海拔620米,平均氣溫15.3℃,無霜期278天,年均降水量1330毫米,屬中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
全鄉轄10個行政村,30個自然寨,93個村民小組,2334戶,總人口10586人,侗、苗、水等民族聚居,其中侗族人口佔80%。
德化鄉東鄰錦屏,西連榕江,北接劍河,南抵尚重鎮、平寨鄉,是境聯四縣之地。地處東經108。31’—109。31’,北緯25。41’—26,為貴州高原東南邊緣向湘桂丘陵的過渡地帶。
1949年12月,原德化鄉改設為德化區,轄4個鄉。1958年11月,改設為紅旗人民公社。1983年撤銷公社,改為德化區。1988年2月,撤區改鄉。成立黎平縣德化鄉人民政府。
全鄉轄10個村民委員會(德化村,高洋村,下洋村,俾翁村,什里村,岑己村,平養村,平筍村,烏孟村,培基村)。鄉內居住著漢族、侗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
自德國(鄉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分管組織、人民武裝、精神文明建設工作,聯繫鄉人大、鄉政府、鄉紀委工作。
德化鄉烤煙
章雲超(鄉黨委委員、鄉人大主席):主持鄉人大主席團工作,分管企業,抓好全鄉林產業發展,聯繫荒田村。
許江(鄉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分管宣傳、意識形態、精神文明、農業農村、非公經濟、科協、政協、工會、共青團、婦聯、老乾、統戰、紀檢、監察、公安、司法、安全生產、辦公室工作,聯繫勐泗村。
畢忠明(鄉黨委委員、鄉武裝部長):分管人民武裝、聯繫那遷村工作。
王宏東(鄉黨委委員、鄉政府副鄉長):分管民政、城建、土地、交通、移民搬遷、殘聯、社會保障、民族宗教、統計,重點抓好道路交通項目建設,聯繫龍樹村。
李永斌(鄉政府副鄉長):分管烤煙、農科、扶貧、水務工作、聯繫糧食、供銷、工商、郵政、電信、電力、信用社,重點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及農業產業化建設工作,聯繫乾田村。
魯德芳(鄉政府副鄉長):分管計生、衛生、獸醫、農機、農經、文化、體育、科技、廣播電視,茶葉、咖啡、蠶桑產業,重點抓好畜牧業產業發展工作,聯繫窩拖村。
德化鄉“老山界”有著上千畝的野生茶資源,那裡高山峽谷、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土壤肥沃,非常適合野生茶樹生長。加上“老山界”的幾千畝天然林,使這裡的野生茶樹生長有著獨特的魅力。沒有任何農殘污染,自然天成,綠色純凈。茶香濃烈,野味十足,湯色翠綠可人,回味醇厚甘甜,經常飲用有減肥助消化降血脂,平衡和抑制膽固醇等作用。同時具有清熱、消暑、解毒、消食、去肥膩、利水、通便、祛痰、祛風解表、止咳生津、益力氣、延年益壽等功效。是減肥、降脂、防止動脈硬化、防止冠心病、降血壓、抗衰老、抗癌、降血糖的首選綠茶。現已有茶葉生產加工設備投入生產,年產量約為干茶葉100多公斤,市場需求較大,市場和社會效益較好。
德化鄉有吃牛癟、羊癟的習俗,所以有著種植朝天椒的習慣。其中俾翁、平筍兩村的種植面積較大,達100多畝,產量約500多斤干椒。朝天椒的香、辣和開胃等特點,使其成為當地群眾十分喜愛的佐料。
德化鄉有著豐富的實竹、甜竹、楠竹等資源,其中的實竹筍、甜竹筍、楠竹冬筍等土特產也十分豐富,特別是實竹筍的脆、香甜、翠綠的特點,使其深受群眾喜愛。鮮實竹筍在盛產季節每天可收購上千斤,加工的產品已遠銷懷化、錦屏、從江等市縣。
礦藏是德化鄉的一大資源優勢,境內礦藏主要有鉛、鋅、銅、煤等。目前德化三個較大的企業為廠洞鉛鋅礦廠、柏木寨煤礦、大箐石場。祥雲飛龍公司在廠洞投資1000多萬元選礦廠開採鉛鋅礦,現已進行正常開採;普洱四建司投資100多萬元資金在大箐邊水庫建起了建材石料加工廠,生產建材石料2000多方,使德化鄉豐富的石頭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得到了利用;柏木寨煤礦也進入生產階段。
德化鄉是一個集“干、貧、瘦”為一體的山區貧困鄉,大部分地處喀斯特地貌,嚴重缺水。全鄉有1070戶3747人居住在25°坡度以上的山區,農牧業屬傳統的粗放經營,種養方式單一、老化,處於自給自足的傳統自然經濟狀態。由於地處山區,建設資金缺乏,企業發展緩慢,後續財源不足,2007年地方財政收入157.5萬元,財政支出179.2萬元。大部分鄉村公路使用率不高,土質鬆散,加之雨量過多,停滯于晴通雨阻的局面,基礎設施建設緩慢。教育、衛生、文化等軟體發展滯后。農業基礎設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
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著許多不容忽視的矛盾和問題::一是全鄉經濟總量小,結構不盡合理,規模效益不突出,產業及財源結構單一,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持力度弱;二是基礎設施條件差,特別是道路交通滯后,農田水利設施脆弱,農業生產力水平低,產業結構調整布局不盡合理,產業化經營程度低,特色經濟的帶動效應還不明顯,農民增收途徑單一、增長緩慢;三是勞動力素質相對偏低,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扶貧攻堅任務仍十分艱巨;四是招商引資力度還有待加強。
楊正元,男(1902-1931)雲南省寧洱縣德化鄉人,1925年考入國立北京農業大學,同年入黨,曾任昆明市臨時執委會常務委員、組織部長、雲南臨時省委委員,1927年回普洱任區委書記,中心縣委書記,開闢革命根據地。
楊正元故居
楊正元是思普大地上的第一顆革命火種。2007年德化鄉政府斥資修繕了楊正元故居。此建築坐西朝東,具較典型的出廈式彝族建築風格,土木結構,主體面積600平方米。2003年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